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京國際委員會
南京國際委員會
時間
1937年11月22日 ~ 1938年02月18日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長谷川清
、貝德士、米爾斯、史邁士、里格斯、約翰•拉貝、約翰•馬吉、喬治•費奇、特里默、威爾遜、克勒格爾、饒家駒、
杭立武
、魏特琳、貝茨、派克、
孫元良
、
邱清泉
、
廖耀湘
、卡爾•京特、辛德貝格、
金誦盤
、龍應欽、田伯烈、
松井石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南京安全區」是日本軍隊即將攻佔南京時,城內的歐美僑民出於人道主義,為保護平民免遭戰火而成立的難民區;安全區由「南京國際委員會」進行管理,共設25個難民收容所。
背景:
1937年7月,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8月13日,中國軍隊與日軍在南京下游300多公里處的上海展開激戰。
8月15日,日本海軍航空隊開始空襲南京,到9月21日升級為全面持續轟炸,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要求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立即離開。
當時,金陵大學歷史系美籍教授貝德士全家正在日本度假,他非但不慶幸自己躲開浩劫,還與家人分別,衝破封鎖隻身回到南京。和貝德士一起留下的,還有美國長老會牧師米爾斯,金陵大學社會學教授史邁士,農藝學教授里格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負責人約翰•拉貝,美國聖公會南京德勝教堂牧師約翰•馬吉,美國基督教南京青年會牧師喬治•費奇(又名費吳生),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美籍代院長特里默,醫生威爾遜,德國禮和洋行工程師克勒格爾等;這些西方人在南京生活多年,以‘老市民’自居,有些還自稱‘南京幫’。
1937年11月中旬,日軍攻陷上海,直逼南京,各國的外交人員和僑民多數已經撤離,但這些常住南京的西方僑民主動要求留下來幫助身處險境的普通中國人。在這期間,一些中外人士不約而同地想到,要仿效法國神父饒家駒(Robert Jacquinot de Besange)在上海設立南市難民區的成功經驗,在南京設立難民區給平民提供避難所。
11月15日左右,金陵大學校董會董事長杭立武約集一二十個外國人,提議設立難民區,大家都很贊成。
17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美籍教師魏特琳(Minnie Vautrin)、長老會米爾斯(W. P. Mills)、金陵大學美籍教師貝茨(M. S. Bates)、史邁士(Lewis S. C. Smythe)分別與美國大使館官員派克聯繫,建議在南京設立一個安全區。
Top
發生過程:
1937年11月22日,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這意味著南京的平民將失去政府的保護。由22名西方人組成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私人機構正式成立,推舉西門子洋行駐南京代表約翰•拉貝任主席,杭立武為總幹事兼安全區主任。
「南京國際委員會」劃定的安全區,以美國駐華大使館所在地和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神學院、金陵中學、鼓樓醫院等教會機構為中心,占地約3.86平方公里,四面以馬路為界:東面以中山路為界,從新街口至山西路交叉路口;北面從山西路交叉路口向西劃線至西康路; 西面從上面提到的北界線向南至漢口路中段(呈拱形)再往東南劃直線,直至上海路與漢中路交叉路口;界內分設交通部大廈、華僑招待所、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最高法院、金陵大學等25處難民收容所。安全區為體現人道、中立,去除政權色彩,掛的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而是民國初年使用過的五色旗;徽章上畫著黑圈紅十字。
中國政府承認安全區,承諾實現安全區的非軍事化,並且提供給國際委員會現金、糧食和警察;日本方面拒絕承認安全區,但是表示只要安全區沒有中國軍隊駐紮,日軍不會攻擊安全區,大批難民開始湧向紅十字庇護的區域。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並未遵守與「南京國際委員會」的約定,強行闖入安全區、劫掠財物、姦淫婦女,大肆抓捕青壯年男子並予殺害。「南京國際委員會」就此多次向日本使館及日軍當局提出抗議,要求按國際慣例對安全區予以保護,但是日軍暴行並未收斂。
「南京國際委員會」及「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的成員,冒著生命危險,在日軍對南京城長達數月的屠殺中保護了數十萬中國難民的生命。這些西方僑民在救護中國難民期間,還在安全區的難民所甚至自己家中救助了一些中國軍隊高級將領與軍官;按照國際慣例,安全區應當保持中立,只收容難民和解除武裝的軍人,掩護抗日軍官,如被日本人發現,極有可能給國際委員會和整個安全區帶來滅頂之災。但同情中國的外僑決定冒險;第72 軍軍長兼第88 師師長孫元良被魏特琳隱藏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女難民中;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被貝德士藏在金陵大學管理大樓最頂層密室;教導總隊第2旅參謀主任廖耀湘被卡爾•京特與辛德貝格藏在江南水泥廠的難民營中;南京衛戍司令部衛生部部長金誦盤先被藏在美國大使館,後被轉移到金陵大學美籍教師宿舍樓;南京衛戍司令部的參謀龍應欽與周上校被藏在拉貝住宅的二樓。西方僑民最終還設法將他們安全送出南京,保存了中國抗日的精英力量。
然而,更多時候,西方僑民們根本無力阻擋野蠻的燒殺淫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悲憤地將暴行如實記錄。費吳生在1937年12月10日到1938 年1月11日期間的日記,於1938年1月23日由德國人克勒格爾秘密帶往上海,立即廣為流傳,引起中外輿論界震動。1938年6月2日,芝加哥《視野》雜志刊登了費吳生的日記;此文後來又經縮寫,刊載在當時美國發行量極大的《讀者文摘》。從1946年東京審判到今天,這些材料一直是指控日本軍國主義罪責的鐵証。
1938 年1月23日,費吳生獲准離開南京,他將一份膠片縫在駝毛大衣的襯裡,帶往上海。這份長達400英尺、分為8卷的膠片,放映時間達105 分鐘,是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影像文獻資料,由牧師約翰•馬吉拍攝。費吳生和正在上海的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對影片進行了剪輯,並給影片的各部分加了英文標題,然後送交上海柯達公司製作了4份拷貝帶到英、德、美國。
1938年1月底,日軍強迫安全區內難民還家,並聲稱已經恢復了南京城的秩序,但實際上殺戮依然在繼續。
2月18日,「南京國際委員會」在日本佔領軍的逼迫下改為「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國際委員會及難民區不復存在,成為一個純粹的救濟機構,安全區隨之解散,但區內的難民收容所直到6月才全部關閉。
歷史影響:
「南京國際委員會」與同樣由西方僑民發起成立的「世界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期間,庇護了難民區內約25萬中國人,並想方設法把日軍屠城的真相送出重圍,使日本政府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不得不將大屠殺主要責任人松井石根及以下將校80 餘人撤換回國。
(資料來源,參考:人民網、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