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潘家峪慘案
潘家峪慘案
時間
1941年01月25日 ~ 1942年07月18日
地點
河北
相關人物
佐佐木信二郎、潘惠林、潘國業、潘瑞來、王澤文、李運昌、周文彬、劉誠光、高敬之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潘家峪慘案」,指抗日戰爭中,日軍在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村的屠殺暴行,是日軍實施「三光政策」的一個典型罪證。
背景:
潘家峪地處燕山山脈深處,是河北省豐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腰帶山中的一個山村,有著‘小吐魯番’的美譽;它也是八路軍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中樞,正因爲這樣,潘家峪也就成了日軍‘掃盪’的重點地區。
1941年1月,日本駐唐山部隊指揮官,召集豐潤日本顧問佐佐木信二郎以及遵化、玉田、灤縣、遷安、盧龍、撫寧等縣日本軍官和偽豐潤縣公署、警備大隊、警察所等日偽人員,策劃了血洗潘家峪的陰謀。
Top
發生過程:
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集中了10幾個縣的3000多日軍和2000多偽軍,在指揮官佐佐木的率領下,乘著黎明前的黑暗,把潘家峪緊緊包圍起來。
太陽剛升起,日、偽軍的鐵蹄踏碎了潘家峪寧靜的清晨。慘案的策劃者惟恐跑掉一個潘家峪人,把偽軍全部放在四周山上站崗,日軍則全部撲進村中,這些全副武裝的大和武士們用槍托、刺刀把人們全部驅趕到位於村中心的西大坑。當人們被趕到西大坑後,日本兵就開始在‘潘家大院’展開屠殺的準備。
潘惠林是村裏最大的地主,他的院子也是村裏最大的;人們由後門被趕進大院,後門開在中院,距離西大坑不過50米,日本兵在這50米的距離內站成兩排,端著明晃晃的刺刀,組成了一道刺刀的胡同,人們就在兩排刺刀的逼視下,被趕進了院子。
進了院子,人們發現到處都鋪滿了柴草,上面還澆了煤油,便起了騷動,沒進院子的人們便往外湧,站在門口的日本兵用帶刺的鐵條,用槍托,用刺刀朝人們亂扎,亂捅,人們都被趕進院子之後,一場血腥的屠殺就開始了。日本人先把西跨院的那道寨子點著火,緊接著,全院就起了大火,日本人在四周的牆上、平房上和大門洞子上方向人們開槍、扔手榴彈。
鄉親們此時才徹底明白眼前的處境,他們本能地反抗死亡,在各個院子之間奔跑。烈火濃煙之中,人們辨不清方向,找不見親人,踏著滿地烈火奔突號叫;衣服燃燒著,頭髮燃燒著,許多人像一個火球似的在各個院落之間捲動。密集的槍彈掃向人群,飛蝗似的手榴彈投向人群,人們的軀體在爆炸聲中被撕裂、擊碎,斷肢殘臂被高高地揚上天空,然後又隨著漫天血雨劈劈啪啪地落下來,落進烈火之中。衣服的碎片和飛灰被巨大的煙柱裹挾著旋轉著飛上天空,使方圓幾十里的村莊都能看見潘家峪上空那濃黑的煙幕,那如紙錢一般飄飄搖搖撒遍青山的飛灰。
在西院,二門後頭、廂房前頭,日本軍官揮舞著戰刀朝人們砍去,每砍下一顆頭顱,就提起來放在窗台上,人的頭顱把窗台擺滿了。
西大坑附近,有30名被挑來給日本人做飯的婦女,被淩辱之後,燒死在菜窖裏。潘國業同院住的幾個年輕婦女,被日本兵輪姦後殺死,然後把房子點著,連房帶屍體一齊燒成焦炭。據倖存者介紹,當時凡有年輕婦女的地方,都發生了強姦、輪姦事件,日本兵往往是見了婦女就輪姦,然後就殺害。因此,許多婦女不是死在大院裏邊而是外邊,死在全村各個角落。
天色暗下來,大院裏已聽不到人們的呻吟,只有烈火燒裂瓦片的聲音劈劈啪啪響成一片。一些倖存的鄉親敞開房門,拿起房裏的稱桿、稱砣、斧子、萬民傘,準備和日本人拼殺。日本士兵發現了這屋裏的人,朝這裏開槍,並嘗試撲過來,但終因四周火太大,他們無法接近這所房子,房裏的鄉親才倖免於難。
屠殺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傍晚,日本侵略者走了,留下一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1700口人被殺掉1230人,23戶被殺絕,96人受傷,全部財物被搶劫一空,1235間房屋全被燒毀。大院裏面,穿堂跨院,房前房後,屋裏屋外,有許多人立著、臥著被燒成骨灰,有的被燒成一堆焦炭;在安葬親人時,就有800多人燒得無法辨認。
日寇撤走後,上山砍柴而躲過一劫的潘瑞來、王澤文用鎬把院牆扒了個洞,救出了大院裡的倖存者;他們有的是裝死活下來的,有的藏在地窖裡、被親人掩護躲過了一劫。
慘案發生的第二天,八路軍冀東軍分區黨政領導率領12團的官兵來到潘家峪,帶來大批糧食、衣服、葯品,挨家挨戶地慰問、安撫,當時就有12名倖存的潘家峪青年參加了八路軍,跨入復仇的行列。周圍22個村莊的鄉親揮淚趕來,捐獻大批葦席和其他物資,幫助潘家峪人埋葬死去的同胞。
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四鄰村莊的鄉親去清理屍首,由豐灤遷聯合縣政府主持公葬。從潘家大院扒出的屍體無法辨別姓名年齡,只能在辨認出的男屍身上寫個‘男’字,女屍身上寫個‘女’字,童屍身上寫個‘童’字。其中有的無法辨認,只能把那些屍骨集中起來,以炕席為棺木,一領席裹包一至兩個屍體。
慘案後,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圍50里劃為‘無人區’,拆毀房屋,填平水井,驅散居民,多次‘清鄉’、‘掃蕩’,潘家峪一帶籠罩著白色恐怖。
3月初,這個村子的20多名青年自動組織起3個‘抗日復仇小分隊’,積極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附近村莊的子弟紛紛參加,迅速發展到120多人。
5月9日,冀東抗日鬥爭領導人李運昌、周文彬、劉誠光、高敬之來到潘家峪,為了悼念死難親人,在火石營村召開了由各村民眾參加的追悼大會。在大會上,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誠光莊嚴宣佈潘家峪抗日復仇小分隊正式合併組織起來,成立「潘家峪復仇團」。
1942年7月18日,復仇團與八路軍冀東軍分區12團戰士在遷安縣甘河槽設伏,與日軍激戰5個小時,全殲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虜100餘名偽軍,潘家峪慘案的直接策劃者——駐豐潤日軍指揮官佐佐木信二郎也被「潘家峪復仇團」的戰士親手擊斃。
歷史影響: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始建於1971年,1999年新館竣工開放。紀念館陳列面積630萬平方米,通過原始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慘案發生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慘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南岩子、殺人場潘家大院、殉難同胞的葬墓等遺址,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罪惡的鐵證,時刻警示後人‘警鍾長鳴,勿忘國恥’。
今天仍然健在的慘案倖存者中,絕大部分人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當時都是不到10歲的孩子;當他們的心靈還像一張白紙般純凈的時候,就遇上了這樣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他們幸運地活下來,但是那火海硝煙,那彈雨和血泊,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資料來源,參考:華人百科、維基百科、中文百科在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