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台灣話文
台灣話文
時間
1930年08月16日 ~ 1934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黃石輝、
連溫卿
、連雅堂、鄭坤五、郭秋生、
賴和
、莊遂性、李獻璋、廖毓文、林克夫、朱點人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台灣話文」是「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話做歌謠,描寫台灣的事物」,語言與文字合一的觀點與形式。
背景: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開始以國語傳習所與公學校等官方教育機構推廣日語與日文。以漳泉閩語為主的台灣話在遭到可能被新語言所取代的危機外,在文字方面,也再度面對比漢文書寫台灣母語更為「言文不一致」情況。在兩相權衡下,促使台灣文學界自覺而欲將台灣人民的生活語付諸書面語,因而產生以漢文建構台灣話文的主張。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台灣文化界發生的鄉土文學和台灣話文的論爭﹐對當時一群‘特殊環境的台灣人’而言,卻是本土意識與反封建、反帝國、反殖民的爭論。
1924年,連溫卿發表《言語之社會的性質》一文;1929年,《台灣民報》先後刊載連雅堂《台語整理之頭緒》、《台語教理之責任》二篇文章,他們兩個人的論點都已經論及了台灣本土語言的重要性。不過仍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法,也未從普羅使用者角度著眼,因此該數篇文章可視為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後續發展,另外也可看成,在新舊文學論戰中趨於弱勢的舊文學代表,從台語漢文化的新領域中,重新思考古典文學的價值與地位。
到了30年代,作為「台灣話文運動」基礎論述的「鄉土文學」概念被陸續提出;首先提出「鄉土文學」這個概念的是鄭坤五,接著是黃石輝、郭秋生。在他們提出「鄉土文學」的口號之前,台灣話的問題(語言的以及表述的)就已受到注意,除了蔡培火的羅馬字運動、連溫卿的台灣話文法之議以外,來自當時新文學界強烈抨擊的相對陣營漢詩界,也已經有連橫正在為台灣之語從事「救亡圖存」的工作。
Top
發生過程:
1930年8月16日,左派團體新文協外事媒體《伍人報》刊登《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作者為思想左傾的新文協中常委黃石輝。黃石輝以基層弱勢族群角度,強調「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話做歌謠,描寫台灣的事物」,台灣話與文字合一後,會讓農工等基層族群閱讀及使用起來更方便。
1931年,黃石輝再於《台灣新聞》發表《再談鄉土文學》。此兩篇作品皆明白表示台灣文人應該用台灣話描寫台灣事物,另外,也主張用漢字表記台灣話的言文一致運動。
黃石輝這兩篇文章的明白揭示主張,立即引起了全島的注目,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因而展開了繼「新舊文學論爭」之後的另一場「鄉土文學論爭」大論戰。
1931年,郭秋生在《台灣新聞》上,以兩萬餘字的《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支持黃石輝的台灣話文提議,也明白主張以漢字為主架構,於日本文學和北京話白話文學之外,將台灣話文字化。郭秋生強調此舉不但可啟蒙無產大眾,並可凝聚台灣民族意識。另外,在此篇文章中,也具體指出,若漢文無法周延顯示多音節的台灣話,則應該在有音無字情況下另造新字,除此,他還主張改造台灣話文,言文一致,統一讀音等等實行方法。
黃、郭兩人接連以不同角度發起台灣話文的新看法之後,在台灣文壇引發支持與反對兩種聲音。支持陣營中,以賴和、莊遂性與李獻璋最為知名;該陣營認為台灣話文為特殊區域,應在台灣現實情況下,建設新的台灣話文。反對陣營的論點,則認為台灣話粗俗雜遝,無法成為文學語言;他們除了強調單純漢文之外,也強調讓基層族群文化提昇的方法,則應從普及中國白話文著手,以廖毓文的《給黃石輝先生——鄉土文學的吟味》(刊登於《昭和新報》)、林克夫《鄉土文學的檢討》(《台灣新民報》)及朱點人《檢一檢鄉土文學》等的反擊最為強烈。
1934年,兩方的文學論戰因無法獲得交集而落幕。
之後,郭秋生創辦《南音》,並在雜誌內開闢專欄,以漢文直譯書寫台灣歌謠的嘗試,來實踐台灣話文字化的努力。不過,隨後因為台灣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政策、中日戰爭爆發、官方禁絕漢文等因素,台灣話文運動被迫停止。
歷史影響:
「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眼睛所看的是台灣的狀況,耳孔所聽見的是台灣的消息,時間所歷的亦是台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所以你的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該去寫台灣的文學了……」
「你是要寫會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藝嗎?你是要廣大群眾心理發生和你同樣的感覺嗎?不要呢?那就沒有話說了。如果要的,那末,不管你是支配階級的代辯者,還是勞苦群眾的領導者,你總須以勞苦群眾為對象去做文藝,更應該起來提倡鄉土文學,應該起來建設鄉土文學……」
「因為我們所寫的是要給我們最親近的人看的,不是要特別給遠方的人看的,所以要用我們最親近的語言事物,就是說要用台灣話描寫台灣的事物。」
以台灣話做為台灣文學的語言,表現台灣人與台灣社會的此一台灣話文運動作為一個文學傳播策略,正是設定在台灣大眾做為主體、以建立台灣人意識型態的努力。在台灣新文學發展過程中,黃石輝和郭秋生的看法,雖然未脫文學工具論的侷限,然而,這個基本上是站在台灣現實社會及其人民立場的台灣白話文運動,無可置疑的,卻在其後漫長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史上種下了台語文學的種籽。
「台灣話文」運動雖在立場角度上有所小差異,不過與台灣新舊文學論戰息息相關,且不可分割。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台灣文學館、文學傳播)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