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三井合名會社
三井合名會社
時間
1899 ~ 1947
地點
台北、桃園
相關人物
有原野在、星野政敏、土倉龍次郎、郭少三
資料來源:台灣農林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三井合名株式會社」是日據殖民時代興辦開發山地的重要事業主,以其為首之事業共有數十項:種製茶、稻作、整地、造林、製材、採藤、製炭……等等。
背景:
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台灣,成為台灣最大地主,大量土地讓售財團與事業主,為當時殖民政府極重要收入,
大事業主「三井合名公司」在公權力支持與後盾,於1916年5月17日申請預約承購官有原野在案(1917年11月14日提報申請書,三井合名公司台灣辦事處處長星野政敏),並大力從事山地開發,以及適時重點產業開發,造就台灣茶葉王國、與提供日據政府持續財政收入。
1909年,「三井合名會社」併購原土倉龍次郎所有的文山堡蕃地10,255甲地,開始對龜山、烏來地區進行開發。
日本大資本商三井物產會社也在台灣從事台茶出口生意,而三井合名會社則專門從事製茶事業。
Top
發生過程:
1899年,三井合名會社在台北海山及桃園大溪開拓大規模之茶園,嗣後建設新式製茶廠於大豹、大寮、水流東及磺窟等地,初僅製烏龍茶及包種茶兩種,後來成為台灣開始生產紅茶的先驅,「日東紅茶」就是起源自三井合名會社;「日東紅茶」品質極佳,可與印度紅茶匹敵。
1905年,日本台灣茶業株式會社成立,專營製造紅茶, 1906年台灣紅茶首度外銷。
1918年,水流東的「三井合名會社」及當地一些煤礦主,不滿桃園輕便鐵道公司調漲運費及台車的通過費,由三井會社出資,自行鋪設水流東經五寮至台北縣三峽的輕便鐵路,這條輕便鐵路讓原來由桃園輕便鐵道公司運送的大批茶葉、木材、樟腦、山產物及沿途各個煤礦區所產的煤炭,都改經三角湧運至鶯歌後輸出,大溪更加沒落。
1921年,三井合名會社在台灣自茶園栽培,而至於輸出,均為直接經營,資本達二百餘萬元,為台灣製茶事業最大規模者。三井合股公司在大溪郡經營茶園墾殖地以水流東、腦窟寮為其重點,大溪水流東三井合名公司製茶廠座落大溪山區,生活區鄰近桃園縣復興鄉三民地區,工廠建築面積為六百六十餘坪,約於1924年11月施工開始,於1926年9月25日完工。
1926年,日本政府將印度阿薩姆茶種引進台灣,於平鎮茶業試驗支所及南投魚池地方試種成功,並設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專事育苗栽培試驗與改進紅茶產製技術以謀發展紅茶,開拓國際新市場,魚池遂成為台灣阿薩姆紅茶生產中心。三井合名會社也增設新式機械製茶廠,極力發展紅茶,台灣紅茶逐漸受到重視。
來自日本之諸製茶企業公司獲得總督府支援,頒領廣大土地,投以鉅資,耕拓阿薩姆種茶園,並設新式紅茶工廠;繼有東邦紅茶公司郭少三由泰國引進Shan茶種,種於埔里。於是,台灣茶業從此改觀,紅茶又繼烏龍茶與包種茶之後興起,形成台茶可向外適時適地競銷之三種主要茶葉。
1928年,「三井合名會社」現有茶園三萬餘畝,初製工廠五個,再製茶工廠一個,均照南洋新式機械工廠之設備。每日五個初製工廠之製茶量,共達10750公斤。為謀栽培製造上之改良及明瞭各國茶葉情形起見,曾派人分赴歐美各國,及印度錫蘭爪哇等地實地研究,以資借鏡。同時,為應歐美市場之紅茶需要,開始開闢烏來至信賢地區的台車軌道。
1936年,三井合名會社旗下的茶園,年產額達270萬磅。三井將分佈在角板山、大豹、大寮、龜山、磺窟、乾清、三義、銅鑼圈的製茶場採收的茶葉全部送至台北總工廠,再進行順次選別,篩分、切斷、混和、包裝後,再向海外輸出,並取英國Lipton的外來語將台灣紅茶命名為「日東」紅茶。日東紅茶年產量有60萬磅,主要包裝集中在當時台北市築地町的「三井台灣出張所」,然後運送到基隆港以船運轉口輸出到歐洲大陸。三井產的「日東紅茶」挾著台灣本土紅茶優良品質,以及產品規制化、標準化的優勢,獲得海外認同,還銷到天津、青島、上海一帶。
1943年,為增產木材,「三井合名會社」著手舖設今福山村李茂岸地區一帶的台車軌道。
台灣光復後,1947年,國民政府接收由日本投資的企業會社,如三井農林、中野商店、野澤組台北出張所等8個單位,三井合名會社在台灣的工廠,今日的大溪老茶廠、日月老茶廠等等,均改隸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業分公司。
歷史影響:
三井水流東製茶工廠完成,適時提供產業契機,興盛外銷更促進桃園製茶業在台灣重要地位。「日東紅茶」東洋第一大製茶廠歷經八十餘年歲月,廠內製茶老古董茶機具、揉撚機等等,從日據時代延續迄今,據悉尚可運作,真正為台灣發展史做「活見證」。
(資料來源,參考:台灣農林、維基百科、《鞠園》文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