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陳奐逝世
陳奐逝世
時間
1863年06月 ~ 1863年06月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陳奐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陳奐(西元1786—1863),一作陳煥,字碩甫,號師竹,晚自號南園老人,江蘇長州(今蘇州)人。咸豐元年,舉孝廉方正。先後師事江沅、段玉裁,又曾問學高郵王念孫、王引之學,與聞經學家法。畢生殫精竭慮,專攻經學,於《毛詩》用力最勤。著有《毛詩傳疏》《毛詩說》、《毛詩九谷考》、《毛詩傳義類》、《鄭氏箋考徵》及《公羊逸禮考徵》,另有《三百堂文集》。
事件背景:
陳奐,字碩甫,長洲人。諸生。咸豐元年,舉孝廉方正。奐始從 吳江沅治古學,金壇段玉裁寓吳,與沅祖聲善。嘗曰:“我作《六書音韻表》,惟江氏祖孫知之,馀尟有知者。”奐盡一晝夜探其梗概。沅嘗假玉裁《經韻樓集》,奐竊視之,加朱墨。後玉裁見之,稱其學識出孔、賈上,由是奐受學玉裁。
高郵王念孫暨子引之、棲霞郝懿行、績溪胡培翬、涇胡承珙、臨海金鶚,咸與締交。
奐嘗言大毛公詁訓傳言簡意賅,遂殫精竭慮,專攻毛《傳》。以毛《傳》一切禮數名物,自漢以來無人稱引,韜晦不彰,乃博徵古書,發明其義。大抵用西漢以前舊說,而與東漢人說《詩》者不苟同。又以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鄭仲師、許叔重兩家,故於《周禮注》、《說文解字》多所取說,著《詩毛氏傳疏》三十卷。又以疏中稱引,博廣難明,更舉條例,立表示圖,為《毛詩說》一卷。準以古音,依四始為《毛詩音》四卷。仿《爾雅》例,編毛傳為《義類》十九篇一卷。以鄭多本三家《詩》,與毛異,為《鄭氏箋考徵》一卷。又有《詩語助義》三十卷,《公羊逸禮考徵》一卷,《師友淵源記》一卷,《禘郊或問》、《宋本集韻校勘記》,各若干卷
Top
發生過程:
陳奐(西元1786年-1863年),字倬雲,號碩甫,江蘇蘇州人,清朝學者,經學家。晚號南園老人。
祖父陳浩於乾隆年間移居蘇州,入籍長洲。
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舉孝廉方正。二十五歲時從吳縣江沅治古學。二十七歲又受學於段玉裁。陳奐在北京認識御史胡承珙,一起研究《毛詩》。胡承珙去世前,把所著《毛詩校箋》草稿留給陳奐。
道光29年(西元1849年)4月,陳奐應兩江總督陸建瀛之邀,赴金陵校刻金鶚《求古錄禮說》、郝懿行《爾雅義疏》、胡培翬《儀禮正義》等書咸豐6年(1856年),太平軍陷金陵,陳奐避禍蘇州,在潘曾瑋家中教書。晚年家居授徒,有徒弟管慶祺、丁士涵、馬釗、費鍔等。
同治2年(西元1863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陳奐對《毛詩》有深入研究,「博征古書,發明其義」,著有《詩毛氏傳疏》三十卷。
歷史影響:
主藏書家汪適孫家先後達20年,所著大多在此間完成。後被兩江總督陸建瀛聘校典籍。咸豐十年太平軍攻占蘇州,走無錫,後卒於上海龍華。藏書頗豐,有藏書處為“三百堂”,藏書印有“曾在三百堂陳氏處”、“陳奐之印”等。著《毛詩傳疏》30卷、《毛詩說》1卷、《毛詩音》4卷、《毛詩傳義類》、《鄭氏箋考證》1卷、《詩語助義》30卷、 《師友淵源記》1卷等。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