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竹金山寺
新竹金山寺
時間
1853年02月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林特魁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新竹金山寺,俗稱客家人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科園里,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一期住宅區東側與園區三期交界,寺之東側緊鄰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金山寺是一間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廟,現為單進三開間建築。該寺為國家三級古蹟。
事件背景:
金山寺是古代金山面地區的中心。金山面原為漢番交界的丘陵地,「根據淡新檔案記載,一直到乾隆37年(1772)才有來自六張犁(今竹北六家)的客家人林特魁與竹塹城閩籍「林泉興」郊號合組「林合成」墾號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
金山寺的前身「香蓮庵」即是由墾號「林合成」所建,土地由墾首郭家所捐,建於咸豐3年(1854年),供奉觀音菩薩。寺廟建寺後因該地有冷水坑之泉水圍繞,故改名為a「靈泉寺」。光緒14年正月(1889年)墾號金廣福與林汝梅[5]等人捐款重修後又改稱「長清禪寺」。
1895年乙未戰爭時,台灣人與日本人在金山面交戰,「長清禪寺為附近百姓提供之糧食儲存之地,以支援義軍抗日,卻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1897年閩人楊標集資重建。可能在此時因所在地為「金山面」聚落而稱金山寺,寺中「開臺金山寺」匾額可能也是在此次重建中作的。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1955年附近設立坪埔營區,「設立時因未興建監獄,佔用金山寺右廂房成為監禁犯法軍人的臨時監獄」有十五、六年之久,對金山寺打擊很大。
Top
發生過程:
1895年乙未戰爭時,台灣人與日本人在金山面交戰,「長清禪寺為附近百姓提供之糧食儲存之地,以支援義軍抗日,卻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
1980年科學園區成立時曾考慮將金山寺也徵收為工業區,經居民強烈抗議後保留。金山寺周圍原有客家聚落被拆遷,1983年實驗中學在金山寺東側設立。
1985年金山寺經公告成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1986年科管局委託中原建築研究所規劃修護,依1897年模樣重修。修護於1990年4月動工,1991年6月完工。
寺中供奉的佛像是「屬佛教所衍生出的龍華派齋教系統」。
金山寺1991年重建為1897年之模樣,是一單進三合院式建築,並大量使用磚材,其中有一部分為空心磚,用於磚柱部分。磚柱,木樑,木桁,斗子砌牆,白灰壁內牆。而在步口廊前面有一八角形石柱,名稱有石佛柱、出食台柱、施食臺、供食臺柱、供食台等,用以布施孤魂野鬼。高111.3公分,正八角柱邊長12公分。柱上刻有蓮花花樣,並刻有「香蓮庵」、「咸豐壹拾年」等字樣,應立於1860年。柱上留有乙未戰爭時的彈孔。
歷史影響:
金山寺為清代中期的建築,現存的格局為單進三開間帶左右護龍之合院形寺廟,整體風格樸實,斗子砌磚牆及磚砌結構不但特殊,更增添古樸的美感,寺中所用石材及雕工皆頗講究,尤其石獅之造型生動,堪稱佳作,寺前的供食台(佈施台),為1860年之作品,古拙蒼勁之韻味,極具歷史價值。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