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七一五運動
七一五運動
時間
1948年07月15日 ~ 1948年10月
地點
昆明
相關人物
何紹周
、
盧漢
、楊文智、張發順、羅若維、王金林、周伯先、王巍、彭晉仁、阮更生、劉劍義、劉善述、朱景暄、楊文清、王政、隴體要、李毓偵、馬瑛、謝崇文、查宗藩、丁龍愷、查良釗、
熊慶來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雲南七一五學生運動,又稱昆明七一五鎮壓學生愛國運動、七•一五雲南學生愛國運動、七•一五愛國民主運動或反美扶日運動,是發生在雲南昆明的學生運動事件。
背景:
抗戰勝利後,昆明學生愛國運動極為高漲,經常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對國民黨政府種種措施提出抗議。國民黨當局對之深為厭惡,並經常進行殘酷的血腥鎮壓,但不僅不能制止,反而愈來愈烈。
雲南警備總司令何紹周最感棘手的是,沒有辦法對付學生,因為輕不得重不得,輕了學生不怕,重了又怕引起各方面的反感。他最不滿意的是雲南的行政當局不能和他很好地配合一致,設法對付學生。埋怨省政府教育廳不盡職,埋怨省主席盧漢拉後腿,使他不能為所欲為,因此雲南的學潮鎮壓不下去。
在這期間,國防部保密局雲南站只有學運指導員楊文智和昆明組在雲大政治系的學生張發順從事這方面的活動;組長羅若維直接利用親友和舊同學等關係在各學校發展線索,還有一個女組員王金林專搞學運活動。此外,特別利用警察局刑警大隊隊長周伯先組織的籃球隊、排球隊等體育組織去拉攏一批學生。通過這些新的佈置,雲南站的學運情報在數量質量上雖有所提高,但對學潮的控制和偵破中共地下工作人員的線索,始終沒有辦法。
1948年6月17日,昆明3萬學生遊行抗議美國扶持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遊行結束後,學生們齊集在復興村的美國駐昆明領事館前面草坪上進行示威,高呼口號,遞交抗議書。嚇得領事館的人員緊閉鐵門,不敢出面答話,學生們遂把中英文的標語貼在領事館大門外面。政府派出大批軍警,也無法把學生驅散,只在西站附近抓捕了29名學生。學生代表77人隨後前去請願,何紹周置之不理,並下令扣押4名請願學生。
當天晚上,何紹周找有關人員去他家開會,包括昆明警察局長王巍、憲兵十三團團長彭晉仁、警備總部稽查處長阮更生、情報處長劉劍義、政工處長劉善述等人。何紹周聽取了幾個人關於當天學生遊行情況的報告後,非常生氣地說:“真丟臉!我們這麼多的人都不能制止這次遊行。你們知不知道學生向美國領事館提抗議,美國人卻向我提抗議,這等於打了我一記耳光一樣難受。”
會後,研究了如何把這個問題提到雲南省特種會報上去討論,迫使雲南的國民黨省黨部與省政府和警備處步調一致地參加武裝鎮壓昆明學潮,免得到時有人拉後腿或從旁說風涼話;因為學生的家長們大都與當時雲南黨政軍當局的人有往來,怕有人礙於情面,反對用武力鎮壓。何紹周覺得如不給學生一點顏色看看,就不能平安無事地過下去。
七月初,雲南省的特種會報,由省主席盧漢主持召集,到會的人,有盧漢和省政府秘書長朱景暄、民政廳長楊文清、教育廳長王政、建設廳長隴體要、警務處長李毓偵,以及何紹周和副總司令兼參謀長馬瑛、雲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謝崇文、中統局雲南負責人查宗藩等十餘人。何紹周便把最近學生反美大遊行及在美國領事館門前示威情況作了一番報告,再三強調這次學潮不單純是學生鬧事的問題,肯定背後有共產黨在操縱指使;如不及時制止,將來隨時可能發展成為學生在城市的暴動行為。參加開會的人都表示同意來一次有計劃的搜捕,對正在蓬勃發展的學潮給予有力的打擊。
Top
發生過程:
7月8日上午,何紹周在警備總部召開會議,到會的有警察局長、憲兵團長和警備總部各處處長。何在會上報告了最近昆明學潮情況,說明特種會報上同意由他負責主持對學生進行一次搜捕,要求各有關單位立刻提供搜捕的黑名單。
10下午,何紹周決定在11日晚間即開始行動。
11日下午,何紹周集合了稽查處、刑警大隊的便衣特務和憲兵兩個連,警察局保警大隊兩個中隊,與總部特務營一個連的武裝部隊,於晚間10時後將雲南大學和師範學院的學生宿舍包圍,逮捕了30多名學生送到總部軍法處看守所,由軍法處長丁龍愷親自連夜進行審訊。這次突如其來的搜捕,使學生們在半夜裡被驚醒,來不及抵抗,但除了平日一些表現最積極的學生被捕以外,昆明學聯方面一些重要負責人卻沒有捕到,也沒有搜到重要的文件。
警備總部於深夜逮捕大批學生的消息,很快地在昆明傳開了。被捕學生的家長和許多學校的學生立刻組織起來,向各方面呼籲救援被捕的學生。省參議會也召開臨時會議,希望早日把問題弄清,將無辜被捕的學生立即釋放,以免引起民憤。何紹周不但不理會,還堅持要繼續進行鎮壓。
從12日開始,各校學生為了防止國民黨軍警再來搜捕,便紛紛向雲南大學集中,夜間輪流派人擔任警戒,把四面圍牆缺口加固起來,並將大門堵塞,以進行自衛。當時雖然內外隔絕,而集結在雲南大學的上萬學生的活動情況,卻隨時從一些擔任事務工作的職工那裡傳到特務耳中。這時,學生們情緒極為激昂,對當局的迫害更為憤恨,他們整天在校園裡進行各種反抗國民黨的活動,憤怒的詩歌、抗議的文章貼滿了學校,慷慨激昂的歌聲隔垣可聞。
14日下午,何紹周集結了他在昆明所能調動的武裝軍、警、憲和特務,準備一鼓攻入雲大,來一次更大規模的搜捕,把集結的學生全部驅散。
7月15日淩晨4時,2000多名武裝軍警在何紹周親自指揮下,到達學校附近時,被值夜擔任警戒的學生發覺,立刻敲打警報鐘,學生們從睡夢中驚醒,奮起抵抗。這些手無寸鐵的大、中學生被軍警的槍托棍棒猛烈敲打,抵擋不住,很快就被軍警衝入校門。
圍攻南菁中學的憲兵企圖從圍牆上爬進學校辦公大樓,因學生已有防備,未能得逞。憲兵便用樓梯從四面窗口爬人,又被學生將窗口堵住。有四名憲兵爬上屋頂,準備揭開瓦片進入樓內,其中一名憲兵不慎失足,從屋頂跌了下來,當即斃命。憲兵團長見跌死了憲兵,就下令開槍,對學生進行威脅,但學生仍堅持鬥爭。第二天,大批憲兵從四面八方衝上去,打傷學生幾十人,逮捕三十多人。
雲南大學的學生邊打邊退,大部分被從四面八方的圍牆上爬進去的軍警隔離開來;部分學生退到教室、宿舍、食堂等處後,被分別監視住;其中有一部分學生一直退到雲大最大的一所房子會澤院,始終堅持抵抗,大批軍警就把這所大樓重重包圍起來,並動用消防水龍、救火雲梯和撓鉤,施放煙幕彈,鳴槍威脅。在會澤院大樓前面指揮的有,警察局長王巍、警備總部稽查處長阮更生和劉劍義、劉善述等。這時,有三百多學生從樓下一直退到四樓頂上,並把樓梯拆毀,堅決不肯下來。
眼看事態越發嚴重,政府當局不得不改變策略,讓學生們的家長進來,叫自己的子女下來,但是沒有一個學生答應。
王巍命令手下用白布寫上‘自動下樓來的概不追究’幾個大字舉向四樓,並把消防隊救火車上的雲梯升向四樓樓頂,準備強行突人。學生不但不下來,還把四樓平頂的石欄拆掉,揀起磚塊向下面砸來。
這時,師範學院查良釗院長、雲大校長熊慶來和其他幾個中學的負責人都紛紛趕到,一致要求不要對學生們採用這種辦法,各學校負責人願意設法解決。何紹周氣勢洶洶地說:“你們有辦法馬上把他們都叫下來嗎?”各學校負責人看到他這樣蠻不講理,誰也不敢保證能做到,都不再做聲。何便命令王巍、彭晉仁等立刻把被分隔在教室、宿舍、飯廳等處的學生先行清理,把要逮捕的昆明學聯的領導人和各校學聯的負責人清出來先帶走,其餘一律驅逐出學校;對不下樓的三百多學生,則留一部分憲警繼續包圍。
事件發生之後,整個昆明都為之騷動,弄得全城不安,人們對國民黨當局用這種血腥手段對付學生憤恨達於極點,到處聽到‘救救孩子’的聲音。一些被圍困在雲南大學四樓的學生的家長,日夜在學校門外痛哭呼號,到處託人求情,探聽情況;一些媒體報刊也紛紛嚴厲指責。
學生與軍警堅持到十六日仍無結果,學生們雖被圍困在樓頂一天沒有吃東西,但仍然在四周派人監視著憲警的行動,防止他們爬上樓去。王巍便叫消防員警把通向樓頂的自來水管關閉,一會兒果然聽到了樓頂傳來的喧譁聲:“水沒有了!水沒有了!”可是,這一狠毒的辦法,同樣沒有收到效果,還是沒有人下來,又這樣過去了一天一夜。
17日上午,雲南省主席盧漢親自到雲南大學,在樓下架設起擴音器,向被圍困的學生們用親切關懷的口吻,勸慰他們不要再這樣堅持下去;學生們聽到盧的聲音,都集到大樓邊上靜聽。最後,盧提出保證,不懲辦他們,並說這樣堅持下去對他們不利;本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問題,由於不聽勸告而繼續發展下去,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講完話後,他又再三喊學生們馬上下來,學生們仍沒有表示,盧便再次懇切地說了一番話,他在講話中提到:“你們再不聽我的話,我就不管你們了!”他說完便離開擴音器準備上車。
這時,學生中發出了喊聲:“主席不要走,我們下來!我們聽你的話!”盧聽到喊聲,又轉身站在樓下。不久,通向四樓被堵塞住的樓門打開了,守在下邊的警察也大叫:“下來了”!盧便站在樓下,看著學生們魚貫而下;其中一些輕傷的由同學們扶著,重傷的則背著抬著才能下樓。盧吩咐王巍和學校當局趕快給學生們準備早餐茶水,並叮囑把重傷的先送醫院,輕傷的要上藥包紮。有些被槍傷的學生雖然用衣服包裹著傷口,但仍在流血,衣褲上都染滿了血跡。他們下來後,在幾個教室中分開休息,個個疲憊不堪。
當天下午,何紹周下令把這三百餘名學生用卡車送往南菁中學軟禁起來,對外則用‘暑期集訓’的名義。他指定政工處長劉善述負責主持,一面進行軍事訓練,一面用相互揭發和收買利用的辦法來清查學生。
囚禁三個多月的期間內,十幾個負重傷的學生先後又死去幾個,各界對何紹周的激烈責難,迫使他不得不放棄長期拘禁這批學生的做法,這一野蠻鎮壓昆明學生愛國運動的血案,便宣告結束。
歷史影響:
抗戰勝利後,學生運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二條戰線,全國各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與反美扶日運動;這既是基於愛國主義的一種反抗,也是出於一種民族主義的激憤。排山倒海的學生運動,加上各地戰場的失利,導致國民黨失去政權,兩岸斷絕四十多年,直到1980年代後期。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壹讀、雲南省檔案信息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