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原子核撞擊實驗
原子核撞擊實驗
時間
1934年07月25日
地點
台北
相關人物
荒勝文策、木村毅一、植村吉明、湯川秀樹、河田末吉、克洛爾、
羅宗洛
、黃振麟、魏元勳、戴運軌、太田賴常、許雲基、許玉釧、周木春、林松雲、
蔣中正
資料來源:台灣回憶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建成於1931年5月3日的台北帝國大學理化學教室校舍,即台大二號館,亞洲第一次原子核撞擊實驗物即完成於此。
背景:
1926年6月,日本物理學者荒勝文策被台灣總督府任命為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爾後併入台北帝國大學)的教授。不過在此時,荒勝文策並未直接就職,而是以台灣總督府在外研究員的身份,前往歐洲留學直到1928年10月。
在這段期間,他曾經短暫留學於德國柏林大學跟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作研究,並自認受到他很大的影響。後來,荒勝文策到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從保羅•謝樂(英語:Paul Scherrer),並進行有關鋰原子中自由電子分佈的研究。在此之後,荒勝文策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師從約瑟夫•湯姆森、歐尼斯特•拉塞福、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共二年半的時間。此外,在這段期間,荒勝文策也於1928年8月獲得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歐洲的留學經驗,也使原先立志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荒勝文策,對核子物理實驗產生相當大的興趣。
Top
發生過程:
1928年,荒勝文策出任台北帝國大學首任物理學講座教授,領導物理講座知識社群,投入原子核實驗。
1932年,英國劍橋大學完成史上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主持人因此拿到諾貝爾物理獎。
1934年,荒勝文策追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領導木村毅一與植村吉明等人在台北帝國大學理化學校舍內建立考克饒夫•瓦爾頓加速器(英語:Cockcroft–Walton generator)原子核實驗室,建造直線粒子加速器,創下物理史上第二次成功紀錄。
1934年7月25日夜間,荒勝文策團隊成功在台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的實驗,團隊成員木村毅一在門上寫下實驗成功的日期,消息傳出震驚全球學界。實驗的設備與成果,也成為戰後台大重建粒子加速器的基礎(陳列於今台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荒勝文策隨即被日本政府連人帶設備召回去主持原子彈相關的研發,他所規劃的加速器便是京都大學大型原子爐的前身。
1936年,荒勝文策轉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並曾吸引於1949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湯川秀樹回母校旁聽其課程。
二戰期間,荒勝文策曾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原子能研究計畫服務,並於爾後成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接任荒勝文策的講座教授河田末吉改做宇宙射線,在其領導下,物理講座知識社群的研究方式依循日本學術中心,進行「依賴式」的學術加工,強化了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做為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科邊陲區的角色。
二戰結束後,填補日籍講座教授理論物理課程的是日據時期已經來到台灣、卻因為台北帝國大學的講座制度無法加入物理講座知識社群的德籍學者克洛爾。在首任台灣大學校長羅宗洛「學術不分國籍」的政策下,延聘克洛爾開設物理系理論物理課程;克洛爾除了肩負教學外,也致力於固體比熱、導波管的研究,並影響了黃振麟、魏元勳等物理新生代。
歷史影響:
1947年,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主任戴運軌與留任的荒勝團隊成員太田賴常(帝大助理教授)一同帶領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的許雲基以及三位技師許玉釧、周木春、林松雲,修復荒勝文策遺留的加速器並完成原子核擊破實驗。戴運軌與蔣中正的同鄉關係,讓重建原子核實驗室能夠順利進行。
由於戰後美軍將荒勝文策等人研發出的日本五座加速器全部丟到海裡,台大物理系團隊自製的這套設備,就成為亞洲碩果僅存最老的加速器。
1948年5月13日,台灣大學再度成功做出人工撞擊鋰原子核實驗,除了繼承了台北帝國大學時代的學術隱流,也為台大的原子核實驗知識社群奠下基礎,進而影響台灣的科學政策。
日後,原子核實驗室由許雲基接手管理,隨後原子核研究室研究如何製造重水,生產重氫及中子源,從事人工放射性和其他核反應實驗。另發展碳十四年代定年技術,協助地質系、人類系之研究。
1985年,許雲基教授退休,加速器遭到拆解;技師們將之分藏各處近二十年。
(資料來源,參考:台灣回憶、維基百科、台灣海外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