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
時間
1904年08月
地點
基隆
相關人物
劉銘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白米甕砲台(又名荷蘭城砲台或光華砲台),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的太白莊,屬於基隆市市定古蹟。
事件背景:
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西元1642年荷蘭人、清朝道光20年鴉片戰爭、光緒10年中法戰爭,甚至中日甲午戰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基隆港都首當其衝。為了守護家園,自清朝提督姚瑩、總督劉銘傳以來,乃至於後來佔領的日本人,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幾百年來,這些硝煙已遠,徒存遺跡在現在。目前僅存二砂灣(海門天險)、大武崙、槓子寮、白米甕、獅球嶺等古砲台。
清朝道光20年鴉片戰爭、光緒10年中法戰爭,甚至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基隆港都首當其衝。為了守護家園,自清朝提督姚瑩、巡撫劉銘傳以來,乃至於後來的日本人,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
白米甕砲台位在基隆港西側的太白社區山麓,海拔約70公尺,與東岸的和平島互為犄角,共扼基隆港。附近的區域被稱為「荷蘭城」,因此據信自西、荷時期就開始有砲台的設置,並在清廷、日治時期、國府時期陸續的改建增設,始有今日的設施架構。
遺址四座大型砲盤座,兩座砲盤之設有營舍、彈藥庫,兩側的山丘設有指揮所及觀測台,規模是基隆港區五大砲台中最小的一座(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槓子寮砲台、獅球嶺砲台)。白米甕砲台在左側,槓子寮砲台右側,互為基隆港的犄角,捍衛外港之安全。
Top
發生過程: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北方,與東岸的和平島互為犄角,扼守基隆港口。民國74年起已列入三級古蹟,砲台正確創建年代不詳,約在清朝光緒年間,可能早在三、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就曾建砲台於此,只是文獻上不見記載。所以又名「荷蘭城砲台」。中法戰爭之時,法國人也曾佔據過。日據時代則又曾有大規模整修,以現在山間留存的建築物來看應是日據時代改建之結果。
遺址保存尚可,規模尚完整。包括營區廁所、日式營舍、彈藥庫、砲盤區、機槍陣地、觀測台等等,砲盤成長形配置,以鐵水泥築成,一字排開面對外海,屬於明砲台,是迎敵的第一線。砲盤共備有四尊砲,砲座直徑達15公尺現置梅園之阿姆斯拖朗砲即原置於此,可見其戰力之強大。
砲盤下方有斜坡道通彈藥庫,亦皆以鐵水泥築成並配合玄武岩石塊以丁字砌法堆砌而成。石牆厚約0.5公尺,入門處設置有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的波及。觀測台位於東北端制高點,拾級而上,可觀測砲彈彈著點與監看敵蹤。視野甚廣。指揮所、機槍陣地則位於西側山坡上,地勢易守難攻。
歷史影響:
白米甕砲台與大武崙砲台都是昔日港區的左護衛,一明一暗捍衛著基隆外港的安全。除此之外,登高望遠,可遠眺碧海藍天,波濤萬頃,近看東北角海岸(和平島、望幽谷)、基隆嶼,風光旖旎,如詩如畫。加上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支煙囪,儼然成為基隆港進港的新地標。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