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
時間
1853年12月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鄭懷仁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新竹鄭氏家廟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為新竹北門鄭氏的家廟,於民國74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市定古蹟。
該建築於咸豐3年(1853年)由祭祀公業鄭振祖興建,與先前所興建的進士第,後來所興建的春官第、吉利第並排在同一條街上(順序依次為進士第、春官第、吉利第、鄭氏家廟)。
事件背景:
新竹市北門街鄭氏家族,最初發源地為中國大陸四川地區,後進入福建遷移到漳浦定居,明末時鄭氏開浯江始祖鄭懷仁(生卒年不詳),由漳浦遷居浯江(今金門)。其下生有1子二世世輝,世輝生有5子:國周、國漢、國晉、國唐、國慶為三世,為此時鄭氏5大房。清乾隆40年(公元1775年),國唐三子崇吉、四子崇和(1756-1827)以及國慶和他的次子崇科,率先移居來臺墾拓,最初落腳於今後龍地區,初始以農、漁維生,後轉而從商,崇和、崇科並進入當時讀書人的社群,逐漸建立家族的社會地位,事業有成後,家族中其他成員,也紛紛來臺發展,造就日後臺灣鄭氏家族一脈,後因臺灣墾民發生族群械鬥,鄭氏家族為避免牽連,再次遷居至竹塹(今新竹市)。
移居竹塹之後,崇和以教育為業,成為此一時期竹塹地區有名望的地方仕紳,其又設置隘堵,防禦「熟番」(平埔族群原住民)入侵,進而從事土地開發,快速累積了家族財富,嘉慶10年(公元1805年)崇和已成為地方上的領袖,曾出面調停族群械鬥,也倡組義勇防禦海盜侵襲,協助堂弟崇科至後龍地區開設「恆和」商號,至此奠定了浯江鄭氏家族在臺灣發展的基石,傳至崇和之子用錫、崇科之子用鑑時,鄭氏家族已成為傲視一方的地方大家族。
Top
發生過程:
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鄭用錫(1788-1858)高中進士,其地位廣被推崇,平日熱心地方公益,與官方關係良好,為此時竹塹地區的地方領袖,崇科子鄭用鑑(1789-1867)是1位以教學與孝順聞名的士紳,掌新竹明志書院30年,孕育莘莘學子無數,道光10年(公元1830年),鄭用錫感念先祖從浯江來臺開墾,率先發起回家鄉金門建造鄭氏家廟,咸豐3年(公元1853年)鄭用錫與鄭用鑑又倡議在竹塹興建鄭氏家廟,並由當時8房共同出資建造,成為今日所見的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為座西北朝東南的格局,主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前後兩進與兩側廂廊圍繞中央天井,左右對稱格局端正。建築材料與,均選擇同於家鄉金門的閩南風格去建造,象徵新竹鄭家一脈是從金門分支而來且不忘本的精神。鄭氏家廟與其右鄰之吉利第、春官第以及進士第等4棟建築物,組成了1個小型的宗族聚落。家廟因為是此聚落核心,建於該建築群最尊貴的左側,而且因屬於祀典空間性質,家廟是唯一具有三開間格局的,屋頂為重脊式燕尾頂(屋脊彎曲且兩端作成燕尾式分叉裝飾),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結構則採用嚴謹的正方形平面組織規則,整棟建築物是由10個小正方形組合而成,反映出1種有特色的幾何秩序。
歷史影響:
新竹鄭氏家廟創建至今超過160年歷史,因屬於家族私人產業,在歷年的整修維護上,都得到妥善修護,至今主體仍保存當初的原貌,因此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古蹟,從了解鄭氏家廟的歷史沿革,探究鄭氏1家來臺開拓的過程,藉此了解到新竹地區的開墾以及新竹文風的發展,更因為家廟的建立,使原鄉來臺共同開拓的族人,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照顧,將家族精神傳承留下,供後代子孫緬懷。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