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時間
1912年12月
地點
臺南
相關人物
臺灣總督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位於臺南市東區(日治時期為旭町),於民國82年(1993年)11月10日公告為國定古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是日治時期日本陸軍駐守於臺南的部隊,可說是當時日軍在南臺灣的指揮中樞,而相對於該部隊的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則駐守於臺北,營址在今中正紀念堂。現存營舍分別是國立成功大學的歷史系館、工業設計系館(大成館)與藝術研究所(禮賢樓),是日治時期軍事建築中極少數的倖存者。
事件背景:
日本自明治28年(1895年)開始統治臺灣,軍制經數次改變,在明治40年(1907年)後,陸軍步兵第一聯隊進駐臺北,而步兵第二聯隊則進駐臺南。該營舍建築由日本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設計,為明治末期大正初期的作品。其中今天的工業設計系館為第二聯隊的第七、第八中隊的營舍,而歷史系館是第五、第六中隊的營舍,禮賢樓則是當時第二聯隊的本部。
二次大戰後,營區由中華民國國軍接收,改為第二、八、十軍軍部,成為光復營區,直到民國55年(1966年)10月5日時才轉給成功大學使用,改為成大「光復校區」。其中大成館曾作為行政大樓、造船學系以及工業設計學系與夜間部使用,而禮賢樓在成大接收之前為指揮大樓,接受之後則改為客座教授或歸國學人的招待所,故名「禮賢樓」,現在則是藝術研究所。
Top
發生過程:
該批建築為日本陸軍最早實驗採用鋼筋混擬土的建築之一,空間平面皆是一字型,在四周有迴廊。兵舍均置於一有通風孔的基座上,主入口位於北面正中央有六柱古典羅馬式門廊,正後方也有入口,但門廊只有四柱,而左右兩側三分之一處亦設有次入口,東西兩端也有出入口,但並沒有門廊。
本部外觀與兵舍相似,但在北面有兩個入口門廊,門廊之間有五個連續拱圈,而兩側有兩個連續拱圈;東西兩面各有三個獨立拱圈和裝飾性的小扶壁,而南面則為十四個連續拱圈,此外主入口門廊的式樣也與兵舍大不相同。
構造上,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三棟建築為日本陸軍方面最早實驗採行鋼筋混凝土之建築之一,空間均採一字型平面,長邊約九十八米,短邊約二十米,四周有迴廊,東、西、南、北面較寬,南面較窄。兵舍(大成館與舊文學院)主入口位於北面正中央,有六柱門廊。同樣位置之南面亦有背入口,但為四柱門廊,此外還各有一次入口於左右約三分之一處。主入口、次入口之玄關內各有一座樓梯通往二樓。另外在東西短向面也還各留有一側入口,位於中央走道之兩側。此一字型的平面,將長向朝向大空地,促使建築本身呈現出濃厚的紀念性尺度。
歷史影響:
在主入口門廊方面,本部則與兵舍古典柱式三角形山牆門廊不一樣,主要是由強化一個比兩側拱圈大之拱圈形成,高度亦較高,臺灣日治時期之建築中並不多見。另外值得一提的事,是原來第二步兵聯隊之演練場(今成大榕園)中,最大一棵榕樹乃是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由當年到臺灣之日本皇太子所植,近日已成成大之標誌之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