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門七子
北門七子
時間
1930 ~ 1989
地點
台南
相關人物
吳新榮、徐清吉、郭水潭、王登山、林芳年、莊培初、林清文、多田利郎、
郁達夫
、王碧蕉、陳岸、黃清澤、張文環、黃得時、王井泉、巫永福、
陳逸松
、
楊逵
、林金莖、五藤男、黑木謳子、林芹香、歐崇敬、謝火爐、
呂赫若
、林佛兒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門七子,指的是「鹽分地帶文學」的七位代表作家:吳新榮、徐清吉、郭水潭、王登山、林芳年、莊培初、林清文,他們約在1930年代起活躍於台灣文學界。
背景:
北門七子都出身於被稱為鹽分地帶的台南州北門郡(今台南市北門地區),他們的創作內容充滿許多當地特有的鹽鄉、鹽村情懷,並且致力於推動文學運動。
Top
發生過程:
吳新榮(1907-1967),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鹽水港廳(今台南市將軍區)人,台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
徐清吉(1907-1982)生於佳里鎮,與郭水潭、王登山曾經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1929年創立的「南溟藝園」。1932年與吳新榮、郭水潭等人共組「佳里青風會」。1936年12月28日,徐清吉與郭水潭、吳新榮等人,到台南鐵路飯店會見來台訪問的中國作家郁達夫,並且與眾人討論文學問題。徐清吉於戰後就停止詩文創作,全力投入鄉土俚諺、歌謠的蒐集、整理與研究。
郭水潭(1908-1995)筆名郭千尺,生於台南縣佳里,與吳新榮齊名。最初以創作日本短歌步入台灣文壇,23歲加入「新珠短歌會」(あらたま),在會誌上發表短歌,作品曾入選《皇紀二五九四歌集》。後來接受台灣新文學的影響,轉而創作新詩,其詩歌多著眼於故鄉,揭露社會的黑暗,批判日本人的統治。1935年郭水潭的作品《某男人的手記》獲得大阪每日新聞新人創作獎,同年加入『台灣新文學社』,擔任新詩編輯。
王登山(1913-1982)出生於台南廳北門嶼支廳(今台南市北門區)。他與郭水潭、徐清吉曾經加入「南溟藝園」。活躍的時代在日治時期,戰後因為語言轉換、戒嚴、忙於生計等原因,在文壇上消聲匿跡;而本人也沒有在戰後的文藝刊物發表回憶文字,以及對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的相關評論。1941年9月7日,王登山應吳新榮的邀請,與莊培初、林芳年、王碧蕉、陳岸、黃清澤等人,接待從台北南下的張文環、黃得時、王井泉、巫永福、陳逸松,以及從台中來的楊逵。王登山、吳新榮、王碧蕉、林芳年、林金莖、五藤男(日人),以及郡役所主任級三、四人在北門郡成立「白柚吟社」(社名由吳新榮提議)。阿片(鴉片)詩人黑木謳子(終日打嗎啡針的日治時代抒情詩寫實派詩人的第一人)曾譽他為日本新語製造專家。
林芳年(1914-1989)原名林精鏐,筆名李秋華,佳里鎮子龍里人,是傳統詩人林芹香(林泮)長子。幼弟林金莖,日本亞細亞大學法學博士,曾擔任中華民國駐日代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外孫歐崇敬,為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1933年,林精鏐應吳新榮邀請,加入「佳里青風會」,同年發表第一首新體詩〈早晨之歌〉於《台灣新民報》。戰後,林精鏐曾於1946年當選佳里鎮第一屆鎮民代表,5月參加台糖公司考試錄用及格,派往任職台中潭子糖廠,1954年派任調往埔里糖廠,在本年11月改名為林芳年。由於語言的不適應,林精鏐亦曾停筆一段期間,直到1967年左右恢復創作,開始在《自立晚報》發表中文作品。
莊培初(1916-)筆名青陽哲、嚴墨嘯、莊訊濃,於1916年生於今佳里區營頂,曾任《台灣新民報》、《台灣日日新報》等報的社會部記者。1935年與林芳年創刊《易多那》文學雜誌。創作以新詩為主,間及小說、評論;其詩作受西方詩人創作理論影響,抒寫個人浪漫情感,追求純文學創作,重視寫作技巧。戰後,莊培初‘為保持祖先遺下來的田地曾當過一段農夫生活’,之後從商遠離文學創作,不願與任何人談論自身過往的文學活動,即使後來鹽分地帶文藝營開辦以後,情況也是如此。
林清文(1919-1987)筆名史光、森揚人,台南佳里人。1939年參加「台灣藝術」為同人,日治時期即從事文學創作,以劇本及新詩為主。戰前曾在《興南新聞》、《台灣新民報》發表作品。1941年加入「日日新劇團」,在各大新劇團當演員、導演、編劇,以「森揚人」為筆名,寫下〈太陽的都市〉、〈結婚問答〉、〈母愛的力量〉等作品,引起眾人矚目。1943年,台北大稻埕富商謝火爐發起籌組「台灣新劇株式會社」,聘請呂赫若為文藝部長、林清文為編劇股長,期間編有《從地上爬起來》及《空中的跳傘兵》等劇作,是其日文創作的最佳劇本。戰後,林清文加入了「新生活劇團」,在各地演出自己所編導的〈廖添丁〉一劇,後為避禁演改名為《胡劍榮》。1978年,林清文才開始以中文創作,寫下自傳性質小說《愚者自述》在《自立晚報》副刊發表,之後由兒子林佛兒出版改名為《太陽旗下的小子》。台灣新劇沒落以後,隱居在台南老家,寫雜文兼事日文翻譯。一生榮獲國軍文藝金像獎佳作、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
歷史影響:
當今,位於佳里區圖書館旁,今日的中山公園內,有一條文學步道,步道兩旁的石碑刻有北門七子的略傳與簡介,供後人在公園內散步之餘,也能認識曾經貢獻於鄉土文學家們的風采。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南瀛文獻、國立台灣文學館)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