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京國際委員會
南京國際委員會
時間
1937年11月22日 ~ 1938年02月18日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長谷川清、貝德士、米爾斯、史邁士、里格斯、約翰•拉貝、約翰•馬吉、喬治•費奇、特里默、威爾遜、克勒格爾、饒家駒、杭立武、魏特琳、貝茨、派克、孫元良邱清泉廖耀湘、卡爾•京特、辛德貝格、金誦盤、龍應欽、田伯烈、松井石根
南京國際委員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南京安全區」是日本軍隊即將攻佔南京時,城內的歐美僑民出於人道主義,為保護平民免遭戰火而成立的難民區;安全區由「南京國際委員會」進行管理,共設25個難民收容所。

背景:

1937年7月,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8月13日,中國軍隊與日軍在南京下游300多公里處的上海展開激戰。

8月15日,日本海軍航空隊開始空襲南京,到9月21日升級為全面持續轟炸,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要求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立即離開。

當時,金陵大學歷史系美籍教授貝德士全家正在日本度假,他非但不慶幸自己躲開浩劫,還與家人分別,衝破封鎖隻身回到南京。和貝德士一起留下的,還有美國長老會牧師米爾斯,金陵大學社會學教授史邁士,農藝學教授里格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負責人約翰•拉貝,美國聖公會南京德勝教堂牧師約翰•馬吉,美國基督教南京青年會牧師喬治•費奇(又名費吳生),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美籍代院長特里默,醫生威爾遜,德國禮和洋行工程師克勒格爾等;這些西方人在南京生活多年,以‘老市民’自居,有些還自稱‘南京幫’。

1937年11月中旬,日軍攻陷上海,直逼南京,各國的外交人員和僑民多數已經撤離,但這些常住南京的西方僑民主動要求留下來幫助身處險境的普通中國人。在這期間,一些中外人士不約而同地想到,要仿效法國神父饒家駒(Robert Jacquinot de Besange)在上海設立南市難民區的成功經驗,在南京設立難民區給平民提供避難所。

11月15日左右,金陵大學校董會董事長杭立武約集一二十個外國人,提議設立難民區,大家都很贊成。

17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美籍教師魏特琳(Minnie Vautrin)、長老會米爾斯(W. P. Mills)、金陵大學美籍教師貝茨(M. S. Bates)、史邁士(Lewis S. C. Smythe)分別與美國大使館官員派克聯繫,建議在南京設立一個安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