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加拉罕
加拉罕 1889-1937
加拉罕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Karakhan
名字
Lev
生日
1889年01月20日
卒日
1937年09月20日
籍貫
俄羅斯帝國提弗利司省提弗利司
組織
蘇聯共產黨
學歷
俄羅斯帝國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大學法律系
相關事件
加拉罕,全名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Lev Mikhailovich Karakhan, 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хан),蘇聯外交官,亞美尼亞裔,1924至1926年擔任蘇聯駐中國大使。

加拉罕出生於南高加索的提弗利司(Tiflis,今喬治亞首都第比利希Tbilisi)一個律師家庭,幼年曾遷居海參崴、哈爾濱,1910年時進入彼得格勒大學法律系就讀。加拉罕在1905年便參加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RSDLP),曾因參與革命而被捕,流放至西伯利亞。社會民主工黨後分裂為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與孟什維克(Mensheviks)兩派,加拉罕屬於孟什維克派,直到十月革命前才轉投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加拉罕在革命軍事委員會(Revolutionary Military Council)中任職,與托洛斯基(Lev Trotsky)、越飛(Adolf Joffe)等人一同簽訂《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使俄國退出一戰,後出任外交人民委員(people’s Commissar)。

1919年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又稱第一次加拉罕宣言),代表俄國政府放棄俄羅斯帝國時期在中國取得之各項特權,包括庚子賠款與中東鐵路;此舉獲得中國國內各派一致的讚揚,儘管這項決議最終被史達林否決。次年,加拉罕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內容,但卻增加了各種談判條件。1921年,加拉罕出任駐波蘭大使;1923年派駐中國,發表了《第三次對華宣言》,但又取消了關於中東鐵路的各項聲明,北洋政府並未有正式回應。1924年,加拉罕出任駐華大使,與北洋政府代表顧維鈞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俄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並完成中蘇建交;期間也透過鮑羅廷等蘇聯顧問與孫中山、馮玉祥等人聯繫。

1926年,因中東鐵路爭議,加拉罕在張作霖要求下離職回國,1934年出任駐土耳其大使。1937年9月20日,加拉罕在蘇聯大清洗中被捕處決,直到1956年才獲得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