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張氏節孝坊
張氏節孝坊
時間
1871年08月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張炳、張棗、鄭用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張氏節孝坊為表彰鄭用錦的妻子張棗娘事蹟所建。張氏節孝坊為表彰鄭用錦的妻子張棗娘事蹟所建。張棗娘是張炳之女,生於嘉慶5年(1800),卒於光緒3年(1877)。20歲嫁給水田鄉賢鄭崇和三子鄭用錦,29歲時丈夫過世,獨立撫養三個孩子且事親至孝。因其子鄭如蘭增升花翎同知銜選主事,獲晉贈通奉大夫。受旌表時守節已達40年,直到過世前,守節49年。本節孝坊於1867年題准建坊,1871年建於湳雅萬年橋畔。(據《淡水廳誌》記載)
張棗(1800至1878,鄭文順繼妣),竹塹張炳之女,嘉慶24年(1819)年,20歲嫁于鄭用錦(鄭用錫之弟)為繼室,夫卒年45歲,到光緒4年(1878),卒年79歲,共守節孀居計34年。子有三:長德纘、次德桂、參德茶。次子如蘭增生花翎同知銜候選主事。
事件背景:
張棗娘(1800年-1877年)是竹塹人士張炳的女兒;她在嘉慶25年(1820年)嫁給鄭用錦成為其繼室。
道光8年(1828年),鄭用錦去世;此後,張棗娘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
在她的兒子鄭如蘭成為增貢生並獲封通奉大夫後,她因其守節事蹟於同治5年(1866年)獲題准建立牌坊,並於次年獲得旌表;同治10年(1871年),該牌坊正式於湳雅莊萬年橋畔建成。
民國49年(1960年),該牌坊遭颱風吹襲,其第二層以上部分傾倒,部分建材毀損遺失。
民國80年(1991年),該牌坊經修復恢復原貌。
Top
發生過程:
同治6年(1876)題准旌表,同治辛未10年(1871)建坊於萬年橋畔。如蘭自初入塾,每日記誦書文倍於他人,既長,文譽大起,受知遇於提學道丁曰健,補博士弟子員。如蘭事母至孝,張氏含辛茹苦,養子有成,傳誦於後。張氏節孝坊是一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牌坊,在用材上也是以泉州白石為主,配以青斗石的雕刻,塑造牌坊的珍貴與價值感,在造型上與新竹地區其他現存的牌坊有明顯的不同,後者除覆蓋聖旨牌的頂檐刻瓦當滴水、翼角起翹及鴟尾脊飾外,中檐與下檐多不做翼角起翹,而用頂面平齊的樑頭飾,兩層脊頂再安獅座。整體再比例上與其他石坊較為寬大低矮,而顯得平實穩重些,末端也起翹上揚,是與其他牌坊最大的差異。雕刻方面,由上而下分別可看到鴟尾兩座、石簷、聖旨牌、石獅,中枋及石刻人物等,明間大枋雕的是四龍搶珠,左右次間的麒麟雕刻為透雕手法,枋上雕的是琴棋書畫,構圖比例等均具有藝術價值。在牌坊文字方面,聖旨牌下方中央石匾刻「天旌節孝」四字,橫額陽面刻著:「皇清旌表同安縣金門故淡廳庠生鄭用錦妻張氏坊」;陰面刻:「同治五年吉月題准建坊」。
歷史影響:
張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間三層的石坊,在用材上也是採用泉州白石為主,配以青斗石的雕刻,塑造牌坊 的珍貴與價值感。張氏節孝坊造型與新竹地區其他石坊不同,整體在比例上與其他石坊較為寬大低矮 ,而顯得平實穩重些,特別是一、二層的尾端出簷,不但雕出滴水瓦線,末端也起翹上揚,是與其他 牌坊最大的差異。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