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黃氏節孝坊
黃氏節孝坊
時間
1882年08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王天錫
、陳培桂、高臚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黃氏節孝坊現位於台灣臺北市的228和平紀念公園內,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黃氏節孝坊落成於1882年,是臺北市內難得一見的百年歷史以上的古蹟。
黃氏節孝坊座落於今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右側,是為旌表王妻黃氏節孝事蹟而立。其坊原立於臺北城東門內(今總統府停車場旁),日明治34年(1901年),日本人為了拓建總督府官邸(今臺北賓館)的圍牆,故將它拆下,遷移至今二二八公園內。
1990年,因臺北捷運施工,又二度將該坊拆下,直到1997年才又重新組立於現址上。
事件背景:
黃氏,原名嘂娘(嘂,通「叫」),諡端懿。生於1820年9月9日,卒於1893年2月23日,享年74歲。黃氏家居福建舖錦(今石獅市寶蓋鎮鋪錦村),16歲遠嫁泉州晉江17歲的王家霖。
王家霖小名馬赤,字則樹,號秋霖、敦巖。父親是王宗河,任五品官,後來因故辭官從商,往返福建泉州與台灣艋舺兩地作生意。王家霖考功名,考了很多次都沒上,於是就丟下書本幫助父親王宗河做生意。王家霖體弱多病,1847年因病去世,年29。當時28歲的王妻黃氏不但跟隨公婆從泉州遠渡來台灣艋舺定居,並獨自撫養三子兩女,且子皆有其功名。(長子早逝)(《淡水廳志》)
1870年,王家霖弟王則振,向淡水地方官員陳培桂與高臚璟請託旌表,陳、高奏報朝廷黃氏節孝事蹟,並求旌表;同治皇帝賜金三十兩,准其建坊及節孝祠。之後,黃氏次子王天錫積極募款興建節孝坊。
1882年,建於臺北府城東門內的黃氏節孝坊落成,石材工匠皆來自泉州。
Top
發生過程:
1893年黃氏去世,按例可建祠,不料甲午戰爭爆發,台灣接受日本殖民統治。遲至1904年黃氏節孝祠才在台灣總督府允許下,於臺北圓山附近搭建。
1901年日本總督府以「市街改正」為由,連同東城牆一起拆掉黃氏節孝坊,將其遷至現今228和平紀念公園內。
1990年,因臺北捷運施工,該坊第二度被拆,直到1997年臺北市政府才重新組立於同樣公園的現址上。
歷史影響:
旌表牌坊是中國社會中特有的表揚性建築,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熱鬧的大街或受表揚者的住宅前。黃氏節孝坊亦為其中之一。
黃氏節孝坊有四根柱子,三個開口以及兩邊兩層,中間三層樓段的石造牌坊,現在該坊橫跨在228和平紀念公園裡面的左方步道上。正面頂層護椽上安放有直立「節孝」匾,匾下橫額題上「清旌表故儒士王家霖妻黃氏坊」。正面大額坊呈現鼓形的截面,有其龍首箍頭,「雙龍搶珠」,「雙鳳戲珠」等雕刻。另外四邊則書寫「棋」「琴」「書」「畫」等字。
全坊採用青斗石及白色花崗岩製作,象徵「清清白白」的涵義。
除此雕刻外該坊還有兩蚩尾(龍首魚身的造形物,用來防祝融火災)不過已經遺失。該坊四根柱子前後均刻有楹聯,由當時進士陳季芳等題聯刻石。
楹聯內容為「清節厲冰霜辛檗半生幸有遺徽型海上,湛恩深雨露貞珉一片長流明德在人間。」及「黃鵠譜悲歌涙灑素惟冰霜節苦,紫鳶隆寵誥輝流彤菅雨露恩深。」落款人為:賞戴花翎補用府正堂前署淡水分府何恩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