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艋舺青山宮
艋舺青山宮
時間
1856年10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艋舺青山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宮、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或臺北青山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現列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為肇建於1856年(清文宗咸豐6年)的民間信仰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萬華全區震動,俗稱「艋舺大拜拜」。

事件背景:

艋舺在1854年(咸豐4年)發生瘟疫,祖籍泉州府惠安縣漁民,於是特地將惠安青山宮的鄉土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神像分靈至艋舺,並在舊街(今西園路)鬧區處暫立小祠奉祀,想藉此弭平疫情。隨後由於祂靈驗的神蹟廣為流傳,使得善信日增,1856年(咸豐6年)另在貨物貿易集散的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現址)建築新廟,1859年(咸豐9年)落成。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基地184坪,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矩形縱深的街屋式建築。前殿為重簷歇山頂,簷間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樣,明間華麗精湛的八角形藻井,完全展現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作風,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為劉家正繪製,入口立面初為土木結構建築,1938年(昭和13年)重修時佐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的石雕門面,石獅是典型日式風格,蟠龍石柱為謝萬來所作,石柱和石垛則源自臺灣神社所遺留石材。拜殿臺基前方有雲龍御路,由於拜殿抬高臺基與正殿同高,且拜殿屋頂與正殿硬山頂相連,更增添正殿巍莪宏偉的氣勢。正殿神龕也是金碧輝煌,上方懸掛匾額以1954年賈景德所獻「固圉寧民」最為醒目,以1882年(清德宗光緒8年)福建補用同知何思綺所獻「神靈昭著」年代最早,尚有1889年(光緒15年)魏建勳所獻「化險為夷」、1981年謝東閔所獻「百世馨香」等諸多匾額。後殿同樣雕樑畫棟,原為舊式殿堂,目前所見是1979年改建後的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閣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