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諾門罕事件
諾門罕事件
時間
1939年05月11日 ~ 1939年09月16日
地點
外蒙古
相關人物
朱可夫、小松原道太郎、獲洲立兵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哈勒欣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及蘇聯在遠東(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
背景:
1939年5月,日本人聲稱,七百名外蒙古牧民侵犯了哈勒欣河邊界。蘇聯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戰役是對俄國實力的新的試探,同時包藏著日本對蘇聯後貝加爾地區和遠東的領土野心。
日軍為了集結兵力,著手提高哈爾濱一齊齊哈爾一海拉爾鐵路線的運輸能力,並開始修建一條與蒙古邊界平行的從索倫到甘珠爾廟的新鐵路,他們決定奪取哈勒欣河東岸的蒙古領土。河東岸地區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草原,防守力量薄弱,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邊境哨所距邊界12到18英里,而且附近沒有蒙古正規軍。根據互助條約,駐在蒙古的紅軍第57特別軍的部隊,距這塊岌岌可危的地區約三百英里。日軍立即投入緊張的訓練,4月中,派遣一隻特遣隊前往哈勒欣河繪制地形圖,5月初,日軍飛行員開始在蒙古領空進行偵察飛行。
Top
發生過程:
1939年5月11日,日軍發動進攻。地面部隊襲擊了邊境檢查站,空軍則轟炸了山巒起伏的邊境上的一隻警戒部隊。到5月14日,大約三百名日本騎兵已前出至哈勒欣河,派去收復邊境的蒙古邊防部隊被敵機打散。蘇聯政府為履行它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互助條約,命令駐蒙蘇軍保衛兩國邊界。
到5月底,日軍指揮部在哈勒欣河東岸集結了一隻擁有一千六百多名步兵、九百名騎兵、一小批裝甲車和四十架飛機的兵力。蒙軍將其騎兵第6師調到前沿,而蘇軍則從坦克第11旅調去一個步兵機槍營,加強一個裝甲車連、一個工兵連和一個炮兵連。其他蒙軍和蘇軍部隊正開往作戰地區。
5月28日,日軍發動突擊,企圖從兩翼包抄蘇蒙軍,從後面實施攻擊,切斷他們返回哈勒欣河渡口的後路。數量上佔優勢的日軍,開頭壓得蘇蒙軍步步後退,但很快就被蘇軍炮兵部隊和一個步兵連擋住了。當晚,蘇軍步兵第149團乘卡車陸續抵達,旋即投入戰鬥,戰鬥持續整整一夜。5月29日晨,蘇蒙軍隊發動反擊,激戰一整天,把日軍趕回邊界。兩天激戰中,擊斃了四百名日軍官兵。
6月初,朱可夫抵達前線,接管了部隊指揮權。
7月的頭幾天,日軍開始集結部隊,准備發動一次新攻勢。這時候日軍兵力約三萬八千人,得到一百三十五輛坦克、十輛裝甲車和二百二十五架飛機的支援。而保衛哈勒欣河東岸一條四十六英里長的正面的,只有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一名蘇蒙軍。蘇軍的裝甲車輛較多,共有一百八十六輛坦克、二百二十六輛裝甲車,這給朱可夫提供了一次極好機會,來檢驗蘇聯坦克的效能,檢驗各種戰術的效果。
日軍在擁有三倍於蘇軍的兵力優勢的引誘下,企圖包圍並殲滅哈勒欣河東岸的蘇蒙軍隊。作戰計劃規定,用一隻強大的部隊繞到守軍左翼,偷渡哈勒欣河,奪占巴英查崗山,從背後實施攻擊。這次攻勢是7月2日發動的,步兵和坦克得以楔進蘇蒙軍陣地,一直進抵河邊,才被阻止。7月2日夜間,日軍陸續偷渡到河西岸,次日晨完成了部隊的調動。日軍在很快佔領下一個目標——巴英查崗山以後,繼續向南開進,大有包圍東岸蘇蒙軍之勢。
日軍三面被包圍,但仍死守陣地,拼命企圖保住巴英查崗山。他們7月4日的反撲,被紅軍空軍和炮兵部隊所粉碎。當晚,蘇蒙軍各部隊對巴英查崗山發動總攻。第二天下午,日軍的抵抗被最後粉碎。敵人開始撤退,並企圖撤過哈勒欣河,朱可夫投入坦克部隊追擊敵人。因為日軍修的唯一一座浮橋已被炸毀,許多日軍官兵在企圖泅水送命時溺死水中。
日軍暫時受挫,開始策劃新的行動。經過兩個半月作戰之後,蘇軍指揮部認識到,由於兵力不足,只能進行長期的防禦戰,此外別無他法,到頭來取得最後勝利的很可能是日本人。
8月,蘇軍拼死拼活地進行對日反攻的准備。到8月18日,朱可夫幾乎全部准備就緒了。
蘇聯同西方國家的談判以及與此同時對德國人的試探,也在1939年夏天進入了關鍵階段。司令部經過改組,全部蘇蒙軍都歸朱可夫軍長指揮。此後又為遠東蘇軍調來增援部隊,這兩件事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
到8月1日為止,日本人巳調來了步兵第7師和第23師(均為全員)、三個重炮團、三個騎兵團,還有偽滿洲國的一個步兵旅。他們的步兵第14旅也從滿洲里抵達;他們還把步兵第1師的所有防坦克炮兵連悉數調到哈勒欣河地域。日軍還加強了空軍力量,並從旅順要塞派出一隻重炮部隊。日軍總兵力(包括偽滿軍在內)為七萬五千人,裝備著三百零四挺重機槍、五百門多人操作的火炮、一百八十二輛坦克、三百到五百架飛機。8月10日,集結起來的各部隊組成日軍第6集團軍,由獲洲立兵將軍指揮。他們預定,8月24日在日軍佔領的橋頭堡整個43英里的正面發動總攻,並已修好了出擊陣地。
日軍打算8月24日發動攻勢,朱可夫則比日軍提前四天,於8月20日搶先動手。這天淩晨5時45分,一百五十架轟炸機對日軍防禦前沿、對其就近的預備隊以及日軍炮兵陣地實施了一次大規模空襲。接著在經過炮火准備之後,朱可夫命令部隊全線衝擊。
總攻的第一天,南部集群打了大勝仗。到8月20日,北部集群佔領了敵人的前沿陣地,到達堅固築壘的帕列次高地的山巔,但經過激烈戰鬥之後,被迫後撤。
蘇蒙軍在第一天戰果的基礎上,繼續在日軍防線內頑強戰鬥。在南部集群的地段上,坦克第6旅和摩托裝甲第8旅包圍了敵軍側翼,8月21日佔領了在海拉斯台音河(哈勒欣河的一個支流)南岸活動的日軍後方的地域。這一天,南部集群的步兵部隊深深楔入敵人主要防禦地區,殲滅了敵人就近部署的戰術預備隊,佔領了若於炮兵陣地。但是,戰鬥打得很艱苦,每個火力點都要強攻奪取,有時候還要出動噴火坦克。蘇聯飛機特別活躍,積極地支援地面部隊。僅8月21日一天,轟炸機就出動二百五十六架次,投下了九十多噸炸彈。
8月23日,北部集群得到空降兵第212旅的加強,終於粉碎了敵人的抵抗,奪佔了帕列次高地。在激烈的肉搏戰中,六百名日軍士兵斃命,戰壕裡、掩蔽部裡,橫七豎八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
朱可夫的合圍計劃只用三天時間就完成了,接著便開始了殲滅被圍日軍的戰鬥。8月26日,日軍的一次解困企圖被打退,主要是靠坦克第6旅打退的。8月27日,日軍的突圍企圖也被粉碎了,空軍部隊成功地阻止了敵人向作戰地區調集新的預備隊。僅8月24日和25日兩天,蘇軍飛機出動了二百一十八架次,進行了十次空戰,擊毀日機七十四架。
哈勒欣河戰役現在已進行到最後階段;被分割包圍的日軍在突圍的企圖被粉碎後,孤注一擲負隅頑抗。按常規講,既已把敵人困住就必然會使他們最後投降,不一定非要打速決戰。但朱可夫的性格倔強而急躁,他決不允許也決不會採取這種消極的作法。他的思想是,必須發動一系列進攻,系統地殲滅敵人。
他命令南方集群承擔主要的進攻任務。進攻過程中遇到的情況是復雜多變的,朱可夫有條不紊的處理方式以及出人意料的舉動,表現出了他的靈活機智。8月27日,南方集團拿下了貝查納亞高地和哲倫納亞山,肅清了海拉斯台音河左岸的敵人,接著又從後面和兩側對雷米佐夫高地發動進攻。海拉斯台音河水淺而有淤泥,日軍企圖以此作為雷米佐夫高地南面的屏障,但朱可夫卻命令工兵連夜把河床加固,使坦克部隊能從這一方向發動進攻。蘇軍的行動使日軍大為驚恐,士氣大降。果然,在幾天后的一個夜晚,蘇軍突然渡河,全面摧毀了日軍的工事,攻佔了高地。之後,部隊開始肅清流竄的殘餘日軍。
8月30日,侵入蒙古邊界的日軍第6集團軍被全部殲滅。蘇蒙軍隊強有力的反擊,使日軍一個集團軍的精銳部隊遭到了徹底的覆沒。據《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記載,在這次戰鬥中蘇軍的傷亡損失是1萬人,而日軍卻損失了52萬到55萬人。蘇日兩軍損失對比如此之大,首先在於蘇軍全體官兵有著高昂的鬥志。
1939年9月15日,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一方,日本為一方,在莫斯科簽訂了一項協議,要求9月16日以前停止哈勒欣河地域的一切戰鬥行動。雙方同意交換戰俘,並建立一個委員會來確定哈勒欣河地區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滿洲之間的邊界。日本當局似乎受到一次痛苦的教訓,於是雙方都採取步驟來維持和平。從1941年4月1日,日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曾企圖從中破壞),直到1945年蘇聯出兵滿洲以前,兩國一直避免進攻對方。
歷史影響:
哈勒欣戰役是自日俄戰爭以來兩國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役,哈勒欣戰役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日、俄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滿洲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對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對獲勝的蘇聯方面來說,哈勒欣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地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使得蘇聯在這個戰爭中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此戰役的勝利,也使蘇聯進一步鞏固了對外蒙古的控制,並為以後的「雅爾達協議」確定外蒙古保持現狀和外蒙古的最終獨立奠定了基礎。
(資料來源,參考:wiki101、維基百科、人民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