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京師模範監獄
京師模範監獄
時間
1912年11月10日 ~ 2017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戴鴻慈、沈家本、小河滋次郎、吳承仕、王元增、張文達、賈萬和、嚴景耀、山田英男、王揖唐、川島芳子
京師模範監獄
資料來源:光明網
簡介:

「王八樓」是北京第一所新式監獄,位於宣武門外菜市口以南、陶然亭以西、北京外城南城牆以北的姚家井地區(現為清芷園社區);初名「京師模範監獄」,民國以後改名「北京市監獄」,俗名「王八樓」。

背景:

自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虎門條約》起,在整整一個世紀裡,先後有19個西方國家,相繼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他們以清朝‘刑罰、審判、監獄之不良’,拒絕遵守中國的法律和接受其司法管轄。清朝統治集團只好把監獄改良當做盡快收回領事裁判權的必要前提,以此獲得平等的國際地位。無論是從硬體設施到管理體制,無論是因為內憂還是外患,到了20世紀初,中國野蠻、落後的傳統監獄制度已經無法再留存下去了。

清朝末年籌備立憲,1904年,派五大臣戴鴻慈等出洋考察憲政,回國後奏准改刑部為法部,法部設典獄司掌管全國獄政。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時任刑部侍郎,為眾議所歸,主張建立新式監獄,並且與時任法部尚書的戴鴻慈進行過監獄改良、建設新式監獄的討論。戴鴻慈奏設「京師模範監獄」,並通令各省一律籌備新式監獄,這便是全國各省籌備新式監獄的開始。

北京的第一所新式監獄定名為「京師模範監獄」。清法部在奏請建設時稱:「京城設立新監獄尤模範中之模範,其規模不可不寬博,其教養不可不完全」。監獄的地址選在了南城的一片沼澤地,名為南下窪;在當時,出了宣武門,人們便認為到了不祥之地,因為菜市口是個殺人的地方,在這裡不遠處建個深牢大獄倒也順理成章。

1910年4月,「京師模範監獄」開工建設,計畫用銀19萬兩;監獄從籌建到建成使用,應該說完全師從於西方。監獄建築由日本監獄學家小河滋次郎博士設計規劃,工程由恒源、廣恒等10家公司承建,首期工程占地為南北300米,東西270米,折合123畝。監獄坐西朝東,依次分為三個區:前區(東部)包括大門、傳達室、接待室等;中區是辦公樓及附屬用房;後區(西部)是監區。監區的監舍分南、北兩監,平行排列,每監各有5幢監房,均為扇形展開。在扇柄之處建有一座2層瞭望樓,可同時監控各棟監房,瞭望樓的樓頂為瞭望台,中間2層為教誨堂,1層設有懲訓室。監樓中央為圓形瞭望樓,5條監區呈扇形向外擴散,從天空俯瞰,頗像一隻探首伸足的烏龜,因此也被俗稱為「王八樓」。

當年,還沒有電網、紅外線,防止罪犯脫逃可以說基本仰仗著這所「王八樓」獨特的建築構造。監區通道向外輻射,看守辦公室在中間,是出入監樓的必經之路,犯人想要逃跑,就意味著得在看守眼皮子底下逃遁;站在如同‘龜身’的圓形瞭望樓處,可以觀察各個通道的情況;房頂上全鋪設鉛瓦,如果有人在房頂上行走,劈劈啪啪的聲音無疑就是‘警報’。每個監區都是‘凸’型結構,中間是通道,兩邊是監舍,通道上方凸起部安裝玻璃,通風透光性較好,解決了採光問題,在當時看來確實比較先進,連國外學者都盛讚其建築水準與國際接軌。

「模範監獄」修建之時,正是清王朝氣數已盡之日,庫銀空虛,未待‘模範中之模範’的監獄建成,便草草完竣。原本預算的20餘萬兩白銀,實際只支付了17萬兩,致使獄中的道路、排水系統,甚至連監獄官吏使用的廁所都無力建成。加上這裡原本地勢低窪,易存水,而且為防罪犯脫逃,監獄四圍還開鑿大溝,溝水沒有地方排泄,時間久了渾濁不堪。

1912年5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司法部派吳承仕接收該監獄,此時,該監獄幼年監的一段牆已坍塌;整個工程已經付銀17萬兩,尚有28000多兩的缺口;監獄的甬道及獄吏的廁所等設施尚未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