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頂泰山巖
頂泰山巖
時間
1853年07月
地點
泰山
相關人物
李符記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頂泰山巖位於台灣新北市泰山區應化街三十二號,主祀顯應祖師,1985年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頂泰山巖位在台北縣泰山鄉,早期名為福山巖,重建後更名為泰山巖,初建於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後因漳泉械鬥導致廟宇焚毀,經歷多次重建與修築,民國61年由北台灣的名匠陳應彬先生設計重建,是台灣少數以木造的寺廟之一。頂泰山巖的主祀神祇為顯應祖師,即為民間俗稱的「祖師公」,並從祀有釋迦摩尼佛、媽祖及觀世音菩薩等神祇。農曆9月18日為顯應祖師之聖誕,頂泰山巖皆會舉行盛大的法會祭典,同時也是泰山鄉的重要宗教慶典之一。
事件背景:
頂泰山巖建於清乾隆19年(1754年),由仕紳李序彥、李序原等所捐建, 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彭內莊分香泰山顯應祖師神像來臺,原名「福山巖」。
咸豐3年(1853年)爆發泉漳械鬥,福山巖為漳人所焚毀, 後由李符記(李序原之孫)捐地重建, 改稱「泰山巖」,又稱「頂廟」或「頂泰山廟」
因位於崎仔腳山腰上,故又名「崎仔腳廟」,後該廟又分靈出另一座位於山下明志路上的泰山巖,為分別兩座「泰山巖」,故頂泰山巖又稱為「崎仔腳老祖廟」、「頂廟」。
後於明治39年(1906年)及昭和7年(1932年)重新修建,乃成今日格局,廟中石雕牆堵石柱多為本年所重建, 樑柱結構木雕乃名匠陳應彬所設計督造,陳應彬負責大木作(結構),黃龜理負責小木作(花部雕刻),為台灣尚存少數木造寺廟建築。1972年再度重修,而成今貌。
「頂泰山巖」為安溪縣李姓族人創建,所以也是當地李氏之祖廟。泰山區內另有一「下泰山巖」,係由「頂泰山巖」分靈而來,自此泰山巖始有頂、下之分,本地的地名「泰山」,也因此而來。
Top
發生過程:
是泰山仙景李氏家族符記之族親於清乾隆年間(1754),由福建泉州安溪湖頭鎮祖居地,奉迎顯應祖師寶像(老祖)來台崇祀,最初建廟廟名曰「福山巖」,清咸豐3年(1853)因分類械鬥慘遭兵燹,後由李家「七股」集資重建,約1874年改稱「泰山巖」;目前的廟宇規模係日治昭和期間(1932-1935)由著名大木匠師陳應彬率徒弟黃龜理等負責規劃建造。
廟宇中的木、石雕刻及彩繪書畫等裝飾,由傳統民間故事或演義小說中取材,如二十四孝,岳母刺字、祖師祈雨解旱、華容道關公釋曹、關公戰黃忠取長沙等;這些作品除了富含藝術之美,更有著社會教化的功能。
顯應祖師俗名黃惠勝,因祈雨救旱靈驗,人稱黃水車。北宋元符2年(1099)生於福建永春縣,自幼拜師修道,精通禪理,博學多才,雲遊名山勝地,師到之處嗜義好施,廣行善事。北宋宣和6年(1124)雲遊至安溪湖頭感化里翠屏山峰頂結庵修行,因修道有成,為地方百姓解決很多問題。當地百姓感念其恩澤,在他圓寂後籌建一座以茲紀念,廟名「泰山巖」也稱「泰山寺」。
相傳南宋紹興32年(1162)朝廷敕封「顯應普濟大師」,民稱「顯應祖師」。
歷史影響:
頂泰山巖位在台北縣泰山鄉,早期名為福山巖,重建後更名為泰山巖,初建於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後因漳泉械鬥導致廟宇焚毀,經歷多次重建與修築,民國61年由北台灣的名匠陳應彬先生設計重建,是台灣少數以木造的寺廟之一。頂泰山巖的主祀神祇為顯應祖師,即為民間俗稱的「祖師公」,並從祀有釋迦摩尼佛、媽祖及觀世音菩薩等神祇。農曆9月18日為顯應祖師之聖誕,頂泰山巖皆會舉行盛大的法會祭典,同時也是泰山鄉的重要宗教慶典之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