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楊伯濤
楊伯濤 1909-2000
楊伯濤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伯濤
生日
1909年04月19日
卒日
2000年03月
籍貫
湖南省芷江縣
組織
中國國民黨(土木系、民革)
學歷
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
相關事件
楊伯濤,又作泊濤,字湯波,湖南芷江人,侗族,民國初年軍事人物,國軍中將,陳誠「土木系」之戰將,芷江會戰中的國軍指揮官之一。

楊伯濤出身農家,因家貧只讀中學一年即輟學,1926年時投入黔軍王天培部參加北伐,後轉至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並於教導團學習。程潛的第六軍遭李宗仁遣散後,楊伯濤轉投湖南魯滌平部,並入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就讀,未畢業即進入教導第三師(師長錢大鈞)擔任排長。中原大戰後,教導第三師併入陳誠的第十八軍,楊伯濤亦從此成為陳誠「土木系」的一員,並隨之參加圍剿共軍之戰役。

1935年,楊伯濤進入陸軍大學深造,但因抗戰爆發而提前離校,回到第十八軍(軍長羅卓英)擔任營長、參謀,參加淞滬、皖南等戰役;不久又回到陸軍大學完成學業。1938年,楊伯濤畢業後調至第十一師(師長黃維)擔任參謀主任,後升任第一八五師(師長方天)五五三團團長,參加南潯路、棗宜等戰役,長期鎮守川鄂邊界。1941年,楊伯濤生任第一八五師參謀長兼恩施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後又擔任第八十六軍參謀長、第六戰區參謀處長等;在1944年以收復常德之功而出任第十一師師長,並改換美式裝備。

1945年,日軍向芷江發起進攻,但為楊伯濤部在雪峰山擊潰,為國軍在抗戰最末的重要勝利。戰後,楊伯濤部縮編為整編第十一旅,仍任旅長,並開赴山東、江蘇、河南等地對抗共軍,其戰績在各路國軍中表現相對突出,亦被共軍視為勁旅。1948年,楊伯濤升任整編第十一師長,不久又恢復第十八軍編制,楊伯濤任軍長並晉升為少將。徐蚌會戰期間,楊伯濤部隸屬於黃維的第十二兵團,但於雙堆集兵敗被俘,直到1959年才得以獲釋。楊伯濤晚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於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任職。2000年3月,楊伯濤逝世。著有《美軍戰術之研究》、《楊伯濤回憶錄》、《第十一師作戰紀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