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天壇神樂署
天壇神樂署
時間
1938 ~ 1945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西村英二
天壇神樂署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簡介:

「神樂署」位於北京天壇西門內稍南側,坐西向東,是天壇5組大型建築之一,是明清兩代專司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也稱「天壇道院」。

背景:

「神樂署」建築總平面呈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為兩重殿宇的三進院落,「神樂署」大門朝東,前殿五開間,明稱「太和殿」,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凝禧殿」,用於排演祭祀大典;後殿7開間,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稱「顯佑殿」,用於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諸樂神;殿後還有袍服庫、典禮署、奉祀堂等建築,東跨院有通贊房、恪恭堂、正倫堂、候公堂、穆佾所等建築,西跨院有掌樂堂、協律堂、教師房、伶倫堂、昭佾所等建築。據史料記載,「天壇神樂署」除了上述建築之外還建有大量的茶棚、酒樓、藥鋪等建築,在「神樂署」圍牆內甚至還有一座關帝廟。

「神樂署」建於明永樂18年,稱作「神樂觀」,顧名思義是一所專司祭祀音樂的道觀;「神樂觀」出現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明朝初年的兩位重要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非常虔誠地信奉道教神明真武大帝,認為真武大帝在爭奪帝位的戰爭中保佑了他們,因此在一些重要的祭祀中使用道教音樂,明成祖甚至御製《大明御制玄教樂章》作為祭祀音樂的國家標準,而後者也被收錄在道教經典集成《道藏》中。明「神樂觀」的主要負責人為提點,其副手稱為左右知觀,此外還有協律郎、司樂等職務。

清乾隆年間,由於「神樂觀」遊客過多疏於管理,甚至發生了遊客翻牆進入天壇禁地的案件,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滿,他將「神樂觀」改為「神樂署」,遣散了「神樂觀」原有的道士改由八旗子弟中俊秀者充任,驅散了「神樂觀」的廟會,並且禁止觀中道士種植花木,但由於道士們配製的草藥在民間頗有口碑因而觀中各大藥鋪得以保留。清「神樂署」設有署正、署丞、協律郎、司樂等官職,當時京城各個皇家祭壇的祭祀樂舞生皆由天壇「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1900年,庚子之變時,八國聯軍驅散了署中人員,據「神樂署」為兵站,從此「神樂署」開始了衰敗的歷史;1914年,袁世凱下令遷出了「神樂署」中所有藥鋪;此後,林藝試驗場、燕樂研究院、傳染病醫院、中央防疫處、生物製作所等機構先後佔用「神樂署」作為辦公地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西村部隊(1855部隊)將司令部設在署中,並在這裡進行細菌戰的實驗與研究。

1949年後,「神樂署」的建築逐漸被變為民房,「凝禧殿」成為倉庫,「顯佑殿」變為機關食堂,到2002年,整個「神樂署」僅有「凝禧殿」、「顯佑殿」、廊房、山門等為數不多的建築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