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大甲文昌祠
大甲文昌祠
時間
1887年03月
地點
臺中
相關人物
謝棠華、陳肇芳、何清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大甲文昌祠(又稱大甲文昌宮)位於臺中市大甲區,於民國74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原為義塾,建於大甲城西門的舊大甲街西側,主祀文昌帝君、朱熹、韓愈、魁星。二戰後後配祀孔子,亦稱「大甲孔子廟」。
事件背景:
清同治年間,大甲人何清霖(同治六年丁卯科舉人),經向官府請設義塾獲准,惟因經費龐大及廟地無著,一時無法齊備而作罷。
光緒11年(1885年)新竹知縣方祖蔭與恩貢生陳肇芳再度倡建文昌祠,經例貢生謝棠華捐花園地為廟址興建,光緒13年3月興工,至14年6月全部完成。
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文昌祠曾有日軍駐紮。
1898年2月東西廂房設立「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今大甲國小)。
明治40年,(1909年)大甲公學校遷出文昌祠。旋即被改為日本人小學校分教場時,遭大甲民眾反對且發生衝突,最後日本小學分教場關閉。
大正13年(1924年)王進財任漢塾教師,於文昌祠內教授漢學,並教習武藝,隨後也成為台灣文化協會講演場所。
昭和10年(1935年)12月5日,以「大甲舍營所」的名義與其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一起被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先後被裝甲兵團、保警大隊、退除役官兵等借住,廟宇遭到嚴重破壞,木樑蝕朽,護龍被違章搭蓋。
Top
發生過程:
大甲鎮為臺中縣海線重鎮,開發甚早,居民稠密,商業發達。同志元年(西元1862年),大甲舉人何清霖曾申請興建「文昌宮」,內設義塾,以推廣文教,但因經費問題,與建地無著落,未能如期興建。
光緒11年(西元1885年),新竹知縣方祖蔭與大甲恩貢生陳肇芳再度倡議捐建,獲例貢生謝堂華捐地,地方士紳出資。
文昌祠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帶左右護龍的四合院祠宇(閩南式建築),包括前埕、過水、中庭、正殿、左有天井左右廂房、耳房等。
三開間的第一進山門,為檐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外檐裝修以木質為主體,間以石雕牆堵構成,左右門彩繪門神。兩側護龍各設偏門,可獨立出入,山牆以斗仔砌紅磚飾面。護龍與中央祠宇間,有廊道及天井聯繫。第二進文昌祠為主祭文昌之神的正殿。神龕上尚懸有「人物權衡」、「文昌氣象」兩塊木匾,然因落款已失,年代無從查考。
1984年大甲鎮公所遷移住戶。
1985年11月27日,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1992年4月進行第一期修復(正殿與三川殿主體),於1995年9月完工。
1999年7月進行第二期修護,於2003年8月18日完工,並開放參觀。
歷史影響:
早年該廟除了老儒講學外,也是讀書人的活動中心,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尤其每月初一十五、孔子誕辰或是考試旺季,前往祭拜者絡繹不絕。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