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菊元百貨
菊元百貨
時間
1932年12月03日 ~ 1945年10月24日
地點
台北
相關人物
重田榮治、殖田俊吉、中瀨拙夫、凱撒義征、古川長市、鈴置良一、玉置玉彥、西澤泰彥、
劉啟光
、黃及時、龔漢生、包振銘、葉依仁、莊雅清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菊元百貨是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樓高七層設有流籠電梯,號稱七重天,為當時〈日據時代〉最摩登的娛樂、消費的場所。
背景:
1930年代,日本政府的統治已趨穩定,日本在台灣的投資與建設也上了軌道,成為日人壓搾與發財的寶地。當時,一位在台灣做棉布批發漸漸做出成績的日本商人重田榮治聽說日本內地的三越與高島屋兩大百貨集團想在台灣插旗,為了搶得先機,率先在台北市榮町開設了六層樓高(加上頂樓的瞭望台為七層,號稱「七重天」)的百貨公司,冠名為菊元百貨店,號稱「全台最高大樓」。
具有台北州台北市協議會員身分的重田榮治為山口縣人,曾參與八國聯軍與日俄戰爭而有中國經驗,26歲時來台尋找機會,任職於大稻埕經營毛線和布料批發的本島人商店,後來創業,在台獨立開設「菊元榮商行」,址於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西南側,原黑美人大酒家斜對面,貿易對象拓展從中國東北至南洋,1928年加入台北城內的都市更新,建造台灣最早的現代化百貨公司。
新廈基地在日本時代初期屬於撫台街以南的西門街,為日本政府接收清代衙署做為總督府、陸軍幕僚等官方廳舍用地,是故未納入1899及1905年之市區改正範圍,1926年町名重劃後屬於榮町三丁目,並因基地內各行政單位元已分別遷入新落成之總督府與其他新建廳舍,故採取由官方與民間合作,以大規模造街的開發手法更新。
Top
發生過程:
台北也是台灣第一家菊元百貨店是由日本人重田榮治於1932年11月28日成立於台北榮町(今日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與博愛路口,現為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分行)的百貨公司。不過,11月28日僅是先招待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局長殖田俊吉、台北州知事中瀨拙夫、台北市尹凱撒義征等180名官紳參與落成典禮,真正開幕營業是在該年的12月3日。
菊元百貨店是株式會社菊元商行的關係企業,其投資上有菊元批發部、菊元販賣店及菊元高雄支店,是台灣百貨界執牛耳的公司。菊元百貨店五樓是當時著名的菊元食堂;菊元百貨店內裝設的升降梯(當時稱為「流籠」),還有電梯裡負責操作的電梯小姐,更是台灣當時少見的設置,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
菊元的建築物,由與總督府合作的地產商-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其建築課的古川長市,以及繼鈴置良一之後進入會社的玉置玉彥技師設計興建,古川長市為會社建築課課長,菊元正是其代表作品,當時曾發表設計理念於《台灣建築會誌》之上,當代建築史學者西澤泰彥著作亦曾探討此案。建築樓高六層,加上頂樓的瞭望台,高度僅次於總督府的高塔,當時有「七重天」稱號。
百貨內一樓到四樓是賣場,五樓是著名的菊元食堂,六樓則提供展覽和演講使用,這樣的樓層分配原則,在今日台灣的百貨公司仍然延續。台灣土地建物會社做為大規模建設開發新建的公司,專精於建築技術的革新與推廣,如鋼板混凝土、鋼骨鋼網混凝土、鋼筋空心磚混凝土、防暑空心磚屋頂等技術皆尤其取得專利,並早在1920年初期便導入美國的異形鋼筋、得到英日專利的乳狀防水劑、日本宇部水泥與萬全瓦等新式建材,並將台灣生產的高砂磁磚販賣到日本國內。該公司在1930年代前累積之結構、構造工法、材料設備等建築技術面的優異實力,全數灌注在當時最前衛的建築菊元百貨上,由於建造者的背景,目前藏於外皮下的構造,保存了台灣在當時最先進且精緻的建築技術。
台灣最早的電梯出現在台北火車站對面的台灣鐵道飯店,爾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總督府和遞信部皆有裝設,但一般民眾並無機會搭乘。直到菊元設置電梯,成為前往台北觀光的熱門景點,許多人到台北專程前來搭乘,穿著連身制服,戴著白手套的電梯小姐,代表著時代風尚的尖端而成為仿效對象,也成為婦女外出工作逐漸普遍,並從和式與漢式傳統服裝轉為坦然穿著洋服上街的時代見證象徵。而菊元所在的台北城內,因為是日本人生活區域,消費能力高,進口商品也為最高級,是台灣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櫥窗。
菊元的建築體以階梯造型呈現,源自紐約為了解決摩天大樓過多造成地面層通風採光不佳,因而管制高樓屋頂造型,制定層疊遞退的都市計畫法令,此設計風潮流行至全世界追求摩登的大都會,即便其他城市的建築密度都遠不及曼哈頓的窘境。台北城中建築著重外表古典裝飾的歐洲風格,鶴立雞群的菊元,轉著重設備與機能革新之美國風格,也在五至七樓形成階梯狀退縮,在日照權觀念尚未引進前獨步台灣,成為其與日本時代其他高樓與百貨公司建築最大的差異,見證二十世紀初期追求世界潮流的建築特色。另一項空間特色,則為因應都市計畫法令,接續街廓鄰房成就整體都市空間而設置的騎樓。此舉看似動作微小,但觀察同時期日本百貨公司,由於區域不同,多為獨佔街廓不設騎樓的單棟建築自不必多言,戰後新建的台灣百貨亦常不做騎樓、獨立於都市街道紋理之外,反映了菊元建築做為大型百貨公司存在於台灣的地域自明性。
歷史影響:
當時,「北菊元、南林百」的百貨雙璧,標誌了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與開發達到一個水準,菊元百貨店也被稱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櫥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夠有空閒進入百貨公司逛的民眾,還是以日本人與少數富裕階級的台灣人居多。
戰後,菊元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為台灣中華國貨公司,繼續做為商場營業,負責人為華南銀行董事長劉啟光,總經理為台北商會理事長黃及時,依照為抵制日貨成立的上海國貨聯營公司模式,由國產業者集資經營,爾後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總社也設於該處,並於三樓設置中華特產館。1968年,該樓由南洋百貨公司董事長龔漢生承租,藝人包氏三兄弟的父親實業家包振銘經營,1977年南洋百貨公司倒閉,由葉依仁取得經營權改名洋洋百貨公司,媚登峰企業董事長莊雅清年輕時曾為該店櫃檯小姐。1979年,洋洋百貨公司倒閉,葉依仁潛逃海外,此建築的商場使命完結,除了後繼者經營不善,與台北主要商業活動由城內東移的發展趨勢亦相符合。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台北事]關於台北的曾經、東森新聞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