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工運歌聲
工運歌聲
時間
1923年07月07日 ~ 1935
地點
台南、台北
相關人物
林氏好、盧丙丁、
鄧雨賢
、李臨秋、陳君玉、廖漢臣、
蔡培火
、
蔣渭水
、
林獻堂
、洪石柱、莊孟侯、侯北海、蔡培庭、楊宜綠、關屋敏子、莎樂可莉、原信子、林香芸、純純
資料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盧丙丁與林氏好伉儷原先都在殖民體制下的公學校擔任老師,不過,因受過新式教育,沐浴在新文化的薰陶下,更加明白台灣人應有的尊嚴與權益,因此之後以「夫唱婦隨」的罕見模式共同展開長達12年的反殖民運動生涯。
背景:
盧丙丁以先知先覺的行動者姿態,無懼地反抗日本殖民政府,關心人權的同時,也關心基層勞工權益。盧丙丁多次以罷工講演方式激勵群眾,因而屢遭日警拘捕監禁,最終的身影消逝在樂生療養院中,成為殖民政權高壓統治下的政治受害者。
在上世紀30年代台灣紅極一時的美聲歌后林氏好,是台灣最早留下聲音記錄的女高音歌手,林氏好當年演唱發行包括「一個紅蛋」、「橋上美人」、「紅鶯之鳴」、「織女」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創下數萬張發行量的銷售佳績,一張簽名照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可以換得數斗白米,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作品中的「紅鶯之鳴」是第一首翻唱自中國傳統曲調「蘇武牧羊」,台灣知名的創作人鄧雨賢、李臨秋、陳君玉、廖漢臣,及社會運動家蔡培火都曾為她譜寫歌曲。流傳至今連閩南歌后江蕙都常演唱的「一個紅蛋」,原唱者之一就是林氏好。這首歌,是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唱出台灣傳統女性的無奈,很少人知道,原唱者除了純純,還有一個林氏好。
Top
發生過程:
林是好1907年陰曆9月9日(重陽節)出生於台南,本名林氏好,早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於太平境教會受洗而接觸音樂。她畢業於台南女子公學校(今台南市成功國小),後來進入教員講習所,接受了教員養成訓練之後,進入當時的末廣公學校(台南第三公學校、今進學國小)擔任音樂老師,一方面也在台南管絃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又進入台南第二幼稚園擔任保母。
1923年,林氏好經由學校同事介紹,認識盧丙丁,林氏好對這位年輕人的熱誠與抱負頗為仰慕,文采洋溢的盧丙丁亦為藝術知音,兩人情投意合,於7月7日共結連理,林氏好時年16歲。盧丙丁筆名守民,台南市人,1901年生,台北國語學校畢業,曾任公學校教員數年,又為內莊公學校副校長。1921年,蔣渭水、林獻堂等組織台灣文化協會,盧丙丁即行加入,藉文化講演、電影及新劇運動,啟迪民智,從事抗日之民族運動,為「文化活動」領導人之一,主辦過多場「政談講演會」,聽眾人山人海。
1927年,「文協」分裂,台灣民眾黨成立,盧丙丁膺任民眾黨中央常務委員,負責社會部及宣傳部;並任台南支部常務委員,兼民眾黨之外圍組織「台南勞工會」、「台南機械工友會」之負責人。翌年,民眾黨舉行第二次黨員大會,並調整組織,盧丙丁仍留任宣傳部主任。盧丙丁積極從事抗日之民族運動,爭取勞工權利,被捕入原台南警察署,音訊全無,當時林氏好僅20歲,獨立扶養兩子,為避免幼子受牽連,遂將孩子改姓“林”。
1928年,台南州廳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欲將大南門外的公墓廢除遷移他處,改建為綜合運動場,激起民怨。盧丙丁、洪石柱、莊孟侯等人強力反對,並四處演說鼓動。日警逮捕侯北海、莊孟侯等人,並牽連盧丙丁妻子林氏好、蔡培火的兄弟蔡培庭等人離開教職,楊宜綠躲入開元寺後仍遭逮捕入獄,史稱“大南門廢棄墓園事件”。
1931年2月,台灣民眾黨因主張「民族自決」並採取「反母國」之尖銳抗日態度,遭台灣總督府強制解散,盧丙丁和蔣渭水等十餘人被捕,旋於翌日釋放。該黨前後歷經三年七個月,於該黨第三次黨員大會前,盧丙丁辭卸職務,1932年之後音訊中斷,據悉,盧丙丁受酷刑後被冠以「痲瘋病」送進「樂生療養院」,約於1934、1935年間被遣送至廈門。
夫婿盧丙丁遭捕失蹤之後,林氏好遂專心於歌唱事業的發展,她演唱多首台灣流行歌曲,其中以1933年,由平埔族歌謠改編的月夜愁還有一顆紅蛋最為著名。1935年2月6日到2月17日期間,她曾巡迴全台在嘉義公會堂、彰化公會堂、台中公會堂、新竹公會堂與台南公會堂等地舉辦獨唱公演。
1935年6月,在歌唱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林氏好隻身前往日本,成為知名聲樂演唱家關屋敏子的入室弟子;在這之前,她也曾向台南神學院英籍吳牧師娘與義大利聲樂家莎樂可莉學習鋼琴與聲樂。林氏好一邊學習、一邊參加巡迴演唱會,賺錢寄回給台灣的家人。後來關屋敏子因家庭事故,不幸自殺,由關屋敏子的師妹原信子繼續指導林氏好,使其技藝大增。這段時間她也曾數度回台,探視家人並舉辦演唱會。
前往日本學藝不久後,林氏好又將她從小撫養的女兒,後來成為大媳婦的林香芸帶至日本,並讓她上松竹俳優學校。之後又將母親、弟弟及兩個兒子接至日本一起生活。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林氏好一家人滯留日本,為了維持家計,並且讓孩子們好好唸書,她一方面加入日蓄唱片公司,擔任日蓄輕音樂團的團長,到各地演出,這個團體的性質較類似於綜藝團,除了歌唱之外,也做舞蹈、滑稽劇…等各種節目的表演;一方面到工廠教授一些鼓勵生產的歌。
1944年大戰末期,林氏好擔心自己台灣人的身分會有所不利,於是帶著一家人離開日本,前往東北滿洲國新京市,擔任新京交響樂團的專屬歌手。這時,在日本學藝的媳婦林香芸羽翼已豐,還曾與林氏好在當地的中山堂合作表演,因為她們是南部人,所以當地的朋友就將她們的表演團曲名為「南星」,這樣的表演模式後來一直延續到她們回台灣之後。
1946年台灣光復,林氏好和家人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的長春、瀋陽、遼寧支團,由東北沿途一路表演,慰問國軍,賺取生活費。當時的時局混亂,有了勞軍的證明書,她們一路上也省去不少麻煩,前後歷經一、兩個月的時間,終於回到了台灣。
回台灣後,林氏好改名“是好”,幾乎不再做職業演唱,轉而退居幕後,成為家族歌舞表演事業「南星歌舞團」領導人,同時也從事音樂的推廣與教學,旗下最出名學生為「望春風」的主唱純純。
1947年,南星歌舞團陸續在台灣各地糖廠舉辦勞軍活動,林是好的獨唱和林香芸的舞蹈,成為演出中的重要節目。
1948年,本著對這塊土地及人民的感情,林是好參加了蘭陽水災的賑災活動;同年,林是好從台南北上搬至汐止,曾任職汐止中學。
林是好在當時是歌舞表演界的知名人物,例如台灣省新聞處在1948年舉行的第五屆戲劇節慶祝大會,準備表演話劇、平劇、歌舞劇、雜劇等節目,就邀請了她擔任籌備委員;同年12月10日所舉辦的台灣省博覽會,林香芸舞蹈社也參加了全省舞蹈家聯合表演;「推行新生活運動」的促進會籌備會議,也邀請林是好出席。
1954年,林是好遷往北投定居,漸漸退居幕後工作,在北投民眾服務社工作,並獲聘在泰北高中教授音樂,林是好的長子及媳婦林香芸也分別在該校教授音樂及舞蹈。
辭去泰北中學的教職之後,她們又遷往新店安坑,在那裡創立「林是好歌舞研究所」,而林香芸繼南星歌舞團後又成立「林香芸舞蹈社」,林是好以一個家族歌舞團領導人的身分,帶著媳婦後來所創辦的「香芸民族舞蹈團」,安排到各地演出,靠著一些勞軍及演出的收入來維持歌舞團的開銷。
1961年,林是好發現舌頭上長出腫瘤,開刀之後檢驗出為惡性,後以草藥治療,病情漸癒。
1991年,林是好因罹患多種糖尿病併發症病逝於淡水馬偕醫院,享年87歲。
歷史影響:
1920、1930年代曾有一群了不起的年輕人,如林氏好與台灣第一代工運領袖盧丙丁兩人「夫唱婦隨」,在日據時代投身反殖民運動,這對被稱為「黑狗兄」與「黑貓」的夫妻檔,以摩登時尚的知識分子身影活躍於台灣社運與文化界,默默替台灣民主付出。
「工運歌聲」,象徵了日據時代社會文化與音樂美聲的結合。盧丙丁是勇敢的社會運動家,林氏好更是一位影響時代的新女性,她的一生致力於創立台灣歌謠的主體性,當年流行在台灣社會大街小巷的台語流行歌曲約有四、五百首,是日據時代民間的重要文化資產,如今,仍能深刻感受到他們為台灣這塊土地曾做出的偉大貢獻!
(資料來源,參考:台灣記憶、台灣文學館、維基百科、台北市文化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