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大浦港
大浦港
時間
1921年02月 ~ 1934
地點
江蘇
相關人物
周馥
、光緒皇帝、沈雲霈、許鼎霖、
范旭東
、
侯德榜
、李燭塵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大浦,現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猴嘴街道,舊稱大浦港,兼有海、河運輸之便,為淮鹽集散地之一,曾經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興盛一時的碼頭。
背景:
《馬關條約》、《辛丑合約》的簽訂,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政策的根本轉變,中國由一個商品輸出國變為一個資本輸出國,富了外國,窮了中國。《馬關條約》第四條:“日本臣民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械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由於“利益均沾”,各殖民國家都可照此辦理,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重。為保護本國利益,中國新生的資產家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挽回利權。新浦的發展和繁榮,臨洪口的自行開放,大浦港的建設正是在這一政治背景下產生的新生事物。
促成新浦、大浦自行開放的是時任兩江總督的周馥。
1905年9月22日,周馥在海州紳商的籲請下,向清光緒帝上奏:“海州居膠州上海之中,為航路往來必經之道。本地商人早欲自雇商輪試行販運,惟築壩疏河需費甚巨,應俟部議作為自開商埠後,將應辦各項工程料理粗妥,再行奏明訂期設關收稅。現在各工未興,關員未設,尚無開關之期。該州紳商迭來陳請,擬自雇小輪裝運貨物來往行駛。查與內港行輪章程相符,自應照準。”奏摺上朱批“欽此”,得到了皇帝的同意,這一自開的商埠港口就是臨洪口的大浦港和新浦。
Top
發生過程:
1920年,海州官商沈雲霈捷足先登,他的錦屏礦務有限公司成立,在大浦建貯礦石7000噸左右的貨棧20餘間,所採礦石均由薔薇河運至大浦,然後裝海輪,運銷日本。他的這一舉動成為大浦「崛起」的一個肇端,殷、葛、楊、謝四大姓,也相繼在新浦建鋪經商。
贛榆許鼎霖在新浦創辦“海豐麵粉公司”、“贛豐油餅廠”,外地客商也紛紛至新浦經商;有以福聚東土產行為首的山東的安徽幫,有以經營鹽號為主的河南幫,以經營亞細亞、美孚、德士古等煤油公司的外商資本也插足新浦地區的商業開發。位於前河和後河的河底,市中大街(民主路)應運而生,成為新浦這座城市的“血脈”和“生長點”。從西跳到東跳,一條依河而建的商業街區逐步建成;它的每一座建築都是各地商家請原籍的建築技師設計修建的,每一座建築都有自己的建築特點和風格,成為新浦地區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建築一條街。
1921年2月,大浦以「膠海關海州分關」的名義,正式對外開放。
同年,東隴海鐵路自徐州起建,1925年7月1日,隴海鐵路徐海段通車至新浦、大浦,就相繼建起了隴海、裕興永、大振三座木質碼頭,以及豫海、大振、大久三個與碼頭配套的倉庫。同時還修有兩座棧橋,與此同時,河北岸的太平莊也成為臨洪口的海運碼頭。大浦港經過多年的營建,開埠時已有五座碼頭,3000噸的貨輪可以停泊。
如此盛景,無疑吸引了不少外地大公司到此投資,這其中就包括遠負盛名的久大精鹽公司。這座由著名實業家范旭東在1915年開辦的製鹽公司,為侯德榜創設的永利鹼廠,及李燭塵創設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是中國化學工業「永、久、黃」團體中歷史最悠久的一脈,當時,他們還專門修建了商用鐵路。而1930年,范旭東又在此地開辦了久大大浦分廠,除設海水製精鹽的鹽場外,還自辦電廠發電,直到抗戰爆發,該分廠遷到四川。
1926年,自新公司、公益公司在大浦建成,年銷量達4392000擔,比1921年至1925年的平均銷量提高了14.3%;又有福泰公司、聚興公司、大陸公司在大浦建立。當時,徐州、蚌埠、潼關的商人,在此設立各種土產專運公司。大宗的花生、黃豆、豆餅、芝麻、糧食和「幫豬」在此裝運,轉海路北上青島、上海等地,錦屏山的磷灰石也是從這裡運至青島再運至日本。
1926年至1933年間,大浦港初具規模,貨物堆積如山,市面繁榮,火車、輪船進進出出,大浦磷礦石出口日本,煤炭外運,雜糧南下,成為日雜貨的集散地。大浦固定住戶4000戶,在沿街兩側,有京廣雜貨店18家,飲食店20多家,雲台、高長、山東等多家旅社生意興隆,大浦港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的時期。
1930年夏以後,由於蔣閻內戰激烈,交通阻塞,隴海鐵路西不能逾歸德,津浦路北不能達濟南。浦口至徐州間,火車又忙於軍運,致使中興煤礦(棗莊煤礦)日產的3000噸煤無法運銷各地,只能經隴海鐵路轉至大浦港裝船,出臨洪口抵運上海,由此更促進了大浦港的運輸繁榮。
然而,1930年,一艘英輪及日本「白鶴丸」號在大浦口先後沉沒於臨洪河口航道,此後船舶經常在此擱淺,航運界開始「視為畏途」,也預示著大浦港命運的衰微;這背後的原因實際要歸責於大浦港的「短板」———易於淤淺。
作為開放口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設立海關。海州分關設立於1931年1月,原屬上海關管轄,並在大浦、墟溝、柘汪、燕尾港設分卡,後又增添新洋港卡所。1932年8月9日劃歸膠海關(青島)管轄,成為“膠海關海州分關。”1935年,連雲港築成,墟溝卡所合併到連雲港辦事處。
1932年春,大浦火車站設立港務段,專門負責大浦碼頭管理、使用及組織疏浚。7月,從大浦動工鋪軌至「終端海港」(連雲港),到1934年底全部完成並通車到終點。在東隴海路直向海濱延伸時,隴海路當局就提出建設「終端海港」問題,1933年5月興建,到1936年秋建成兩個三千噸級貨輪碼頭。
1933年,臨洪河口淤塞更為嚴重,又不值得全力疏浚,載重船舶無法靠岸,不得不在孫家山、老窯另築新港。
連雲港在1932年、1933年建成一、二號碼頭,1934年,連雲港的一號碼頭投入使用,大浦30年的發展繁榮,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新浦繁榮與發展也不得不遲緩了步伐,進入了城市衰微期。
歷史影響:
大浦港從1905年開放到1932年鼎盛,最興旺的時候,同時停靠著14艘千噸級輪船,轉運公司多達80多家,這段時間正好也是新市區繁榮之時。
大浦港的衰落是連雲港崛起的重要因素。古海州的經濟中心已明顯東移,從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經濟形態的封閉性的縣城,向以海洋經濟為主要形態的轉換,城市由封閉而轉向開放。為適應這一新港址遷徙的需要,1935年,江蘇省政府第662次會議決議,提出一份《省政府決議規劃連雲港埠市政案》。為更好地開發港口,決定在東部鄰近港口的五羊湖(今市開發區)建立一個普通市———連雲市。
大浦港就此像微小的風塵,正式被裹挾進延宕向前的歷史巨輪裡。
(資料來源,參考:百度百科、每日頭條、中文百科在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