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周氏節孝坊
周氏節孝坊
時間
1861年03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陳玉麟、周絹
資料來源:中文在線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周氏,名絹,淡水聽人,生於清乾隆53年(1788年),卒於道光26年(1846年),享年五十九歲。周氏早年嫁至臺北淡水聽芝蘭二堡北投頂庄陳家,是淡水聽儒生陳玉麟的妻子。陳玉麟小她兩歲,家中以經營雜貨業為生,店號為「陳柏記」。陳玉麟英年早逝,卒於嘉慶19年(1814年),享年二十五歲,遺留下兩子交由周氏獨立撫養。周氏侍奉翁姑至孝,撫育二子,各有所成。
事件背景:
周氏逝世後,其堅貞事蹟合節孝旌表賞銀建坊之例,由閩浙總督劉韻珂、內閣中書陳維英奏聞,於道光30年(1850年)旨諭立坊表揚。
「周氏節孝坊」於咸豐11年(1861年)建成,因牌坊的設立,北投區豐年路一帶曾有「孝坊」之稱。在當時,如果有官員經過此地,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徒步徐行,以表尊敬。
「周氏節孝坊」原為一座四柱三間三層式的石造牌坊,也是臺灣唯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光緒23年(1897年)一場大地震,使牌坊外觀受到損壞,石坊二層以上全倒塌,上方的聖旨牌及其護檐花板均墜落,後來聖旨牌被陳家收存,護檐則一度被埋入土中,直至興建「陽明黃帝神宮」時才被挖起。經專家學者重新修護,並將掉落遺失部分復原,才得以回復原貌。
此牌坊明間內柱高於次間外柱,柱端超過底層護檐;柱與柱間以額枋做為接繫,明間額枋截面近方形,兩端以張口龍首為箍頭,枋心刻圓形火珠。額枋上立有花板,用垂直的竹節紋分成三堵,每一堵用陰刻,陰面詳細記載著題准建坊的年月與官職姓名。
Top
發生過程:
周氏名絹,生於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卒於道光26年(西元1846年)。早年喪夫守節撫孤,侍奉翁姑至孝。因堅貞事蹟,禮部職名閩浙總督劉韻珂等於道光30年(西元1850年)題准建坊,於咸豐11年(西元1861年)坊成。
此坊採用較易風化的觀音山石,故部分曾毀於光緒23年(西元1897年)的地震,近年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予以復原整修。
周氏節孝坊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石造牌坊,也是台灣唯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在坊額題有「天旌節孝」四字,大梁雕雙龍護珠爲台灣清代石坊典型之作法,龍首雕刻雄勁有力,造型富有古拙之美,爲中國古代常用之雕刻題材,頗具特色。
1975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坊旁立「周氏節孝坊沿革記略石碑」;1985年,内政部指定爲三級古蹟。1992年,臺北市民政局立有「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碑。據調查台灣地區現今存留的石坊共有13座、3座位於台市;這些石坊大多爲表旌節孝,占了8座。台灣石坊大多采用大陸運來的石材,如花崗岩、青鬥石等建造,字蹟保存較爲完整。而北投的周氏節孝坊是采用觀音山石建造,較易受風化,所以碑文已有部份損壞。
歷史影響:
周氏節孝坊雖然經歷了多次的浩劫,卻還能夠繼續保存下來,實在是具有重大的意義:一來,讓周氏後世子孫感念祖先的賢德,能夠見賢思齊;二來,對淨化社會風氣,提倡孝道,具有正面的感化功能。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