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學海書院
學海書院
時間
1842年08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婁雲、林國老、周智仁
學海書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學海書院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號,乃清代臺北盆地五座書院之一,目前則是臺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建築,其它四座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與明道書院。

事件背景:

清朝統治台灣212年間(1683年-1895年),全台所設立的書院,達六十所之多,依設立時間的順序,臺北學海書院,位於第四十三所書院。

道光16年(1836年)淡水廳同知婁雲(浙江山陰人)到任,翌年,議建書院於草店尾祖師廟北畔,未能實行,同年再根據林國栳所捐獻在下崁莊的地基,計劃興建,董事為周智仁等人,因為涉及訴訟案件,牽延時日而未完成。

道光22年(1842年),曹謹(河南河內人,嘉慶12年解元)由鳳山知縣升淡水同知,隔年捐出薪俸繼續完成婁雲未竟之舉,所謂「婁雲議建,曹謹續成」者是也;之後,凡涉及學海書院興建之資料,皆一併列出兩位淡水同知,為書院所投下時間與心力,用以表彰有功有德者,計前後費時七年,始克完成,最初命名為文甲書院。

道光27年(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視台灣,路經艋舺時,題「學海書院」匾額後,纔改為現在所稱的學海書院;書匾額之同年,曹士桂(雲南文山人,道光二年舉人)署淡水同知,親自任學海書院的院長,惟到任纔九個月,以積勞成疾,卒於官。

學海書院最著名之院長為陳維英(1811年-1869年),地方人士都尊稱他為「陳老師」而不名,他的居所叫做「老師府」 (現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列為第三級古蹟,是目前臺北市規模最大的古厝),可見他受人之景仰,實非一般之院長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