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埔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時間
1846年07月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李嗣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埔慈天宮,是台灣的佛道廟宇,位於新竹縣北埔鄉。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目前是屬於台灣三級古蹟文化資產。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祀三官大帝奉於左側,三山國王奉於右側。
事件背景:
臺灣在17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埔地。
因此道光14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鄴為推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三重里)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墾,繼而進駐北埔,在此設民隘,並以此為隘務指揮中心,統稱「金廣福大隘」,或「大隘北埔莊」或「大隘聯莊」。 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尾,是當地首廟,主祀觀音菩薩。該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年之後。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26年(1846)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同年底姜秀
Top
發生過程:
慈天宮今日面貌,可說係民國60年辛亥(1971)全面修建後之結果,整體規模為兩進兩廊兩橫屋的合院式廟宇建築,三川殿面寬五開間,屋脊為翹鵝三川脊,中央三開間牆體呈退凹處理,配合前方的廟坪尺度,整體感覺穩重又不失親切。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台灣廟宇少有的作法。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豎材,頗值玩味。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所僅見。
以北埔慈天宮為中心,附近尚有多處歷史景點可順道參訪。如外觀軒昂輝煌的「一堂八橫」宅第-天水堂二房、木作雕工精緻的姜氏家廟、建築型態極具巧思的忠恕堂、山景蒼翠的秀鑾公園等,曲折迂迴的街巷、刻劃著歷史斑駁的宅第、引發憑弔思古之情的碑謁,處處充滿了時間的驚奇,值得您細細品味。如果時間充裕,建議亦不妨到鄰近的北埔冷泉或南埔聚落一遊,自然天成的山光水色與純樸秀麗的田園景緻絕對能洗去塵俗的煩憂,還給一身的清新。
日人據臺後,慈天宮部份曾做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直到數年後,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才恢復廟宇功能。 光復後,續有若干修繕,其中以民國60年(1971)全面修建,成為今日的面貌。
歷史影響:
廟內有數支雕有龍盤之石柱,甚罕見,廟前有一對獅子,亦為石雕,極具特色。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台灣廟宇少有的做法。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豎材,頗值玩味。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台廟宇所僅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