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張氏節孝坊
張氏節孝坊
時間
1871年08月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張炳、張棗、鄭用錦
張氏節孝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張氏節孝坊為表彰鄭用錦的妻子張棗娘事蹟所建。張氏節孝坊為表彰鄭用錦的妻子張棗娘事蹟所建。張棗娘是張炳之女,生於嘉慶5年(1800),卒於光緒3年(1877)。20歲嫁給水田鄉賢鄭崇和三子鄭用錦,29歲時丈夫過世,獨立撫養三個孩子且事親至孝。因其子鄭如蘭增升花翎同知銜選主事,獲晉贈通奉大夫。受旌表時守節已達40年,直到過世前,守節49年。本節孝坊於1867年題准建坊,1871年建於湳雅萬年橋畔。(據《淡水廳誌》記載)

張棗(1800至1878,鄭文順繼妣),竹塹張炳之女,嘉慶24年(1819)年,20歲嫁于鄭用錦(鄭用錫之弟)為繼室,夫卒年45歲,到光緒4年(1878),卒年79歲,共守節孀居計34年。子有三:長德纘、次德桂、參德茶。次子如蘭增生花翎同知銜候選主事。

事件背景:

張棗娘(1800年-1877年)是竹塹人士張炳的女兒;她在嘉慶25年(1820年)嫁給鄭用錦成為其繼室。

道光8年(1828年),鄭用錦去世;此後,張棗娘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

在她的兒子鄭如蘭成為增貢生並獲封通奉大夫後,她因其守節事蹟於同治5年(1866年)獲題准建立牌坊,並於次年獲得旌表;同治10年(1871年),該牌坊正式於湳雅莊萬年橋畔建成。

民國49年(1960年),該牌坊遭颱風吹襲,其第二層以上部分傾倒,部分建材毀損遺失。

民國80年(1991年),該牌坊經修復恢復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