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電影檢查制度
電影檢查制度
時間
1923年07月02日 ~ 1931年02月03日
地點
江蘇、浙江、上海
相關人物
洪深
電影檢查制度
資料來源:騰訊網
簡介:

北京政府時期可視為民國電影檢查制度的初創期,其特點以檢查體制的多樣化、地方化與檢查標準的寬泛性、道德性為表現。

背景:

1896年,剛剛誕生不過一年的電影,漂洋過海,由外國商人帶到了中國,在上海首次放映,被國人評為‘開古今未有之奇,洩造物無穹之秘。如影戲者,數萬里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何殊乎鑄鼎之像,乍隱乍現,人生真夢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觀’。這樣一種新奇的藝術形式,很快引來了國人的興趣與商人的注意,不過十餘年的時間,一些大城市中已經有了電影的商業性放映,最初的國產影片也已問世。

20年代初,中國建立電影檢查制度的條件逐漸趨於成熟;首先是電影放映市場的擴大,據統計,20年代中期,國內電影院總數已達到140餘家(不包括台灣、香港與澳門的電影院),其中上海、北京、哈爾濱、漢口、天津等大城市的影院數已超過10家,電影院的上映片目也日漸增多。

除了進口影片外,中國電影事業大盛,風起雲湧,一日千里,影片公司竟設至數十處之多,以1926年為例,國產故事片出品數量首次超過了100部,出現了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高峰。

這樣龐大的放映數量,使得對電影的審查管理成為規範市場的一種客觀需要。其次,由於當時放映的電影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反響,對電影進行檢查的呼聲日漸高漲,而且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因為‘近來有一部分出品,簡直太不像個樣子了’、‘審查情節,所以維持國家底體面,和社會底風化;審查成績,所以鼓勵攝片者的謹慎,和保全電影界的信用’等因素,又使電影審查成為當政者順應時勢的主觀願望。

正是在這樣主客觀結合的背景下,民國電影檢查制度開始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