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
時間
1919年01月13日 ~ 1945年08月15日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後宮信太郎、赤司初太郎
資料來源: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位於臺灣臺北市上埤頭(即今日臺北市八德路二段與建國北路交叉口一帶),創立於臺灣日治時期的大正8年(1919年),其大正9年(1920年)4月落成的啤酒廠是臺灣第一座、也是日治時期唯一的啤酒製造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砂麥酒被臺灣省專賣局接收,廠房幾經更名,於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由於仍保有日治時期的部分建築等原因而指定為古蹟。
事件背景:
高砂麥酒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式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號召成立,於大正7年(1918年)11月30日截止募股,隔年1月13日於橫濱召開創立大會,同年4月在臺北設立工廠,大正9年(1920年)4月完工後開始生產,第一批產品則在該年6月初出貨。該公司創業時資本額為200萬日圓,社長是安部幸之助,常務董事為柏熊福太郎,董事有唐仁原景俊、李景盛、吉村鐵之助、田中丸善藏、後宮信太郎,監察人則由矢島榮助、齋藤豐次郎擔任。其工場佔地有14000多坪,機械設備自美國夏威夷進口。該公司成立的目的,除了供應臺灣市場的需求之外,也計畫向南洋發展,因而創社之初的規劃是總製造量為30000石,平時生產量約20000石,而平時生產量的12000石供應臺灣市場,剩餘的8000石便往南洋出口。然而由於臺灣12000石的啤酒市場已有日本惠比壽啤酒與麒麟啤酒進駐,此一計畫在初期便設置產能20000石的工場,想要同時佔有已有的市場與開拓新市場,導致損益平衡點上升,而該公司產品又因原料而帶有苦味,此外亦因產品單價偏低難以迅速獲利,使得該公司累積的營業額無法達到獲利的水平。有基於此,高砂麥酒改由後宮信太郎擔任專務,新股東赤司初太郎擔任總經理。
大正10年(1921年)8月31日,為救濟營運出現困難的高砂麥酒,臺灣銀行總裁中川小十郎、副總裁森廣藏、生產局局長高田元治郎與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曾聚會達成整頓高砂麥酒業務,促進與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的合併,但該年9月5日大日本麥酒社長馬越恭平向總督田健治郎表示合併有困難。後來9月14日雖提出過兩會社的合併條件,但合併計畫最後仍中止。此外赤司初太郎亦在11月6日與12月5日向總督田健治郎說明新竹製糖與高砂麥酒的臨時救濟事宜。
Top
發生過程:
臺灣總督府方面在昭和元年(1926年)已有開始將啤酒納入專賣制度的計畫,但當時因故未實施,岩村益典〈日治時期臺灣啤酒專賣之研究〉一文認為是因為當時啤酒市場前景不明,故與實施啤酒專賣相比提高清酒的生產技術與銷售量對專賣局較為有利。而後昭和3年(1928年)8月專賣局再次推行專賣計畫,但該年9月日本大藏省核定前消息走漏,引發業者抗議而停止實施,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河原田稼吉於該年11月8日表示啤酒專賣計畫無限期延期。
昭和13年(1938年),專賣局酒課長樋口友吉離職改任高砂麥酒的常務董事,可顯示專賣局有意加強對該公司營業的管理。隔年,日本的大日本、麒麟、櫻花三家麥酒會社以每股60圓收購後宮信太郎、中辻喜次郎等股東手上的股份,獲得了過半的股份,使得高砂麥酒成為日本本土啤酒公司的子公司。隔年高砂麥酒再次改革,改由赤司初太郎擔任社長,並自麒麟麥酒招聘技師長,從大日本麥酒聘用遠山二郎擔任專職董事,而除了三大麥酒會社外,高砂麥酒的大股東還有臺灣銀行與麥酒販賣會社,同時高砂麥酒還增資了420萬圓。
昭和15年(1940年),日本本土啤酒產能受到限制,出口到臺灣的量減少兩成,而臺灣本土只有高砂麥酒的臺北工場,只能以延長工時的方式提高產量,而同年擔任董事的樋口友吉取得了日本製啤酒在臺銷售的代理權。隔年起高砂麥酒進行擴張產能工程,開始負責對緬甸供應啤酒,之後在昭和17年(1942年)決定在緬甸建廠並勘查現場,昭和18年(1943年)成立緬甸分部,除生產啤酒外也生產清酒與醬油,稍後也開始產硝。
歷史影響:
1945年日本戰敗,該公司為臺灣省專賣局接收改為臺北啤酒公司,廠房幾經更名後在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近年改稱臺北啤酒工場。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