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苗沛霖逝世
苗沛霖逝世
時間
1863年12月 ~ 1863年12月
地點
安徽
相關人物
苗沛霖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苗沛霖(1798-1863) ,字雨三,安徽鳳臺人。秀才出身,原為塾師。 1856年,在鄉舉辦團練,與捻軍作戰。後勢力日盛,裁留兩淮錢糧稅收及釐金,控制鳳臺周圍數十州縣,割據稱雄。次年,投靠清將勝保,後又隨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圍攻捻軍、官至道員。 1860年,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將翁同書、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軍驅逐安徽。 1861年舉兵抗清,被太平天囯封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誘捕英王陳玉成獻勝保。旋又舉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被清軍僧格林沁部擊敗後,為部下所殺。
事件背景: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鳳臺武家集人,生於清嘉慶年間。他家境貧寒,世代為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像許多做著科舉夢,熱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貧苦讀書人一樣,把闈場看成自己進身功名的主要途徑。三十歲時苗沛霖獲得考秀才的資格。個人天賦,加上刻苦與勤奮,苗沛霖當年考中秀才,成了一個生員。但脫去童子身份,並沒有給他的現實生活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苗沛霖依然是貧困潦倒,家徒四壁。
太平天囯時期,他打著辦團練的幌子,兩年內把自己的苗家軍發展成擁眾十幾萬的地方勢力。羽翼豐滿後,苗沛霖不再滿足於團練練總的權勢,學起了同鄉朱元璋。 1861年2月,藉口壽州擅殺案,他與太平軍,捻軍聯合進攻壽州,初舉抗清大旗。但是他馬上感到難以抵禦清軍,於是趕緊投降。因安徽巡撫翁同書上奏開脫,朝廷僅將其交部議處,責令“帶團立功”,並沒有深究他叛降捻軍的罪責。
Top
發生過程:
1856年是苗沛霖人生的轉折點。那年正月,捻軍橫掃鳳臺縣武家集,把那裡的地主武裝打得一敗塗地,土豪鄉紳損失慘重。他們這才想到,苗沛霖的治兵之策並不全是花拳繡腿,或許有其道理。苗沛霖也不失時機聒噪老調,打著“禦捻”的旗號,在豪紳的資助下組建苗家軍。當年朱元璋提出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治方略。苗沛霖從老鄉那得到啟發,提出“高築寨,廣積糧,先滅賊,後稱王”的政治策略。苗沛霖首改過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態,挑溝築寨,把武鳳集這個原本閒散的村落變成一座壕溝深掘,寨牆高築的城堡。以後的戰爭進程證明了苗沛霖此舉的英明。一時間皖北,豫東一帶這樣的圩寨如雨後春筍似地拔地而起。捻軍從中受到啟發,亦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圩寨。今天豫東沈丘、項城一帶的廣大農村還有許多冠以“寨”字的村落,就是因苗沛霖當年的發明留下的戰爭印痕。
1862年1月,他再次聯合太平軍,捻軍進攻潁州府(安徽阜陽)。 3月,清軍雲集潁州,苗沛霖見義軍勢單難敵,再次倒戈降清,聯合清軍大敗天捻聯軍於潁州,並將張樂行圍於潁上。張樂行拼死突圍退走雉河集(今安徽省渦陽縣城)。
為彌補圍殲張樂行不力的閃失,苗沛霖設計誘捕太平天囯英王陳玉成,獻給欽差勝保以求自保。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自知罪孽難赦的苗沛霖再舉反清大旗。
苗沛霖三次反清,兩次變節,首鼠兩端,反复無常,被歷史學者稱為“最無原則的軍閥。”陳玉成怒斥苗沛霖: “吾今日死,苗賊明日亡耳! ”此言竟成讖語。一年半後,走投無路的苗沛霖被迫反清,最終落得戰死蒙城城下,喪命亂軍之中的下場。
歷史影響:
晚清時期的中國,人才已出現相對過剩。私塾教育的普及使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加之科班之外,還有許多靠捐銀子得到功名的捐班,所以身有功名卻得不到委差的閒官、窮官比比皆是。金光筯位居知州,對一個高談闊論的窮措大,淡然冷漠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金光筯那裡碰了釘子的苗沛霖仍不甘心。回到家鄉,又在族人面前大肆聒噪 “築寨,積粟,治兵”的御捻主張。可能是平日里總謅大話,吹牛皮,他的戰略思想非但沒有博得族人的響應,反而遭到大家的“姍笑”。萬念俱灰之後,不得已,苗沛霖又委身做了三年蒙師,以糊家口。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