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北孔子廟
臺北孔子廟
時間
1884年06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劉璈、陳星聚
臺北孔子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臺北孔子廟,位於台灣臺北市大龍街,是於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重建、1939年完工的廟宇。主祀大成至聖先師的臺北市孔廟,是大臺北最重要的孔廟。目前為臺北市之文廟代表而武廟則以行天宮為代表。文武廟均無門神,武廟則另外採用108個門釘為主的廟門。

事件背景:

祭祀孔子的孔廟為儒家文化的具體象徵,滿洲人清兵入關後亦尊儒學。按《大清會典》,凡省、府、州、縣治所在地,皆需設孔廟。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其後,擁有五城門的臺北城也於1884年正式落成完工。臺北城建造同時,除了同時相繼建了淡水廳、臺北府、布政使、台灣巡撫等衙門外,也依《大清會典》於城內蓋了官方孔廟文廟。

該廟坐北朝南,位於臺北城南門附近,建造位置就在武廟(官建關帝君廟)的右邊。該廟因為官方所建,所以由當時臺灣兵備道劉璈與臺北知府陳星聚兩人親自督工,並順利同於臺北城至1884年落成,是為官建孔廟。

1895年6月,乙未戰爭初期,日軍攻克臺北。日本人除了將臺北城內各衙門移作官署使用外,也將清朝臺北孔廟廟器毀損,並更名為臺北儒學。

1907年,台灣總督府藉由市區改正為由,將此官方孔廟,連同城內的臺北武廟(址為今司法院)與臺北大天后宮(址為今二二八公園)等等清朝遺留下來的漢人傳統建築,悉數拆除,並建立衛戌醫院。之後,該醫院另遷,再於原址新建臺北州立第一高女(今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1925年,時局漸穩,包括辜顯榮、陳培根、黃贊均、吳昌才、洪以南、謝汝銓、黃純青、陳天來、李聲元等多位台灣士紳提倡重建孔廟。因所建為民間孔廟,且台灣作為宗教性質的儒教的信徒人口不多,覓地籌款及建造並不若其他民間廟宇順利。

因此,建於大龍峒保安宮東側的臺北孔子廟,歷經數度停工與復工,才於1939年全部完工。但亦只建造了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儀門、大成殿與崇聖祠。孔廟一般都有的明倫堂、武聖殿、朱子祠及魁星閣,均因為經費不足未能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