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馬思聰
馬思聰 1912-1987
馬思聰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思聰
生日
1912年05月07日
卒日
1987年05月20日
籍貫
廣東省海豐縣
組織
學歷
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南錫分院
相關事件
馬思聰,廣東海豐人,中國近代音樂家、作曲家,有「中國小提琴第一人」之稱譽。

馬思聰之父為陳炯明部下的財政官員馬育航;馬思聰幼時即開始接觸音樂,1923年時始學習小提琴,並隨其兄前往法國。1925年,馬思聰時考入巴黎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的南錫分院就讀,一年後回到巴黎,師從小提琴家奧貝多菲爾(Paul Oberdoerffer)。1929年,馬思聰因經濟因素返國,在廣州、香港舉辦音樂會後聲名鵲起,1931年時在政府資助下二度赴法國留學,於比內鮑姆(Janko Binembaum)門下學習作曲。

1932年,馬思聰學成歸國,在廣州創辦廣州音樂學院,自任院長;翌年右轉至中央大學任教,1937年時又回到廣州中山大學。抗戰爆發後,馬思聰亦開始創作抗戰歌曲,包括最著名的《思鄉曲》(原為《綏遠組曲》的一個樂章);後隨校遷往雲南澄江,1940年時又出任重慶中華交響樂團指揮,後移居桂林、貴陽等地。戰後,馬思聰在1946年回到上海,出任上海音樂協會理事長,同年曾至臺灣舉辦演奏會,後又至中山大學、廣東藝術專科學校執教。1948年,馬思聰因支持反戰運動而被迫避居香港,後拒絕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邀請,於1949年移居北平。

中共建政後,馬思聰出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並於燕京大學等校任教。馬思聰在50年代中共歷次政治鬥爭中皆獲得周恩來的庇護而倖免,但在文革開始後仍遭到迫害,1966年底出走香港,後赴美國定居,此後未再返回中國。1987年5月20日,馬思聰因心臟手術失敗而在美國病逝。留有《思鄉曲》、《搖藍曲》、《西藏音詩》、《塞外舞曲》、《祖國大合唱》等音樂作品、《居高聲自遠》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