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東路事件
中東路事件
時間
1929年07月 ~ 1929年12月
地點
哈爾濱、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張學良
、
王樹常
、
胡毓坤
、
于學忠
、
鄒作華
、
沈鴻烈
、
韓光第
、
蔡運升
資料來源:王朝網路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9年7月,國民黨政府和東北地方政府為了收回「中東鐵路」主權,派軍隊以武力接管中東路,對蘇聯宣戰,同蘇軍之間發生武裝衝突,史稱「中東路事件」。這場衝突持續近五個月之久,雙方動用的一線兵力超過二十萬,使用了重炮、坦克、飛機和軍艦等重型裝備,成為中蘇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衝突。
然而東北軍無力對抗蘇聯的新式武器及大量兵力,損失慘重,多處地方反遭蘇聯軍隊佔領。1929年11月26日,東北軍領導人張學良提出停戰要求,在美國調停下雙方展開談判,12月22日簽訂伯力協定,恢復中東鐵路在戰前的共管狀態,雙方釋放戰俘,中東路事件才告結束。
背景:
一、中東鐵路與日俄分贓
1896年6月3日,中俄簽訂《中俄密約》,其中一則條約為允許俄國從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橫貫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以縮短西伯利亞鐵路的路程。這條寬軌鐵路連同從哈爾濱到旅順軍港的支線(實際上縱貫整個東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當時名為「東清鐵路」。俄國的東省鐵路公司又取得沿鐵路兩側數十公里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甚至司法管理權。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兩國分贓,中東鐵路長春以南至大連的路段劃歸日本控制,即一般所稱之南滿鐵路;長春以北的路段則繼續由俄國控制。從此,中國東北地區以長春為界,分別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範圍。於是,中國在東北的心臟地帶出現一個遠比普通租界規模龐大得多卻不受中國管理的「國中之國」。
二、變本加厲蔑視中國的日蘇「中東路草約」
1927年下半年,蘇聯政府在日本「滿蒙」政策的刺激下,加上中國日益高漲的「收回中東路主權」的強烈呼聲,為了保持其在中東路實際利益不受侵害,準備將中東路轉讓給日本。同年十月,中東鐵路蘇方副局長到大連,與日本南滿會社社長山本條太郎進行祕密會談,並簽訂了《中東路草約》。蘇日兩國完全無視中國,逕行制定危害中國主權的協定,內容包括:
1. 日本令南滿社辦理中東路﹔
2. 日蘇兩國共同反對中國收回中東路﹔
3. 南滿社准許蘇聯派兵保護中東路北段,但以5600人為限﹔
4. 中東路與烏蘇里鐵路優待日貨運輸﹔
5. 中東路先將松花江南岸讓給日本南滿社,一年內實行﹔
6. 日本在內蒙及北滿舖設鐵路,蘇聯應協助之,並由蘇聯政府派工程師會同日方人員規劃一切﹔
7. 日蘇在外蒙利益,兩國以均等為原則,協商進行﹔
8. 西伯利亞、黑龍江之森林、煤、鐵、油礦等,蘇允許日本開採。
《中東路草約》雖為祕密簽訂,但消息不脛而走。中國政府得知后,頗為驚訝,向日本詢問此事。日方辯解說:「蘇聯所讓者為屬於俄方之權利。其屬於中國方面之權利,依然存在,絕對不受日俄讓渡之影響。」由此而知,當時中東鐵路隨時都有被蘇聯轉讓給日本的危機。當時,蘇聯正在實行農村集體農莊化,沒收了富農的土地,導致與富農對立,破壞了農業生產,正陷入嚴重飢荒,人民奄奄待斃,對蘇維埃政權極度不滿;且歐美各國自十月革命後一直高度仇視蘇維埃政權,在外交上也不承認蘇聯。張學良認為這是一個將中東鐵路路權收回的最佳時機。於是,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當局,於1929年先後派軍警搜查了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並接收了中東路,從而引發了「中東路事件」。
Top
發生過程:
一、戰爭爆發
1929年7月開始,張學良下令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中國斷交,蘇軍在中蘇邊境黑龍江吉林段準備武裝介入。1929年7月20日起,中國開始遭到蘇軍炮擊。
1929年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向中國進攻,正式入侵。張學良領導下的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等將領均試圖遏止蘇聯進攻,不過蘇聯所動員新進武器與大量兵力,使東北軍幾乎無招架之力,兩個主力旅與松花江艦隊慘遭覆滅,旅長韓光第等大批官兵殉國。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佔領。接下來的數月,歷經一連串的戰鬥,中國軍隊損失巨大。
二、停戰談判
1929年11月26日,張學良要求停戰,並派出蔡運升與蘇聯談判。12月22日,雙方簽訂《伯力協定》,其主要內容為:兩國息爭﹔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但繼續佔領中國領土黑瞎子島等地。中方解散境內白俄軍並驅逐其將領﹔中東鐵路恢複到本年7月10日以前中蘇共管狀態﹔彼此釋放被俘軍民。「中東路事件」宣告結束,中國並未得到任何利益。
歷史影響:
一、中國共產黨的態度
在東北軍浴血奮戰的同時,受共產國際影響的中共領導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周恩來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公開支援蘇聯,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發動武裝叛亂,甚至派出遊擊部隊進攻和蘇軍作戰的中國東北軍。中國共產黨認為中東路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蔣介石執行親帝反蘇的外交政策,指使東北當局以武力奪佔中東鐵路」,換句話說,中共認為對於蘇聯紅軍大舉入境打擊東北軍的行動,是因帝國主義進攻蘇聯,戰爭馬上就要爆發,國民黨武裝奪取中東鐵路並「組織白俄軍隊,攻入蘇聯邊境」,蘇聯才不得不先發制人的結果。
1929年7月20日中共滿洲省委就中東路事件寫給中央的報告指出,經過幾次討論,省委認為:(一)中東路事件雖然是由國民黨軍閥出頭,但它仍然是帝國主義對蘇聯武裝進攻的開始;(二)那種認為帝國主義加緊同蘇聯的矛盾,會減輕帝國主義相互間的矛盾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三)這一事件的前景會促進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戰爭的準備時期更加縮短。
由於中國共產黨在事件中,積極維護蘇聯利益,贏得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會的讚譽,中共與蘇聯關係更形親密;而陳獨秀等人則因反對「武裝保衛蘇聯」進攻中國,而遭到中國共產黨開除黨籍。
二、中國國民黨的態度
蔣介石與南京政府支持張學良發動單方面收回中東鐵路、驅逐蘇聯員工的行動,雖然張學良、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等將領未能於該役獲勝,但是積極抵抗蘇聯紅軍的態度與立場,仍獲頒中華民國國軍首批青天白日勳章。此役也讓中國政府確切認知到,自身的軍力無法對抗意圖入侵蒙古的蘇聯和入侵滿洲的日本。
但對於《伯力協定》的簽訂,南京政府認為張學良為首的地方代表無權參與國與國之間的談判,因此所有協議不予承認。
三、日本的態度
蘇聯勢力的擴張,使日本關東軍更加急迫的想在滿洲採取行動,而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也堅定了關東軍在東北採取行動的信心。兩年後(1931年),日本便發動九一八事變。
Top
中外雜誌 175
‧
十不死回憶錄(四﹚
中外雜誌 369
‧
宋美齡與于鳳至(上)-西安事變中的幾段秘聞
東方雜誌 433
‧
新俄國家主義的復活
東方雜誌 434
‧
中俄最近的國際關係與中俄會議
‧
時事日誌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