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汀泗橋戰役
汀泗橋戰役
時間
1926年08月25日 ~ 1926年08月28日
地點
湖北咸寧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陳可鈺
、
張發奎
、
陳銘樞
、
吳佩孚
、
董政國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汀泗橋戰鬥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發生於1926年8月25日-28日,地點在湖北咸寧汀泗橋一帶,交戰雙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0師、第12師,以及吳佩孚部隊。此戰造成吳佩孚部隊死傷慘重,為國民黨北伐勝利的關鍵戰鬥之一。
背景:
1926年5月20日,葉挺獨立團奉命進入湖南增援唐生智部隊,為北伐戰爭拉開序幕,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擬定先攻吳佩孚進佔兩湖,再順江而下攻取孫傳芳。
革命軍入湘之後節節勝利,吳佩孚軍退守至汀泗橋。汀泗橋位於岳陽通往武昌的粵漢鐵路上,可說是通往武漢的門戶,因此吳軍在此整兵部署,設下對抗國民革命軍的重要防線。國民革命軍從湖南進入湖北之後,一路追擊到汀泗橋,1926年8月25日與吳軍正面交鋒,汀泗橋戰役展開。
Top
發生過程:
一、包圍激戰
8月26日清晨,北伐軍兵分多路,第十二師以第三十五團為先鋒,獨立團、炮兵營及師部相隨,自中夥鋪出發向汀泗橋攻擊。北伐軍第十師以第三十團為先鋒、第二十九團為中路、二十八團炮兵營及後備隊,依次從山峽沖出發,向汀泗橋西南的赤崗亭方向挺進,第三十六團則從石坑渡起程,以其第一營為前鋒向汀泗橋右翼前進。
26日上午十時半左右,北伐軍第十二師第三十五團尖兵連進抵敵軍前哨陣地高豬山,雙方交火,吳軍欲退至鐵路橋以東,第三十五團受敵人機關槍封鎖,無法越過鐵路,兩軍隔河相峙。正午,第三十六團從上游越過汀泗河,進抵汀泗橋東南邊高地附近梅董一帶,因敵軍居高臨下大力掃射,不易前進,於是疏散隊形,一邊偵察敵人陣地,同時等待增援部隊。當第十師行至駱家灣附近時,聽到汀泗橋方向槍炮聲甚密,知第十二師已與敵軍接戰,部隊迅速前進,並以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向三十六團右翼延伸,到達絲茅窩一帶,三十團向三十六團左翼佈陣。獨立團一營同時在三十六團後方張興國佈陣,以便策應各方。北伐軍對敵軍陣地布署了半月形的包圍之後開始攻擊,激戰一天無所進展,兩軍形成膠著狀態。
二、夜半突襲
當時吳佩孚的增援部隊不日可到,孫傳芳也正調兵進入江西,國民革命軍士氣旺盛但裝備不良,勇於進攻而不擅防禦,必須趕在敵軍增援之前速戰速決。因此26日當晚北伐軍接受三十六團團長黃琪翔的建議,全線夜襲,突破敵人高地,獨立團團長葉挺也建議派部隊繞道古塘角,抄攻敵軍背後,使敵軍腹背受擊。午夜,三十六團、二十八團、二十九團乘著黑暗逼近敵人陣地,三十五團佯攻掩護,周圍槍炮不斷,但國民革命軍直到接近敵人陣地再以刺刀衝破敵軍陣營,攻佔幾處最具地利優勢之中央陣地。
三、吳軍潰散
27日凌晨,北伐軍全線進攻,三十團及獨立一營亦加入戰鬥。吳軍數次試圖反攻無效,塔腦山、石鼓嶺相繼被北伐軍佔領,吳軍陣線破裂,開始向咸寧城關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被二十八團截擊繳械。清晨四時,左翼的北伐軍十二師隔鐵路橋與敵相峙,實施抄攻敵人後背之計畫。獨立團在當地群眾引導下經彭碑、尖山於二十七日上午七點多鐘到達古塘角附近的鐵路時,正好遭遇撤退中的吳軍,獨立團發動突擊,吳軍原本的秩序頓時潰散,部分遭到俘虜繳械。27日上午十一時,國軍佔領咸寧。
歷史影響:
一、吳佩孚勢力衰亡
此役北伐軍大勝,宣告了吳佩孚勢力的敗亡,奠定國軍在兩湖的基礎,並使士氣大為提升,趁勝追擊,收復武漢,再順江而下解決孫傳芳。
二、民心所向成為北伐助力
汀泗橋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的勝利很大部分來自當地居民的協助,除了後援救護、構築工事,更主動提供情報、擔任嚮導,例如三十六團夜渡汨羅江偷襲和獨立團繞道古塘角包抄的路線,都受到當地居民的建議和指引。民眾長期受到軍閥的橫徵暴歛,早已心生不滿,因此樂於和北伐軍合作,不僅提供實質的助力,也對北伐軍的軍心產生鼓舞作用。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