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承祜堂
承祜堂
時間
1887年11月
地點
臺中
相關人物
張廖天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館」、「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又稱為「承祜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西平里西安街205巷1號,剛好在逢甲大學旁的逢甲夜市的外圍。
張廖家廟奉祀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於光緒12年籌建,在清光緒13年(1887年)起建,歷經張廖家族30年的持續建築,在大正5年(1916年)終於全部完工,其格局類似客家建築,主體建築以傳統三堂二過水加一圍屋之客家常見環形土樓,而其斗栱形式之多樣為它處少見,有方形、八角、碗形、菱形、花瓶形等,據專家考據可能與其新建過程中建築師父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事件背景:
西屯張廖家廟『承祜堂』位於台中市西屯區西平里西安街205巷1號,奉祀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基地面積約有2925公畝,建築面積約為1488公畝,於光緒12年籌建,光緒13年﹝西元1887年﹞起建,大正5年(西元1916年)完工,其格局類似客家建築,主體建築以傳統三堂二過水加一圍屋之客家常見環形土樓,而其斗栱形式之多樣為它處少見,有方形、八角、碗形、菱形、花瓶形等,目前仍保持傳統家廟,即俗稱『紅廟、黑祖厝』之最大特色,我們從正殿、過水及圍屋外牆粉飾成黑色,可以窺見。
張廖家廟因年久失修,屋頂、樑柱及內外牆嚴重損壞,臺中市政府在民國77年3月分三期進行修護工程,至民國83年8月修復完成,總工程費2600萬元。九二一大地震時,部分建築結構受損,台中市政府在民國89年發包進行修繕,民國90年竣工。
Top
發生過程:
張廖家族源自明初的張元子,原屬於同宗,堂號為『清武』,是從張氏的郡號『清河』與廖氏的郡號『武威』,各取堂號前一字而組成。至於廖姓又分為單廖與雙廖,此張廖家廟即是張公廖媽之後代子孫所建,俗稱張廖公廳,而雙廖姓後代雖然在戶籍上登記為廖姓,但去世後墓碑上卻多刻了張姓,乃因來自雲霄的張愿﹝再輝﹞入贅紹安官陂廖三九郎的家,但言明其後代必須「生當姓廖,死必歸張」,所以,我們可以在廖氏族人的墓碑上發現都是刻上張姓。
目前廖姓為台灣第十八大姓,祖籍地在福建省潭州府紹安縣官陂藍田樓,廖姓全台以二崙、西螺最多,台中市則集中在西屯﹝俗稱西大墩街﹞、港尾一帶;另台中張廖家族也是從二崙、西螺一帶來此地開墾,並定居於此。關於日後張廖家族之清河堂派,因子孫越來越旺茂,計有日盛、日裕、日旺、日亮、天賦、天與、分享等派。今西屯之張廖家祖屬於「天與派」,是清康熙40年﹝西元1701年﹞,紹安人廖朝孔渡台時,起初在雲林縣二崙鄉一帶開墾,雍正12年﹝西元1734年﹞,接受台中岸裡五社總通張震萬﹝達京﹞邀請,與秦登﹝延﹞鑑、姚德心、江又金、陳周文等墾首,合組『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發台灣中部平原,出資開墾『葫蘆墩圳』﹝舊稱貓霧圳﹞,引大甲溪於樸仔籬口,圳分上、下埤,長約四十餘里灌溉拺東堡千餘甲地。當時以廖朝孔為墾首之持有地分布在永興庄一帶﹝即今西屯港尾里﹞,廖朝孔便成為開發西屯地區的重要人物,其子孫繁衍也多分佈在這一個地區,港尾里有一間清武家廟便是紀念他的祠堂。
歷史影響:
張廖家廟是由正殿、三川殿、過水廊、左右護龍及二個山門連接形成一格局頗為壯闊的長形立面,由空中鳥瞰,可發現三川殿透過二條過水廊連上拜殿、正殿形成封閉性的空間,此空間於祭祀儀典時正可顯現其神聖性。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樑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樑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以及藍漆圓窗配以灰色條紋的萬字圖案,其協調而樸拙的建築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