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裨治文逝世
裨治文逝世
時間
1861年04月 ~ 1861年04月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裨治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又名高理文,1801年-1861年),美部會傳教士,響應新教第一位來華傳教士英國人馬禮遜(R.Morrison)的呼籲,而來華的第一位美國傳教士。
事件背景:
1826年畢業於阿默斯特學院。
1829年得安多弗神學院學位。
1830年2月25日,他從波士頓來到廣州。當時中國尚不可能公開傳教,他主要是向馬禮遜學習漢語,以及進行其他一些準備工作。擔任英文《中國叢報》的編輯,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文化、歷史、語言、風俗,豐富了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奠定了美國漢學的根基。並利用其所長參與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的工作。在華最著名作品為介紹美國的《大美聯邦志略》。1834年與郭士立共同組織益智會,任中文秘書。
1836年參與創辦馬禮遜教育會,並任該會通訊秘書。
1838年開設博濟醫院。
1839年任林則徐的譯員,曾到虎門參觀焚毀鴉片。
1841年獲紐約大學神學博士學位。
1844年任美國公使顧盛的譯員和秘書,參加訂立《望廈條約》。
1847年出席在上海召開的《新約》翻譯代表委員會會議。
1850年譯完後,繼而進行《舊約》翻譯,次年 2月譯就。
1854年任美國公使麥蓮的譯員。
1857~1859年擔任亞洲文會首任會長。
他曾創辦並主編《澳門月報》,刊載有關中國的政治、經濟、地理和文化等資料。他主張用武力強迫清政府訂立不平等條約以打開中國門戶;認為傳教士應不受中國法律約束而深入內地活動。晚年主要從事《新舊約全書》新譯工作。 1861年在上海去世。
Top
發生過程:
裨治文來華之初,在其頭腦中,中國人只是一個“簡單、落後和無知的拜偶像的民族”。但自從踏上中國的土地後,他所面對的異文化所帶來的衝擊,使他的世界觀得以改變。他開始明白“這是一場對抗無知的現代化戰爭,決勝關鍵不僅是在於獲得屬靈的真理,也在於獲得屬世的知識”。同時他相信“教育是上帝用來提升人類心靈和解救人類脫離懲罰的一種方法”。這些觀念上的改變,促使裨治文努力去協調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
在裨治文和荷蘭傳道會(Netherlands Missionary Society) 宣教士郭實臘的推動與主導下,1834年11月,一個為促進華人認識西方文化的組織“中國益智會”(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在廣州正式成立。他們的目標是“希望藉著和平的手段,促使中國不論是在商業、西方文化或基督教信仰方面,全方位對外開放”。他們決意“以智慧作為炮火”,讓中國人不僅可以接觸到“現代的發現和發明所產生的最豐富的果實”,還可以認識西方國家的歷史和國情。
歷史影響:
裨治文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宣教士,他不仅有奉献的精神和事奉的热诚,更知道语言和文化对宣教工作之重要。他经常找机会与在租界内工作的中国人聊天,藉此操练中文会话。有时甚至冒着被捕的危险,向他们传讲福音。经过一年多时间,裨治文的中文有了显著的进步。除语言学习外,他还注重对中国文化、宗教及习俗之研究,为的是“将人的思想夺回,使它都顺服基督”。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