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時間
1899年11月08日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臺灣總督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是台灣日治時期負責官營鐵路興建與營運的機構,為台灣總督府轄下之部門,也是現今台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
位於台北市北門附近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舊廳舍,日治時期即為鐵道部辦公場所。原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目前已改列為國定古蹟。
事件背景:
鐵道部成立於日治時代的臺灣1899年11月8日,原為總督府直屬機關,1924年改隸於總督府交通局之下。在日本治台近50年的期間中,1908年完成縱貫線的全線貫通,形成台灣第一次「空間革命」。此外,鐵道部還修築了淡水線、宜蘭線、台東線等鐵路路線;亦曾進行北迴線、南迴線與中央山脈橫貫線的路線探查與規劃。
儘管難以脫離殖民統治者的心態,但鐵道部對於台灣的交通與經濟發展有一定貢獻,尤其歷任部長如後藤新平、長谷川謹介以及當時的鐵道部官員,皆為相當稱職的技術官僚。
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鐵道部先改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鐵路管理委員會、後改制為台灣鐵路管理局。雖然在改制過程中,受到國民政府東北鐵路概念分工影響,部分組織工作分配與原本的鐵道部不同,但總體來說,總督府鐵道部仍然堪稱台鐵的前身;至今仍有許多老一輩台鐵員工、甚至一般民眾,稱台鐵為「鐵道部」。現時臺鐵的局徽也與當年的車票底紋圖示相差不遠。
Top
發生過程:
完工於1919年3月的這棟仿都鐸式(Tudor architecture)半木構造建築,自落成以來一直都是台灣鐵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第五代台北車站完工之後,台鐵局本部的辦公廳舍才從這棟建築搬遷到台北車站五樓現址。
這座因為年久失修而略嫌破舊的鐵道部舊廳舍,除了本身擁有的日治時期鐵道記憶外,內部如大禮堂、玄關等建物尚有清代「台北火車票房」(第一代台北車站)與「機器局」留存下來的珍貴遺構,不但形成相當難得的2D歷史空間標定,知名鐵道迷吳小虹也將舊廳舍形容為「清骨日皮」的建築。
歷史影響:
該建築採寫實式的都鐸式建築:磚砌外牆,入口為弧狀圓拱門洞,衛牆配置洗石子圓柱天窗,另外,二樓屋頂與內部裝潢建構皆以檜木為主,也有中央露臺與玄關走廊。
鐵道部舊廳舍所在區域,清治時期稱為「河溝頭」。台北城尚未拆除時,城外還有一條引自淡水河的狹窄護城河。
1990年代初的著名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主要場景即在此拍攝。
目前舊廳舍仍有台鐵台北工務段駐守辦公。
依照桃園國際機場捷運及台北捷運松山線的興建規劃,舊廳舍區塊西北角的部分遺跡,會進行移地重建。
2005年6月,台北市文化局將其附近的「台北工場」遺構(戰後改作為大禮堂使用)一併列入古蹟範圍;並將原來的古蹟名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化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園區目前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並進行修復工程,2014年1月9日動工,預計於2017年做為「鐵道部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