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台灣第一才子
台灣第一才子
時間
1935 ~ 1951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呂赫若
、林雪絨、長板好子、張文環、王添燈、
蘇新
、王白淵、蔡子民、
鍾浩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呂赫若是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小說家,具有「台灣第一才子」的美稱。他之所以用‘呂赫若’為筆名,是希望自己成為如朝鮮作家張赫宙與若い(日語年輕之意),意即「年輕的張赫宙」。
背景: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1914年出生,家居台中豐原潭子校粟林村,是小地主家中的二兒子,15歲時考上台中師範學校。
1934年,21歲的呂赫若自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分發新竹峨眉公學校擔任訓導,在這個時候開始寫作生涯;同年和林雪絨女士結婚,他們共育有6子3女,其中4女櫻紗5歲夭折,愛孩子的呂赫若悲痛不已。
Top
發生過程:
1935年,22歲的呂赫若在日本《文學評論》發表處女座日文小說《牛車》,立刻引起文壇矚目,成為台灣本土作家登上日本文壇的標誌之一,他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紹到中國的作家。
才華洋溢的呂赫若之所以能被稱為‘跨越日帝和中國兩個時代的台灣第一才子’,不只因為其集教師、音樂家、作家、記者於一身,在文學上的版圖,也跨足小說和戲劇兩項重要文類。
1937年,呂赫若轉任台中潭子公學校,兩年後年辭職。
1939年,26歲的呂赫若前往日本學習聲樂,進入東京武藏野音樂學校聲樂科,師事聲樂家長板好子女士,後又就讀下八川圭祐聲樂研究所,一面在出版社上班編字典,並參加東寶劇團,演出‘詩人與農夫’歌劇,展開前後一年多的舞台生涯。
1942年,呂赫若因為肺病,回到台灣,居住在台北士林,投入豐富多元的北部文化圈,認識了許多藝文界人士;他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擔任編輯,後又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呂赫若在戲劇、音樂與文學多方面都頗有造詣,而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不過他還是最鍾情於文學的創作
二次大戰時期,有不少作家明顯地放慢了自己的文學腳步,或者根本就停止參與文學活動,呂赫若是僅見的、格外活躍的一位,寫作不輟。
終戰之後,呂赫若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但不久後便出任「人民導報」記者,挖掘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的黑暗面。1946年,呂赫若報導高雄大港村農民抗租事件,新聞標題是:「警察均為地主之走狗,與日人統治時代無異。」這篇報導間接造成「人民導報」編輯部改組,省參議員王添燈辭社長職,呂赫若退出「人民導報」,和蘇新、王白淵、蔡子民等人創辦「自由報」,由王添燈擔任社長。
呂赫若也是和楊逵一樣,少數在終戰後未曾停止文學的腳步,繼續邁步向前的作家之一,又是戰後最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重建運動的一員猛將。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呂赫若轉向社會主義,除主編‘光明報’之外,並且開設大安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刊物與宣傳品
1949年,呂赫若曾出任台北一女中音樂教師,並在中山堂舉辦過音樂演唱會。8月,‘光明報’被指控是共產黨的地下報,該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及同校職員死了10多位,並有台灣大學學生被逮捕,參與‘光明報’編輯工作的呂赫若也因此開始逃亡。
不久之後,呂赫若前往台北縣石碇鄉鹿窟打遊擊,1951年忽然消失,關於他的轉變和下落,只留下許多無法證實的傳言。
歷史影響:
總結呂赫若的創作,以反封建、控訴日據時代社會經濟結構和家庭組織的病態為主,反映日常統治下台灣人民的艱困生活,為那個時代台灣殖民地人民心靈苦悶的呐喊,同時對女性題材亦有深入的創見。
呂赫若無疑是殖民時代中,最有思想性的台灣作家之一,也是台灣文學成熟時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天才洋溢,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然而小說仍是他最傑出的藝術成就。
呂赫若鋒芒畢露的文學才華,像一顆乍現光芒的文學彗星,從台灣文壇突然殞落,留給人無限的迷思與懷念。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中文百科在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