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埔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時間
1846年07月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李嗣鄴
北埔慈天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北埔慈天宮,是台灣的佛道廟宇,位於新竹縣北埔鄉。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目前是屬於台灣三級古蹟文化資產。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祀三官大帝奉於左側,三山國王奉於右側。

事件背景:

臺灣在17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埔地。

因此道光14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鄴為推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三重里)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墾,繼而進駐北埔,在此設民隘,並以此為隘務指揮中心,統稱「金廣福大隘」,或「大隘北埔莊」或「大隘聯莊」。 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尾,是當地首廟,主祀觀音菩薩。該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年之後。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26年(1846)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