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電影檢查制度
電影檢查制度
時間
1923年07月02日 ~ 1931年02月03日
地點
江蘇、浙江、上海
相關人物
洪深
資料來源:騰訊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京政府時期可視為民國電影檢查制度的初創期,其特點以檢查體制的多樣化、地方化與檢查標準的寬泛性、道德性為表現。
背景:
1896年,剛剛誕生不過一年的電影,漂洋過海,由外國商人帶到了中國,在上海首次放映,被國人評為‘開古今未有之奇,洩造物無穹之秘。如影戲者,數萬里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何殊乎鑄鼎之像,乍隱乍現,人生真夢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觀’。這樣一種新奇的藝術形式,很快引來了國人的興趣與商人的注意,不過十餘年的時間,一些大城市中已經有了電影的商業性放映,最初的國產影片也已問世。
20年代初,中國建立電影檢查制度的條件逐漸趨於成熟;首先是電影放映市場的擴大,據統計,20年代中期,國內電影院總數已達到140餘家(不包括台灣、香港與澳門的電影院),其中上海、北京、哈爾濱、漢口、天津等大城市的影院數已超過10家,電影院的上映片目也日漸增多。
除了進口影片外,中國電影事業大盛,風起雲湧,一日千里,影片公司竟設至數十處之多,以1926年為例,國產故事片出品數量首次超過了100部,出現了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高峰。
這樣龐大的放映數量,使得對電影的審查管理成為規範市場的一種客觀需要。其次,由於當時放映的電影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反響,對電影進行檢查的呼聲日漸高漲,而且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因為‘近來有一部分出品,簡直太不像個樣子了’、‘審查情節,所以維持國家底體面,和社會底風化;審查成績,所以鼓勵攝片者的謹慎,和保全電影界的信用’等因素,又使電影審查成為當政者順應時勢的主觀願望。
正是在這樣主客觀結合的背景下,民國電影檢查制度開始浮出水面。
Top
發生過程:
江蘇省教育會電影審閱委員會(簡稱‘電審會’)的成立,可視為較具有本來意義之電影檢查制度的開端。
1923年7月2日,該會首次開會,審閱明星公司出品的《張欣生》,審閱委員‘謂此劇以法律為歸束,以報應為主旨,編制頗佳,惟間有一二處須加刪改’,決定於日內集會討論。兩天後,電審會再次審查影片,認為《張欣生》全片均係演明事實,且屬果報之意,尚無不合,惟以煙賭造成罪惡之原因尚少說明,應於三犯執行死刑時,補入懺悔語以表明之。如照改後,亦適合本會所定標準第二條。
《張欣生》一片為電影檢查呼聲高漲的動因之一,而該會卻未提出禁映要求,反予通過,在‘因果相報、尚無不合’的表面原因之外,也反映出江蘇電審會缺乏強制性禁片之權力。
其後,江蘇電審會又陸續推出符合該會第一標準予以表彰的影片計20餘部,其中有1925年明星公司出品、洪深編導的《馮大少爺》,被評為‘為有財產而不能教育子弟者當頭棒喝,事雖平淡無奇,警世之意實深,藝術亦佳’;1926年民新公司出品、歐陽予倩編劇、卜萬蒼導演的《玉潔冰清》,被評為‘志趣純潔,描寫黃伯堅處勢利社會中,獨能抱定富貴不淫之精神,歷盡艱苦,以與環境相抗……尤足風勵末俗,藝術方面,亦多可取’;1926年神州影片公司出品、萬籟天編劇、李萍倩導演的《難忘了妹妹》,被評為‘藝術優美,剪接合宜,亦覺無懈可擊’。
與此同時,淞滬警察廳亦制訂了《取締影戲園規則佈告》,規定電影院開演影戲前,須將劇本或說明書送警察廳審核,‘如有奸盜邪淫妨礙風俗之影片,應即禁止開演’,至於全部還是部分禁映,由警察廳‘按其體裁臨時酌定’。同時規定,影院男女賓座位不得紊亂,放映時間以晚12時為限。警員可隨時在場監視,凡違背本規則者,依其情節輕重,分別依法處罰,或勒令停演閉業。
該佈告的基本點仍著重於電影院的管理,且並未與江蘇電審會的實際聯繫,警察權力與電審會工作之分離,不能不影響到電影檢查的效用。
1926年2月3日,浙江省會電影審查會在杭州成立。根據該會章程規定,該會由教育、警察兩廳合組(教育廳會員由通俗教育研究會會員擔任),‘省會各處製造新片,及公開映片,一律須經本會審查預演一次,經審定後,給予許可證,方准租賃開映’。
浙江電審會是目前所見資料中,體例最為完備,檢查實施程式最為具體,並與警察權力相結合的省級電影檢查機構,因而該會較具典型意義上的電影檢查功能。
1926年2月,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會戲曲股成立了電影審閱會,在呈請教育總長審核時稱:“影劇一事,於社會教育關係甚重,其良者固足轉移風俗,裨益社會,而稍涉偏激,亦易滋流弊,不可不詳加審核,分別獎禁。”
該會對電影檢查標準的規定,是民國電影檢查制度初創過程中最為詳盡的一次,不僅有各地電影檢查標準中均有的關於‘治安’、‘淫褻’、‘風化’、‘風俗’等等的禁令,而且第一次列入了關於‘辱華’和‘有礙邦交’的內容。
儘管國內輿論對於美國‘辱華’影片多有批評,但在最初的電影檢查中,並無這方面的禁止性規定,此次通俗教育研究會電審會雖擬出了禁止規定,但並無運用於實際的報導。對於美國‘辱華’影片的實際禁止,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才得以實現,從而使電影檢查在道德關懷之外,有了一定的意識形態或政治意味,反映出與江浙地方電檢標準的差別。
好萊塢影片的慣用套路是美國白人英雄在世界各地擊敗當地土著,影片經常損壞背景國的國家形象;墨西哥政府曾因好萊塢電影中的墨西哥盜匪形象,禁止所有美國影片進口,但中國在相當長時間裏沒有採取手段拒絕辱華片的入侵。當時,美國影片中塑造的華人形象一直很差,中國人不是盜匪、囚犯、煙鬼,就是僕役,而且蓬頭垢面,面目可憎。從上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很多影片將焦點集中在唐人街,描繪唐人街的凶殺、犯罪,唐人街如同‘犯罪集中營’。有北京電影院老闆激憤地說:“你們看見的糟蹋中國人的影片還是侮辱色彩最輕的呢!如果把侮辱中國人的影片集中起來開一個國恥影片大會,只怕北京又要鬧一次義和團了。”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開始整頓電影市場的不規範現象,並陸續在各地成立電影審查委員會。國民政府宣誓要‘發揚東方文化’,抵禦西方列強的‘文化侵略’。上海因為上映美國影片較多,因此也積極籌辦成立審查機構;1928年8月18日,上海成立了戲曲電影審查委員會,並規定市內上映的中外影片均須審查,美國影片也應嚴格納入審查之列。
1930年2月21日,位於租界的上海大光明戲院和光陸戲院開始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哈洛德•羅克主演的影片《不怕死》,著名劇作家及電影編導洪深觀影中途憤然離場,之後他又返回影院發表演講,批評該片侮辱華人,不少觀眾響應他的發言,並紛紛要求退票,事情越鬧越大,促使上海電檢會下令禁映該片,從而開禁映美國‘辱華’影片之先河。
藉處理《不怕死》事件的推動,1930年11月3日,國民政府正式公佈實行《電影檢查法》。1931年2月3日,由行政院公佈《電影檢查法施行規則》和《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規程》,並於當月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
此後,國民政府對進口的每一部美國影片都進行嚴格審核,影片在經過海關時,報關單上必須附上電影內容比較詳細的說明;進海關後,必須經過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的嚴格審核,電影公司必須提供電影的詳細劇情供檢查審核,並且須將電影的詳細劇情簡介貼在檢查機構發放的‘准演執照’背後,以供各地查驗。
歷史影響:
由於國民政府以美國作為主要國際盟友,因此其檢查對美國電影也留有很大餘地,尤其與左翼或進步影片動輒挨剪刀的情況相比,美國電影被刪剪和禁映的數量與其進口總量比是很小的。對於美國來說,由於電檢會對美國辱華影片的嚴厲處置,使得電影公司以後在拍攝有關中國題材影片時,不能不注意中國方面的感受。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業也開始自覺地對它所描繪的中國主題、背景和人物,重新進行審查和估價。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文庫、騰訊網、新浪網、中國文化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