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台灣遊記
台灣遊記
時間
1929年02月05日 ~ 1929年07月05日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德富豬一郎、竹越與三郎、
梁啟超
、豐田勝藏、川村竹治、丸茂藤平、石黑英彥、常吉德壽、樺山資紀、兒玉源太郎、
後藤新平
資料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台灣遊記》記述記者出身、但是以力主國權思想知名的德富豬一郎的旅行見聞。德富豬一郎,字正敬,號「蘇峰」,出身於肥後國(今熊本縣),是著名的作家、報人、歷史學家。
背景: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了讓日本內地甚至外國人瞭解其統治下的台灣,先後出版諸多圖書介紹台灣。其中著名者有1905年出版之《台灣統治志》,由記者出身之竹越與三郎所著,且由台灣總督府提供各項資料協助完成。
德富豬一郎是橫跨明治、大正、昭和時代著名的新聞人、歷史家、評論家,早年學習於熊本洋學校,後轉入同志社英學校(同志社大學前身)就讀,畢業前因個人因素休學。1882年在家鄉自宅創設大江義塾,為啟發教化當地青年,致力於英文、歷史、經濟,政治學之教授。1887年赴東京創立民友社,同年發行鼓吹平民主義的《國民之友》雜誌創刊;之後陸續發行《國民新聞》、《國民叢書》、《家庭雜誌》、《國民之友英文之部》等,主導著當時言論界。
梁啟超提倡「文界革命」時相當稱道德富蘇峰,借鑒其把歐文引進日文的作法,自稱為「中國的德富蘇峰」。蘇峰早期主張平民主義,甲午戰爭及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引發俄、德、法三國干涉時期,轉變為皇室中心主義,成為鼓吹對外侵略的國權主義者,其思想對當今日本右翼仍然有很大影響力。
由於蘇峰特殊的背景、影響力與橫跨政界、藝文界廣泛而多彩的交友往來,使其台灣之行備受關注,台灣總督府當局亦將蘇峰之旅視為宣傳台灣的大好機會,更盡力予以方便。到達台北時,由代理總務長官的內務局長豐田勝藏,以台灣總督川村竹治名義於台灣總督官邸設宴款待,與會賓客有交通總長丸茂藤平、文教局長石黑英彥、專賣局長常吉德壽等人,席間並由石黑局長配合影片做台灣東海岸的導覽說明。到台灣各地參訪時則有當地的知事、市尹或由熊本縣人會成員及士紳名流等負責接待,如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等,可見蘇峰此行所受到的重視與禮遇,相關行程設計與參訪活動亦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隨著縱貫鐵道的開通(1905),內台定期航線的確立(1912),加上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1923)之影響,台灣旅行益受重視,蔚為一股風潮。有別於一般觀光旅遊,《台灣遊記》作者蘇峰在序言即開宗明義表示其行並非只為遊覽,主要目的在於台灣視察,除了對南方的山水、風俗、人情等感興趣,想藉此行撫慰心靈外,更想探訪知己好友樺山資紀、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治台政績。
Top
發生過程:
德富豬一郎於1929年2月5日由東京出發,前來台灣做旅行考察,歷經神戶、馬關、長府等地,2月9日到達基隆後至3月4日約1個月間,由北至南縱貫台灣西半部的視察旅行,沿途寫下每日所見所聞的感想日記。行程內容包含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遺跡、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相關景點、台灣神社、虎尾神社、阿緱神社等帶有帝國印記之地;嘉南大圳、曹公圳、台北大學、台北醫院、各市役所廳室、試驗所等農工、教育相關建設及至今一直享譽國際的日月潭、阿里山、草山(陽明山)、鵝鑾鼻等名勝景觀。
以下是書中的部份描述:
2月13日,上午8時,飯店有熊本縣人舉辦的歡迎早餐會。早餐會頗令人精神振奮,然而囿於時間,無法與賓客一一相聚暢談,與會者共百餘人,包括鈴木君、江上君、值賀君,還有其他舊雨新知,實在是一大盛會。
上午9時22分,從台北停車場搭乘火車,前往桃園;從火車車窗眺望,雨中風景亦佳。下午1時08分,抵達桃園,改搭汽車前往大溪;從大溪起,換乘坐台車上山,幸好這時已經雨停了。
台車是兩人並肩乘坐,後面有兩名苦力在鐵軌上推著台車前進,並且巧妙的利用斜坡,以索線拉動台車前進,這時苦力也可以坐在台車後面,利用大自然斜坡的慣性大量推動台車。道路漸漸進入萬山之中,隨處可見開墾成排的田圃,宛若經過內地中國地區的道路,景象頗有「墾破上山幾朵雲」的情趣意境。平坦的地方,有田地及炊煙,山坡地種植茶樹,幾乎沒有任何的閒置土地不被開墾。進入山中的森林是1901年的造林地,樟樹等樹木蓊鬱遮天,抵達宮之台,這裡有秩父宮、久邇宮、朝香宮各殿下當年在此禦休處及展望風景的遣跡四阿屋。海拔一千四百一十尺,左側沒有高地,展望最佳。當日,白雲繚繞,翠巒出沒,整個景象給人感覺像是美麗的山水圖景。由此出發,抵達八結,有本島人的小聚落,桃花、李花紛遝, 紅白爭妍。
這一帶都屬三井合名會社所有地,有一望無際的茶園,還有種植樟樹、台灣松、銀夜合花樹等,由於水利設施便利,所有土地都開墾成為田畝……
此行,感受著自然美景的瑰麗,身兼漢詩家的蘇峰不免也學騷人墨客留下許多詠嘆;在當時的台中州營旅館涵碧樓用餐時,邊飽覽湖光山色邊吟道:
剜舟一棹去迢迢。老大懈聽蕃女謠。
青嶂如眉湖似鏡。湖心水暖長魚苗。
而當夜宿於阿里山俱樂部,點著小燈,身旁石爐毫不吝惜地燃著檜香,眼前所見是碧天如水與雲海相連間的明月,賦有一詩:
山深夜寂寂。爐冷復添薪。腳底雲千疊。嶺頭月一輪。
隨著旅行接近尾聲,作者於離台前接受台灣日日新報專訪,表示台灣乃適合人居的樂土,而非瘴癘之島,返日後將廣為宣傳台灣之美。其他還有對台灣產業、交通、蕃地整理、施政等各項建議,刊載於1929年3月4日台灣日日新報晚報。
歷史影響:
蘇峰這趟深具目的性的行程設計,包括自然景觀、名勝史蹟、神社、農工、教育相關建設等,書中不停地出現「神社」、「遺跡」、「市役所」等景點,讓人感受到文化視察的意味,所欲傳達的是異於坊間一般的旅遊,而訪視地點或非一般人輕易迄及,除了旅遊紀行外,更像是台灣現代化經營成果的展現。
另外,書後附錄〈台灣佔領意見書〉及〈台灣所見〉,〈台灣佔領意見書〉乃作者於1894年以記者身份替某元老起草論述;直言彼時觀點在現時1929年來說多半是癡人說夢,書中附載只想表示其一直以來對台灣之關注,惟吾輩讀之卻深感當時台灣處境之艱險。〈台灣所見〉部份則是作者就台灣見聞的演講筆記,內容含括其認知的台灣歷史背景、地理概念、台日接觸等與來台旅行間對台灣印象,如特殊物產、在地人種及生活狀態等觀點。
1929年7月5日,《台灣遊記》由民友社出版發行。
(資料來源,參考:《梁啟超著述系年》、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