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人物
-> 吳佩孚
吳佩孚
1874-1939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吳
名字
佩孚
生日
1874年04月22日
卒日
1939年12月04日
籍貫
山東省蓬萊縣
組織
直系(洛陽派)
學歷
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
相關事件
直皖戰爭
、
第一次直奉戰爭
、
第二次直奉戰爭
、
徐世昌任大總統
、
北京政變
、
首都革命(北京政變)
、
京漢鐵路大罷工
、
雷馬事變
、
臨時執政
、
第一屆國會
、
北伐
、
汀泗橋戰役
、
軍閥割據
、
護法運動
、
曹錕賄選
、
齊盧戰爭(江浙戰爭)
、
甲子兵災(江浙戰爭)
、
江浙戰爭
、
民元國會(第一屆國會)
、
反奉戰爭
、
槍殺劉和珍
、
刺殺狗肉將軍
、
五原誓師
生平
期刊
專書
照片
年表
其它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初年軍事將領,曾任直系軍閥領袖,人稱「玉帥」。吳佩孚出身商人家庭,初入私塾但輟學,23歲中秀才,1897年投筆從戎,入山東登州府水師學營充學兵。翌年因案被革,赴北京以算命為生,再轉入聶士成部武衛軍,旋入北洋武備學堂開平班步兵科;1902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量科,30歲畢業派任中尉。1904年日俄戰爭時,化裝加入中日混合偵察隊,曾為俄軍所俘但逃過一劫,以此獲頒日本明治天皇贈勳六等及單日光旭日章,並得到曹錕賞識,加入北洋第三鎮,任步兵第十一標第一營督隊官、管帶,辛亥革命期間參與娘子關之役,升第三標標統。1912年2月,改任炮兵第三團團長;同年調師部副官長。1914年升任陸軍第三師第三旅旅長,次年轉任第六旅旅長。1916年,授陸軍中將銜,隨曹錕入川對抗護國軍。1918年2月,署陸軍第三師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在長沙、衡陽等地,與護法軍作戰;6月,任援粤軍副司令,但在曹錕授意下與廣州政府罷兵議和。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吳佩孚任討賊軍前敵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與奉系配合大敗皖系,以功出任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加陸軍上將銜,1921年升任兩湖巡閱使。1922年1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率直軍擊敗奉軍,獲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總長,辭未就;11月出任直魯豫巡閱使兼直魯豫航空監督。1923年,晉升任孚威上將軍。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吳佩孚任討逆軍總司令,旋即爆發北京政變,吳佩孚被免去本兼各職,改為督辦青海屯墾事宜,但吳佩孚撤往湖北黃州,旋赴岳州投趙恆惕。同年10月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佩孚出山就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與孫傳芳聯手;次年又和張作霖聯合,進攻馮玉祥部,於南口之戰擊退國民軍,但自身亦損失慘重。
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漢,吳佩孚部的基礎被摧毀,殘部撤到河南由奉軍收編,吳佩孚則於次年7月下野逃至四川,依附楊森、劉存厚。1932年1月回到北平,以詩畫自樂;同年,國民政府聘為國難會議會員。抗日戰爭開始後,吳佩孚數次拒絕日本的合作要求,但他私下仍與投日的齊燮元等人有所交流。吳佩孚1939年12月4日病逝,一說遭日本特務暗殺,後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著有《正一道詮》、《循分新書》、《春秋正義》、《易經新解》、《易經新解》、《蓬萊詩草》等,有《吳佩孚先生全集》。
Top
中外雜誌 2
‧
江東才子楊雲史
中外雜誌 4
‧
吳佩孚兵敗入川記
中外雜誌 5
‧
又談吳佩孚
中外雜誌 7
‧
我隨吳大師入川
中外雜誌 8
‧
吳玉帥遊川
中外雜誌 10
‧
潛往北平謁吳玉帥記
中外雜誌 12
‧
吳佩孚的患難之交
中外雜誌 20
‧
吳佩孚榆關喪師記(二)
中外雜誌 22
‧
吳佩孚榆關喪師記(續完)
中外雜誌 23
‧
關中雜憶(一)
中外雜誌 35
‧
北伐前的大學生生活-東南大學一年級的回憶
‧
吳佩孚英雄難過美人關 ─孚威將軍傷心婚姻事
中外雜誌 36
‧
我的養生祕訣家庭生活(續完)
‧
泥水匠的兒子倒戈將軍馮玉祥
‧
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護國之役梁啟超扮演的角色(二續)
中外雜誌 37
‧
泥水匠的兒子倒戈將軍馮玉祥(續)
‧
戴笠先生二十四年祭
中外雜誌 38
‧
吳玉帥與我
‧
財經界的故事(一)誰是中國第一個會計工作者?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
北洋政府財政界怪現象
‧
吳玉帥與我(續完)
‧
將軍與詩人(一)─ 吳佩孚‧楊雲史遇合悲歡
中外雜誌 40
‧
六十年來的中國(三)
‧
段祺瑞、徐樹錚與孫洪伊(續完)─民國五年府院之爭大政潮全貌
‧
將軍與詩人(二)─吳佩孚‧楊雲史遇合悲歡
中外雜誌 41
‧
「五省聯帥」孫傳芳
‧
六十年來的中國(四)
‧
沙場二十年(一)
‧
將軍與詩人(三)-吳佩孚.楊雲史遇合悲歡
‧
黃埔當年鐵與血(一)-四十五年前陸軍官校學生
中外雜誌 42
‧
將軍與詩人(四)-吳佩孚.楊雲史遇合悲歡
中外雜誌 45
‧
從羊城暴動到西子風波獄
‧
黎元洪傳(五)
中外雜誌 48
‧
黎元洪傳(八)
中外雜誌 49
‧
黎元洪傳(完結篇)
中外雜誌 50
‧
故都蒙塵目擊記(下)─ 抗戰採訪錄第三章
中外雜誌 54
‧
民國史上五次圍城戰
中外雜誌 56
‧
「和平運動」與汪派投敵(上)──抗戰彩訪錄第七章
中外雜誌 57
‧
北洋之虎段祺瑞
中外雜誌 58
‧
護國軍苦戰川南記(二)
中外雜誌 62
‧
北洋猛士徐樹錚 (一)
‧
回憶貴州軍要
中外雜誌 63
‧
段祺瑞傳(五)
‧
針灸奇談─神仙治病一把抓
‧
艱難開濟十二年─中國現代史最重要之一章
中外雜誌 64
‧
中州奇俠樊鍾秀(二)
‧
北洋猛士徐樹錚(二)
中外雜誌 65
‧
二度入獄 滬上往事之六
‧
中州奇俠樊鍾秀(續完)
‧
北洋猛士徐樹錚(續完)
中外雜誌 67
‧
鐵馬金戈大西南(七)
中外雜誌 68
‧
鐵馬金戈大西南(八)
中外雜誌 69
‧
鐵馬金戈大西南(九)
中外雜誌 72
‧
鐵馬金戈大西南(十二)
中外雜誌 73
‧
鐵馬金戈大西南(十三)
中外雜誌 74
‧
楊森回憶錄(一)
中外雜誌 75
‧
楊森回憶錄(二)
中外雜誌 76
‧
徐永昌協調南北(續完)
中外雜誌 77
‧
段祺瑞傳(續完)
中外雜誌 82
‧
戎馬生涯(四)
中外雜誌 83
‧
戎馬生涯(五)
中外雜誌 84
‧
在吳佩孚空軍隊的一段回憶
‧
戎馬生涯(六)
中外雜誌 85
‧
在吳佩孚空軍隊的一段回憶(續完)
中外雜誌 89
‧
白屋詩人吳芳吉﹙二)
‧
滬上往事之二十九:陳公博的結局─附勝利前後黃浦灘
‧
綠林都督陸榮廷
中外雜誌 92
‧
予智自雄唐生智
中外雜誌 93
‧
西北軍進出甘肅記
中外雜誌 94
‧
萬耀煌回憶錄﹙四)
‧
戴傳賢的一生﹙三)
中外雜誌 95
‧
萬耀煌回憶錄(五)
‧
戴傳賢的一生(四)
中外雜誌 96
‧
張宗昌下江南-奉軍南下搜密錄
‧
萬耀煌回憶錄(六)
中外雜誌 97
‧
記皮以事女士
‧
張宗昌下江南(續完)-奉軍南下搜秘錄
‧
萬耀煌回憶錄(七)
‧
戴雨農與鄭介民
中外雜誌 99
‧
萬耀煌回憶錄(八)
中外雜誌 101
‧
首任行政院長譚延闓
中外雜誌 102
‧
從「九一八」到「七七」(上)──關山煙塵記第一章
中外雜誌 103
‧
眾家老闆黃金榮﹙十九)──黃埔江奇案錄
中外雜誌 105
‧
休休有容譚延闓
‧
陳炯明反覆無常
中外雜誌 106
‧
休休有容譚延凱﹙續完)
中外雜誌 107
‧
閒話江浙戰爭-記民國十三年齊燮元與盧永祥之戰
中外雜誌 108
‧
西北軍事史話﹙三)
中外雜誌 109
‧
北伐前後-我的戎馬生活
‧
劉鎮華與鎮嵩軍-西北軍事史話之四
中外雜誌 110
‧
蔣公德澤兩代同霑
中外雜誌 111
‧
又談怪人怪事﹙二)-我的家庭教師汪精衛之四
‧
西安八月之圍:楊虎城苦戰劉鎮華
‧
憶「吳老頭子」稚暉師
中外雜誌 112
‧
吳佩孚的晚年
‧
胡景翼與國民二軍﹙上)- 西北軍事史話之六
‧
清黨與北伐﹙一)- 萬耀煌回憶錄第二部
中外雜誌 113
‧
胡景翼與國民二軍(下)
中外雜誌 115
‧
吳鐵城張羣東北之行
‧
馮玉祥與西北軍(二)
中外雜誌 116
‧
馮玉祥與西北軍(三)
中外雜誌 117
‧
馮玉祥與西北軍(四)
‧
劉顯世任貴州督軍始末記
中外雜誌 118
‧
張作霖的故事(續完)
‧
馮玉祥與西北軍(五)
中外雜誌 119
‧
馮玉祥與西北軍(六)-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0
‧
周佛海的悲劇
中外雜誌 121
‧
馮玉祥與西北軍(七)-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2
‧
馮玉祥與西北軍(八)-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3
‧
馮玉祥與西北軍(九)-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4
‧
馮玉祥與西北軍(十)-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5
‧
「望將軍早日開『車』」-紀念楊森將軍
‧
馮玉祥與西北軍﹙十一﹚- 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6
‧
忠義雄傑話楊森﹙續完﹚
‧
馮玉祥與西北軍-西北軍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7
‧
北京政變一局棋:馮玉祥與西北(十二)
中外雜誌 128
‧
南口戰守與北伐軍事-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四
中外雜誌 129
‧
吳佩孚的一生 (一)
‧
張作霖與王永江
中外雜誌 130
‧
吳佩孚的一生﹙二﹚
‧
南口戰守與北伐軍事-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五
中外雜誌 131
‧
吳佩孚的一生(三)
‧
馮玉祥遊俄-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六
中外雜誌 132
‧
張作霖父子與楊宇霆
‧
馮玉祥勾串史達林-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七
中外雜誌 133
‧
響應北伐五原誓師-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八
中外雜誌 134
‧
丁文江黃郛與大上海
中外雜誌 135
‧
楊宇霆禍變始末
中外雜誌 137
‧
永懷心畬老伯(續完)
中外雜誌 138
‧
張宗昌的真面貌
‧
馮玉祥夾攻唐生智-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一
中外雜誌 139
‧
沙場二十年
‧
胡適與溥儀一段緣-胡適博士會見溥儀「皇上」記
‧
鐵血精忠傳(二)-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40
‧
北伐經緯-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三
中外雜誌 141
‧
三路並進會師中原-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五
中外雜誌 142
‧
北伐前敵勝利回憶
‧
鄭州會議與徐州會議-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六
中外雜誌 146
‧
一本最好的報導文學:『關山煙塵記』
‧
抗戰前後的經歷
中外雜誌 148
‧
東征北伐四大戰役(一)-從何應欽將軍獲頒國光勳章談起
中外雜誌 149
‧
吳佩孚的人格與詩格
‧
東征北伐四大戰役(二)
中外雜誌 150
‧
大將軍與小地方的故事:楊森與青潭國小
中外雜誌 156
‧
馮玉祥逼宮「劫寶」內幕(上)
中外雜誌 157
‧
馮玉祥逼宮劫寶真相
中外雜誌 158
‧
雜記馮玉祥
中外雜誌 159
‧
我對楊森將軍的認識(下)
‧
敬悼「鐵軍將軍」張向公
中外雜誌 161
‧
一代高人李石老-紀念李石曾先生百年誕辰作
‧
武士敏壯烈千秋
‧
國父廣州蒙難:指揮海軍討逆記
中外雜誌 162
‧
追念谷大哥正倫-貴州政壇憶往之九
中外雜誌 164
‧
孫傳芳與『五省聯軍』(上)
中外雜誌 165
‧
千里眼順風耳(一)-通訊老兵憶當年
‧
孫傳芳與『五省聯軍』(下)
‧
細說張國燾(一)
‧
護國討袁幕後人物:王伯羣與王文華(下)-貴州政壇憶往之十二
中外雜誌 166
‧
東北壯遊(二)
中外雜誌 168
‧
東北壯遊(四)
‧
憶許世英
中外雜誌 170
‧
馮庸的故事-東北壯遊之六
中外雜誌 171
‧
胡長青碧血千秋
中外雜誌 173
‧
名帥與名將
中外雜誌 174
‧
宋慶齡的一生 (下)
‧
東北壯遊(九)
‧
閻錫山這個人
中外雜誌 175
‧
愛國老人方覺慧
中外雜誌 180
‧
張作霖興亡記(一﹚
中外雜誌 181
‧
張作霖興亡記(二﹚
‧
賀國光謙讓容眾(上﹚
中外雜誌 186
‧
袁世凱子孫的異行
中外雜誌 188
‧
「世界的日本通」王芃生(上)
‧
土肥原的侵略魔掌
中外雜誌 189
‧
當代綠林豪俠
‧
魯迅看報罵人的怪招(上)
中外雜誌 190
‧
八十述略(一)
中外雜誌 191
‧
北師大八十年
‧
民主在中國的曲折行程-紀念中華民國的第七十二個元旦
中外雜誌 192
‧
民初兩大詩人:冒鶴亭與楊雲史
中外雜誌 194
‧
孫中山病逝考述(上)
中外雜誌 198
‧
中州豪俠張鈁(二)
中外雜誌 200
‧
張宗昌外傳(一)
中外雜誌 201
‧
「日本通」王芃生的感情世界(二)
中外雜誌 202
‧
「日本通」王芃生的感情世界(三)
‧
張宗昌外傳(三)
中外雜誌 203
‧
吳佩孚與楊雲史-「憶楊雲史」讀後
‧
張宗昌外傳(四)
中外雜誌 204
‧
張宗昌外傳(五)
中外雜誌 207
‧
張宗昌外傳(七)
‧
黃埔從軍記(上)
中外雜誌 208
‧
黃埔從軍記(下)
‧
楊森與吳佩孚
中外雜誌 209
‧
三湘名將張輝贊
‧
日本侵華內幕(七)
‧
東征北伐抗日反共(上)
‧
張宗昌外傳(九)
中外雜誌 210
‧
傳奇人物趙倜
‧
憂患七十年-一個小人物的所見所聞
中外雜誌 212
‧
江東才子楊雲史
中外雜誌 214
‧
馮玉祥槍斃李彥青
中外雜誌 215
‧
丁惟汾傳
‧
由大兵到省長:傳奇人物周西成(上)
中外雜誌 216
‧
閻錫山的豪情
中外雜誌 217
‧
風流神童潘大道
中外雜誌 218
‧
蔣公介石與現代中國
中外雜誌 219
‧
李大釗的悲劇
‧
陳誠將軍二三事-人間閒話之六
中外雜誌 221
‧
黃埔建校簡史補正
中外雜誌 222
‧
陳璧君的末路
‧
當代人物趣事軼聞(一)
中外雜誌 223
‧
于右任的故事(十四)
‧
患難餘生錄(一)-我與成兒篇
中外雜誌 224
‧
于右任的故事(十五)
中外雜誌 226
‧
于右任的故事(十六)
‧
維護古蹟通電戰-吳佩孚通電維護清宮三殿
‧
齊燮元謀殺李純-洪憲要人懺悔道出真象
中外雜誌 227
‧
政海浮渣
‧
閒話張作霖
中外雜誌 228
‧
于右任的故事(終篇)
中外雜誌 229
‧
吳佩孚開府洛陽記(一)-八方風雨會中州
‧
昨日.今日與明日-中國人的建國使命
中外雜誌 230
‧
吳佩孚開府洛陽記(二)-八方風雨會中州
‧
馮玉祥新傳(一)
中外雜誌 231
‧
吳佩孚開府洛陽記(三)-八方風雨會中州
中外雜誌 232
‧
馮玉祥傳真(一)
中外雜誌 233
‧
馮玉祥傳真(二)
中外雜誌 234
‧
徐永昌將軍的傳奇(一)
‧
張發奎與鐵軍之興衰(一)
中外雜誌 235
‧
張發奎與鐵軍之興衰(二)
‧
馮玉祥入蘇俄殼中-徐永昌將軍的傳奇之二
中外雜誌 239
‧
徐樹錚徐道鄰父子(上)
中外雜誌 243
‧
短命都統蔣雁行
中外雜誌 244
‧
張大帥真面目(上)-我所知道的張作霖先生
中外雜誌 245
‧
張大帥真面目(下)-我所知道的張作霖先生
中外雜誌 247
‧
民國人物軼聞
‧
汪精衛死事之謎
中外雜誌 251
‧
少年遊(一)
‧
少帥剪除老帥愛將-楊宇霆、常蔭槐被殺內幕
中外雜誌 252
‧
少年遊(二)
‧
張學良三位一體-濃厚傳奇性高度戲劇化的一生
中外雜誌 254
‧
軍頭時代的仇殺-循環報應真實故事
‧
礦業大王李組紳的傳奇
中外雜誌 257
‧
無所不談的箚記(二﹚
中外雜誌 258
‧
東征北伐到統一
中外雜誌 260
‧
勝利還鄉記
中外雜誌 261
‧
一斧奪命-唐紹儀被刺傳真
‧
無所不談的劄記(六)
中外雜誌 276
‧
段祺瑞的一段情
中外雜誌 277
‧
徐悲鴻外傳(六)
中外雜誌 280
‧
也談妙聯妙對(下﹚
‧
寧夏王馬鴻賓
中外雜誌 281
‧
閒話北洋軍閥興亡
中外雜誌 287
‧
吳稚暉的幽默
中外雜誌 288
‧
儒家子弟洋教徒-孔祥熙留美受阨記
中外雜誌 289
‧
劉湘傳奇(一)-整合統一四川
中外雜誌 290
‧
東北風雲錄(一)-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
劉湘傳奇(二)
中外雜誌 293
‧
東北風雲錄-張學良張作霖傳奇(四)
中外雜誌 294
‧
東北風雲錄-張學良張作霖傳奇(五)
中外雜誌 295
‧
東北風雲錄(六﹚
中外雜誌 296
‧
東北風雲錄(七﹚
中外雜誌 297
‧
彌留悔不當初
中外雜誌 298
‧
東北風雲錄(九)
‧
陳繼承傳奇
中外雜誌 299
‧
東北風雲錄(十)-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0
‧
大收藏家 張伯駒坎坷記
‧
東北風雲錄(十一)-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1
‧
東北風雲錄(十二)-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3
‧
東北風雲錄(十四)-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4
‧
東北風雲錄(十五)-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5
‧
東北風雲錄 張學良、張作霖傳奇(十六)
中外雜誌 308
‧
西陲守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中外雜誌 309
‧
國際間諜和尚照空-匈奴後裔傳奇人物
中外雜誌 311
‧
李品仙別傳(一)
中外雜誌 313
‧
王寵惠與「好人內閣」
中外雜誌 314
‧
吳鑄人回憶錄(一)
中外雜誌 316
‧
吳佩孚四妻記
‧
張群福州遇刺內幕
中外雜誌 321
‧
西南風雲錄 戲說劉文輝(二﹚
中外雜誌 322
‧
一段悲痛史事 五三慘案的真相
‧
西北名將孫連仲(一﹚
‧
儒將秦德純
中外雜誌 325
‧
談王揖唐與王克敏
中外雜誌 329
‧
戲說劉文輝外一章:唐式遵傳真
中外雜誌 331
‧
張作霖新傳(上)
中外雜誌 332
‧
汪精衛投敵內幕
中外雜誌 333
‧
張作霖新傳(下)
中外雜誌 336
‧
陳銘樞新傳(二)
中外雜誌 343
‧
掌故奇談(六) 張宗昌被殺真相
中外雜誌 353
‧
非凡名士 文壇才子楊雲史
中外雜誌 354
‧
中外名人傳(十八)
中外雜誌 355
‧
文武風雲榜(四) 南天王陳濟棠的早年(上)
‧
民國秘史 漳州模範小中國(上) 列寧勾結陳炯明
中外雜誌 356
‧
中外名人傳(十九)
中外雜誌 357
‧
文武風雲榜(四) 南天王陳濟棠的早年(下)
‧
抗日英雄俠骨柔腸 白崇禧的故事
中外雜誌 358
‧
世紀大審判(上) 中國法官公審日本戰犯記實
中外雜誌 363
‧
六十年見聞之四:東方兵學大師蔣百里的故事(下)
中外雜誌 379
‧
中外名人傳(四十二)
中外雜誌 380
‧
程潛的毀譽(上)
中外雜誌 381
‧
程潛的毀譽(下)
中外雜誌 385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八)
中外雜誌 387
‧
工商界名人 陶子厚篤厚興業
中外雜誌 393
‧
一代名將 抗日英雄白崇禧
中外雜誌 395
‧
大間諜土肥原 諜海遊龍集之一
‧
中外名人傳(五十八)
中外雜誌 397
‧
義俠仁心風骨傲 白屋詩人吳芳吉
中外雜誌 399
‧
中外名人傳(六十二)
中外雜誌 403
‧
民初風雲人物 趙恆惕其人其事(上)
中外雜誌 404
‧
民初風雲人物 趙恆惕其人其事(下)
中外雜誌 426
‧
中外名人傳(八十九)白雲梯;佛萊明;蔣光鼐;
中外雜誌 427
‧
儒將趙家驤
中外雜誌 429
‧
中外名人傳(九十二)黃珍吾;洛克;谷正倫;海森柏格;賀國光;
‧
西陲手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
西陲手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三)
中外雜誌 431
‧
笑談「狗肉將軍」張宗昌
中外雜誌 435
‧
黃金榮上海灘傳奇(上)
中外雜誌 439
‧
王東原的軍政外交功績
中外雜誌 471
‧
閒話對聯.對聯閒話
東方雜誌 144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443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472
‧
二十年來中國制憲工作的回溯
東方雜誌 478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479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480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06
‧
中華民國憲法起草意見
東方雜誌 619
‧
抗戰軍人與中國新文化
東方雜誌 627
‧
中央與地方─中國統一的一個基本問題─
東方雜誌復刊 846
‧
民國史研究的啟示
東方雜誌復刊 903
‧
張勳復辟與段祺瑞
東方雜誌復刊 915
‧
與九十歲耆宿顧維鈞(少川)先生談人生
東方雜誌復刊 924
‧
參加革命軍東征散記
東方雜誌復刊 1027
‧
教育生涯漫談(四)
Top
書名:
孫中山傳
‧
代序 孫中山愛國主義思想的特徵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一節 「永絕反革命的根株」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二節 為謀和平統一離粵北上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五節 求索,再求索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四節 袁世凱的敗亡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王序
‧
吳佩孚新傳
‧
細說張國燾
書名:
同光風雲錄
‧
下篇之二十五 楊圻
書名:
神州見聞
‧
一位傑出的情報員──山西勇士史春森
書名:
無所不談雜記
‧
無所不談札記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一集
‧
「喜艶親王」劉喜奎
‧
現代徐霞客──丁文江
‧
譚延闓通而有節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二集
‧
北洋猛士徐樹錚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三集
‧
渝蓉干戈
‧
滇風蜀雨
書名:
傳記精華 第四集
‧
吳玉帥與我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五集
‧
閻錫山執兩用中
‧
轉戰全川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史春森搶運食鹽
‧
抗日硬漢張子奇
書名:
公元一九二七
‧
引子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
附錄
‧
第一章 躍馬談兵 鏖戰南昌
‧
第九章 情定美齡 聯盟煥章
‧
第五章 黃埔博奕 政變前奏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10.困頓豫南
‧
12.南苑練兵
‧
14.北京政變
‧
15.第一旅長
‧
16.赴日觀操
‧
17.第一師長
‧
19.拱衛京畿
‧
21.晉北大戰
‧
23.倦鳥歸巢
‧
26.兵出潼關
‧
4.再赴戎行
‧
48.省府參議
‧
60.張宗昌之死
‧
64.濟南北平
‧
7.討伐張勳
‧
8.武穴屯兵
Top
奉系軍閥張作霖由於與直系…
直、奉聯軍進攻國民軍之南…
1874 年
4月22日
※生於山東蓬萊縣城,依靠父親開設的小雜貨店為生。
1879 年
是年
※入私塾讀書。
1887 年
是年
※因家境日趨衰落,學業停輟。入登州府水師營充當學兵。
1896 年
是年
※考上秀才。
1897 年
是年
※因鬧事,被官府通緝。逃至北京,在崇文門外卜卦糊口。
同年
※到天津投淮軍,在聶士成部下當勤務兵。被"師爺"郭緒楝賞識,保送入開平武備學堂,為步科班學生。
1899 年
是年
※聶世成的軍隊改稱武衛前軍。
1900 年
6月
※八國聯軍入侵。開平武備學堂停辦,回部隊任後路炮隊隊官,駐防北塘。
7月
※聶士成統率武衛前軍抗擊八國聯軍時戰死,其部隊潰散。
10月
※隨軍駐紮在馬蘭峪。
1901 年
1901/11至1902/08
※李鴻章病死。袁世凱接收淮軍。吳到天津陸軍警察隊,先後擔任正目、額外初等官、三級初等官、二級初等官職務。
1902 年
9月
※進保定路軍速成學堂測繪科學習。
1904 年
1月
※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受銜陸軍中尉,派往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職。
2月
※日俄戰爭爆發。被選入北洋督練公所和日本軍隊秘密合組的偵探隊,在旅順、大連一帶刺探俄軍情報。
1905 年
1月
※在新民屯被俄軍捕獲,押解途中逃脫。
3月
※偵探有功,被升任北洋軍隊陸軍上尉。
9月
※調回保定,委以北洋陸軍第三鎮見習軍官,等候調遣。
10月
※任第三鎮第十一標第一營督隊官。
1906 年
是年
※任第十一標第一營管帶。
1907 年
是年
※隨第三鎮至吉林長春駐防。第三鎮統制改由曹錕擔任。
1908 年
是年
※任第三鎮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
1911 年
10月
※辛亥革命爆發。第三鎮被調入關,司令部設於保定。
11月
※第三鎮奉命去攻打山西革命軍,出娘子關時,其炮兵第三標部分士兵嘩變,原任標統撤職,吳被提拔為標統。
1912 年
1月
※第三鎮調駐北京,設司令部於南宛。
2月
※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拒絕南下就職,指使第三鎮製造"兵變"。"鎮"改稱師。
1914 年
是年
※曹錕就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率第三師駐防岳陽。
1915 年
是年
※升任第三師第六旅旅長。
1916 年
1月
※第三師奉袁世凱之命,入四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
2月
※率旅先至綦江,與護國軍戰於納溪。
3月
※攻占納溪。袁世凱破格賞吳為三等男爵,授陸軍中將軍銜。
6月
※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馮國璋任副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北洋軍閥分裂成直、皖、奉三派兩系。
9月
※曹錕任直隸總督。第三師奉命撤回河南,駐紮保定。
1917 年
7月
※張勳復辟。段祺瑞組織"討逆軍"。吳任西路"討逆軍"先鋒,同張勳的部隊戰於豐台、天壇。張勳復辟失敗。直系首領馮國璋代理大總統,皖系首領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名義總攬北京政府大權。
8月
※段祺瑞妄圖"武力統一"中國,派遣傅良佐領兵兩師進入湖南。張作霖稱霸東北。
10月
※南北粵軍、滇軍組成"護國軍"。進入湖南。"護法戰爭"爆發。
11月
※由於直系的"主和"和入湘參戰的兩師長停戰撤兵,段祺瑞被迫辭去國務總理。曹錕在段祺瑞的誘惑下,發表對南方用兵的主張。
12月
※北京政府任曹錕為南下討伐第一路司令。吳以代理師長明義率師南下,駐紮漢口。
同月
※北京政府任段祺瑞為參戰督辦,處理一切參戰事務。
1918 年
1月
※湘、桂、粵聯軍攻克湖南岳陽。馮國璋發布"討伐令"。
2月
※升任第三師師長兼前敵總指揮,率該師及王承斌、閻相文、肅耀南的三個混成旅,由湖北進入湖南作戰。
3月
※率部隊先後攻占羊樓司、雲溪、岳陽、長沙。
4月
※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張敬堯被任命為湖南督軍兼省長。
同月
※段祺瑞"南巡"時,吳率部攻下衡陽。
5月
※派出代表與譚延闓、趙恒惕的湘軍代表在耒陽縣公平墟王壯武祠,舉行停戰談判。
6月上旬
※被授"孚威將軍"銜。以所屬全體官兵的名義發出停戰聲明。
6月15日
※與譚延闓、趙恒惕簽訂停戰協定。段祺瑞制定對廣東發動進攻的新作戰計劃。
6月20日
※曹錕被委任為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吳被委任為援粵副總司令。
7月
※派代表出席衡陽各界人士舉行的罷兵息爭大會。
8月上旬
※發出通電指斥段祺瑞推行的"武力統一"是"一種亡國政策"。
8月下旬
※公開發出"罷戰主和"的通電,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主張南北議和。
9月4日
※段祺瑞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出徐世昌為總統。
9月26日
※湖南戰場上的南北將領譚延闓、程潛、趙恒惕、馮玉祥、張宗昌等,由吳發起,聯名電請馮國璋頒布停戰令。
10月10日
※徐世昌接任總統。馮國璋與段祺瑞同時下台。
9月至10月
※以吳為首的一批南北軍人和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人,通過電文往來,互相攻擊,進行著一場唇槍舌戰的戰鬥。
1919 年
5月
※五四運動爆發。段祺瑞控制下的親日賣國政府為眾矢之的。吳抓住時機,接連發出: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主張取消中日密約。支持學生運動的聲明。
8月31日
※拋出南北軍閥勾結、共同對付皖系和排斥孫中山的所謂"救國同盟草約"。
秋冬之間
※在曹錕串聯下,直、蘇、鄂、贛四省和張作霖勢力下的東三省正式結成"反皖同盟"。
11月
※與滇、桂、湘、粵各省軍閥,在衡陽秘密簽訂"救國同盟條約"。
12月
※馮國璋病死。曹、吳繼承直系軍閥的首領地位。
1920 年
1月
※向段祺瑞發出"堅請撤防"的強硬要求。
3月
※段祺瑞用北京政府名義,發布:"不准吳師撤防"的命令。
5月中旬
※段祺瑞將徐樹錚統率的西北邊防軍調駐北京附近。
5月下旬
※在反皖同盟的支持和南北軍政府撥款接濟下,吳的部落由湖南開始撤防北歸。
6月中旬
※抵達鄭州後,發表召開國民大會的主張。吳將部隊在京漢沿線部署完畢,偕同部下旅長到保定,會同江蘇、奉天等省的代表,出席曹錕召集的秘密軍事會議,密商"反皖"大計。
6月下旬
※返皖同盟從原來七省擴充到十三省。在張作霖、曹錕主持下,蘇、贛、魯、豫、吉、黑、綏、察等各省代表:解散安福系、撤銷邊防軍等條件的《最後通牒》。 曹、吳兩人以直軍全體將士的名義,發表《宣布徐樹錚六大罪狀》和《為驅除徐樹錚解散安福系致邊防軍西北軍》的聲明。
7月5日
※段祺瑞以邊防督辦的名義,命令邊防軍緊急動員。
7月9日
※段祺瑞組成討伐曹、吳的"定國軍",自任總司令,兵分三路,開到廊坊、長辛店、蘆溝橋、高碑店一帶設防備戰。 總統徐世昌下令免去曹、吳的職位。 直軍在保定組成"討逆軍",曹錕任總司令,兵分東西兩路,準備從楊村、長辛店一帶對皖軍發起進攻。吳被委任為"討逆軍"前敵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
7月12日
※曹、吳兩人以直軍全體官兵的名義,發表《宣布段、徐罪狀的通電》。
7月13日
※張作霖派兵入關參加"助直倒皖"的戰爭。吳到西路前線,準備發動進攻。
7月14日
※直、皖兩軍各兵分東西兩路開始交戰。
7月16日
※領兵包圍涿州。
7月18日
※借談判之名,扣押皖軍第二路總司令曲同豐。西路皖軍大敗。
7月19日
※東路皖軍在直、奉兩軍的聯合夾攻下,狼狽而逃。徐樹錚逃回北京,藏匿於日本使館。段祺瑞辭職。"定國軍"解散。
7月24日
※直奉兩軍進佔北京,分別接收了南、北皖營房。直皖戰爭以皖系失敗而結束。
7月29日
※曹錕和張作霖在天津舉行"分贓會議"。吳在長辛店拋出"召開國民大會解決國是"的具體建議。
8月上旬
※張作霖激烈反對召開"國民大會"。吳赴洛陽途中,自己宣稱:"今生一不做督軍,二不打內戰,三不干政,四不擾民。"
8月17日
※在鄭州召集直軍將領會議,決定選擇洛陽為擴軍練兵的據地。
8月20日
※曹錕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
9月2日
※到達洛陽。就任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積極擴軍練兵。
1921 年
7月下旬
※湖南督軍趙恒惕組成"援鄂自治軍",自任總司令,進攻湖北。湖北督軍王占元向曹、吳求援。曹、吳派師長蕭耀南為"援鄂總司令",出兵"援鄂"。
8月6日
※王占元辭去兩湖巡閱使及湖北督軍的職務。
8月9日
※兼任兩湖巡閱使。
8月12日
※到武漢。吳策劃與湘軍談判,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8月17日
※扣留湘軍的談判代表。
8月18日
※川軍總司令劉湘兵分三路"援鄂"。
8月22日
※直湘兩軍在咸寧、汀泗橋、官埠橋激戰。趙恒惕的湘軍敗退。
8月28日
※占領岳陽。
9月上旬
※與趙恒惕簽訂湘直停戰條約。湘鄂戰爭結束。川軍三路進攻宜昌,守軍向吳告急求援。授意張紹曾發起召開廬山"國事會議",重彈"國民大會"老調。
9月中旬
※領兵趕到宜昌,擊退川軍進攻。
10月上旬
※川軍敗退出湖北。
10月下旬
※與劉湘互派代表,簽訂川鄂停戰分防條約。"援鄂"戰爭結束,直軍控制湖北。
11月中旬
※在曹錕主持的保定會議上,吳提出為恢復"法統",改造政局,願領兵十萬去攻打廣東。
12月
※由張作霖的保薦,梁士詒出任內閣總理。
1922 年
1月
※接連發表通電,並組織直系的各省督軍發表通電,來反對梁士詒內閣。梁士詒被迫"請假"離職。張作霖公開表示:如有人破壞紀綱,願出來聯繫其他力量,給予制裁。直奉兩系緊張局勢加劇。
3月
※張作霖連續召集部下,在奉天商討對直軍作戰計劃。
4月3日
※在洛陽,吳召集直軍大小頭目五百餘人,商討對奉軍作戰計劃。
4月10日
※奉軍陸續入關,改名"鎮威軍",以軍糧城為大本營,兵分兩路開抵馬廠和長辛店。吳被曹錕授予軍事指揮全權,負責對奉軍作戰事宜。
4月中旬
※設總司令部於保定,自任總司令。
4月25日
※發表通電宣布張作霖的十大罪狀。
4月26日
※下令部隊分琉璃河、固安、永清等三路向奉軍進攻。
4月28日
※張作霖到軍糧城,自任"鎮威軍"總司令,部署兵分兩路與直軍激戰。
4月29日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在北京附近激戰。
5月4日
※奉軍敗退至關外。北京政權遂為曹、吳的直系所控制。
5月15日
※指使孫傳芳發表"恢復法統,要黎元洪復職"的通電。
5月下旬
※在吳的策劃下,北方各省督軍除厲奉皖兩系外,先後通電贊成"恢復法統"。
6月2日
※徐世昌被迫交印辭職。吳發出"恭迎黎元洪復職"的聲明。直系將領發出了"要孫中山引退"的叫嚷。
6月11日
※黎元洪到京復任大總統。顏惠慶任內閣總理。
6月12日
※被委任為陸軍總長,推辭不就。
6月13日
※勾結粵軍陳炯明達成趨孫協議。陳炯明發布對孫中山的總攻擊令。
6月18日
※直奉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7月
※從保定回到洛陽。
8月
※顏惠慶內閣辭職。
9月
※王寵惠出任內閣總理,有"落(陽)派政府"之稱。
10月
※被授陸軍上將軍銜。 吳在圍繞內閣、選總統等問題上的獨斷獨行,引起曹錕的不滿。 豫督馮玉祥遭吳排擠,調任陸軍檢閱使。
11月下旬
※曹錕借財政總長"羅文榦案",組織直系將領,向"目空一切"的吳佩孚,發起電戰聲討,施加壓力。吳表示"對曹使始終服從"。王寵惠內閣倒台。
12月
※派長江上游警備司令孫傳芳率部隊到福建,企圖控制福建。 京和鐵路沿線先後組織了十六個工會,並積極籌組京漢鐵路總工會。 被授"孚威上將軍"銜。
1923 年
1月下旬
※下令鄭州軍警嚴禁鐵路工人集會。
2月1日
※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舉行成立大會。吳下令軍警沖散工人集會,搗毀總工會會所。
2月4日
※京漢鐵路全線工人爆發了爭人權、爭自由而戰的政治性大罷工。
2月7日
※下令軍對武力鎮壓京漢線工人的罷工,大肆屠殺和逮捕工人,製造"二七慘案"。
3月
※在洛陽提出"武力統一"中國的主張。為對付奉軍,吳派兵增防赤峰、朝陽、山海關沿線。 孫傳芳任福建督理,沈鴻英任廣東督理。
4月
※指使沈鴻英進攻廣州,並調動部隊前往增援。
6月
※曹錕舉行逼宮政變,趕走黎元洪。
10月
※曹錕通過賄選當上總統。孫中山在廣東下令討伐曹錕,通緝賄選議員。
11月
※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
1924 年
1月
※為集中軍權,吳提出:凡各省巡閱使和督理,一律不得兼任師長軍職的建議。但是,遭到直軍各將領的反對。
4月
※皖系藏致平、楊化昭的軍隊,在福建被孫傳芳、周蔭人的軍隊所逐,入浙江,由盧永祥收編。
5月
※策動粵軍陳炯明進攻廣東國民政府。命令孫傳芳率軍移駐閩南,待機進攻廣東。
8月
※以盧永祥收納藏致平、楊化昭的軍隊為理由,支持齊燮元、孫傳芳出兵,夾攻浙江和上海。
9月3日
※江蘇齊燮元、福建孫傳芳率軍隊,聯合向奉系支持的浙江盧永祥軍隊發起進攻。江浙戰爭爆發。
9月4日
※張作霖召集奉軍旅長以上人員的緊急會議,決定出兵討伐直系。吳在洛陽召集直軍參謀長會議,制定對奉軍作戰的戰略。
9月15日
※張作霖任"鎮威軍"總司令。奉軍入關,向直軍發起進攻。
9月17日
※抵達北京,任"討逆軍"總司令。
9月下旬
※奉軍占領朝陽、開魯、建平、凌源等地。
10月9日
※奉軍攻下九門口。
10月中旬
※到山海關前線督戰。 江浙戰爭以盧永祥敗逃奉天、孫傳芳升任浙閩巡閱使而告結束。
10月21日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曹錕被軟禁。
10月23日
※在山海關,吳移交南口作戰指揮權于奉軍,帶兵一萬餘人,火速回天津"討馮"。
10月24日
※馮玉祥下令撤銷"討逆軍"總司令部,解除吳的直魯豫巡閱使和第三師師長等職。吳領兵到天津。
10月25日
※馮玉祥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馮就任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負責肅請吳軍的作戰事宜。
10月26日
※領兵與馮玉祥的國民軍交戰,吳軍潰退。國民軍占領楊村等地。
10月底
※直軍主力在山海關被奉軍打得大敗,除重要將領逃回天津外,幾乎全部被俘。
11月2日
※國民軍在天津附近繼續向吳軍進攻。
11月3日
※帶領殘兵兩千餘人,從塘沽乘艦,浮海南逃。
11月15日
※抵達南京,拋出《護憲軍政府組織大綱》,要求齊燮元等十省代表支持。 由張作霖等推舉,段祺瑞在北京任總執政,執行北京政府職權。
11月17日
※抵達武漢,正式發出組織"護憲軍政府"的通電。
11月18日
※孫傳芳、齊燮元、蕭耀南聯合發表"擁段早日出山"的聲明,以否定吳所發起的"軍政府"。
11月19日
※重返洛陽。
11月底
※在馮玉祥的國民軍和憨玉琨的陝軍夾攻下,從鄭州,經武漢,至雞公山避難。
1925 年
1月
※乘軍艦避居黃州,寓居艦上。
3月
※段祺瑞出動海軍,預備對吳圍捕。吳乘艦逃至岳陽,托庇於趙恒惕。
春、夏之間
※在馮玉祥和孫傳芳的聯絡下,吳改變"討馮"為"討奉",採取"聯孫和奉"策略,想借勢再起。
10月中旬
※浙奉戰爭爆發。孫傳芳要吳出來主持政局,共同"討奉"。 湖北蕭耀南、福建周蔭人和江蘇齊燮元舊部人員等聯名發出通電,要吳與孫傳芳共同主持大計,討伐奉系。
10月21日
※乘艦到武漢,自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重新佔據湖北。
月底
※以協助孫傳芳攻打徐州為名,提出借道河南的要求。河南督理岳維峻拒吳借道。
11月
※孫傳芳在南京自任"閩、浙、贛、蘇、皖五省聯軍"總司令。
12月
※在北方革命群眾運動的興起和國民軍地區擴大的情況下,吳開始與張作霖勾結,採取"聯奉討馮"的方針。
1926 年
1月上旬
※與張作霖簽訂聯合協定,一致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和廣東國民政府。
1月下旬
※下令兵分三路進攻河南。
2月
※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央特別會議,決定"從各方面準備廣東政府的北伐。"
3月
※吳軍佔據河南。奉軍攻佔天津。 湖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驅逐了趙恒惕。唐生智就任湖南省代理省長。
4月10 日
※馮玉祥所屬的鹿鍾麟部隊,趕走段祺瑞,恢復了曹錕自由,並要吳佩孚"即日入京主持一切"。
4月中旬
※吳軍進駐西宛。奉軍占領通州。國民軍由北京退至南口。吳提出:恢復曹錕當政時期的憲法,並由當時的顏惠慶內閣來攝行總統的職權。以援助湖南趙恒惕"討赤"為名,任葉開鑫為"討賊"聯軍湘軍總司令,指使其率軍向長沙進攻,並調動自己部隊進入湖南。
4月25日
※張、吳兩人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共定北方大計"的聯合會議。雙方就"護憲"和"恢復約法"問題展開激烈的明爭暗鬥。
5月2日
※葉開鑫率軍攻入長沙。
5月中旬
※廣東國民革命軍北伐先遣隊出發,開赴湖南前線。
5月31日
※下令對主張"聯馮抗奉"的靳雲鶚,免去"討賊"聯軍總司令、第一軍總司令兼河南省省長等職務,調任陝西督理。
6月28日
※與張作霖會晤於北京。彼此商定:在聯合攻下南口後,吳向南進攻廣東:張向北方進攻國民軍,妄圖南北齊下,共分天下。
6月29日
※在長辛店設立總司令部,統率直、奉兩軍,向駐守南口的國民軍發起進攻。
7月1日
※廣東國民政府發表《北伐宣言》。
7月9日
※國民革命軍在廣州正式誓師北伐。
7月12日
※北伐軍攻入長沙。
7月19日
※因南口久攻不下,將作戰的指揮權移交於奉軍,改由奉軍為主來進攻南口。
8月14日
※國民軍放棄南口。
8月19日
※北伐軍攻佔平江,直趨岳陽。
8月21日
※湖南、湖北告急,吳率軍急從長辛店南下增援。
8月25日
※在武漢發布"死守汀泗橋"的命令。
8月26日
※北伐軍發起對汀泗橋的攻擊。
8月27日
※在北伐軍前後夾擊下,吳軍從汀泗橋潰退。北伐軍占領汀泗橋、咸寧。
8月29日
※吳軍敗退至武漢。
8月底
※制定"守衛武漢三鎮的待援計畫",重新啟用靳雲鶚為"討賊"聯軍副總司令兼武漢警備總司令,負責武漢防務。
9月3日
※北伐軍圍攻武漢。
9月6日
※北伐軍攻占漢陽。
9月7日
※由漢口倉皇出逃。北伐軍占領漢口。
9月8日
※張作霖決定以"援吳"為名,派兵南下。
9月20日
※為拒張派兵南下吳電告張作霖:今後中央政治由奉方全權主持。
10月10日
※北伐軍攻占武昌。吳軍主力被殲。
11月
※在鄭州搜羅殘餘,號稱二十萬,妄圖以河南為據點進行反撲。
1927 年
2月上旬
※奉軍兵分兩路進入河南。
2月中旬
※奉軍進佔新鄉。
2月下旬
※奉軍進佔開豐。吳軍的殘部節節"讓防"。吳任命靳雲鶚為"河南保衛軍"司令。
3月上旬
※靳雲鶚下令用武力收復奉軍入豫之地。張作霖和吳佩孚"合作"局面結束。
3月中旬
※在奉軍的進攻下,領殘部向豫西的鞏縣敗退。
4月
※武漢國民政府和馮玉祥國民軍共同出兵河南,討伐奉軍。
5月
※國民軍在河南對吳的殘部進行追殲。
6月
※入四川。
7月
※取道保康、興山,到巴東,被楊森迎至白帝城栖息。在白帝城打出"孚威上將軍"旗號,組成"大帥行轅",妄圖以四川為根據,聯絡西南、西北組成"第三政府"。
12月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對吳發出通緝令。
1928 年
1月上旬
※移住四川萬縣。
1月中旬
※進入四川腹地大竹,在郊外雲霧山笠竹寺設置"討賊聯軍"總部,妄圖以楊森部隊為基本,在四川拉攏力量,擬"東下江陵、北出秦川",圖謀再起。
5月
※在蔣介石策動下,川軍鄭錫侯部師長羅澤洲,派出一旅人馬,入住大竹。
6月上旬
※羅澤洲部隊進而包圍笠竹寺吳的總部,繳去吳殘存的幾乎全部武器彈藥。
冬
※在劉存厚的庇護下,移至四川綏定河市霸。
1930 年
5月
※蔣、馮、桂、閰的中央大戰爆發。吳通電全國,以"居中調解"為名,準備到武漢,伺機再起。
6月4日
※由綏定出發。
6月5日
※剛行到涼山埡口,就遭到蔣介石指使的劉湘部隊的攔阻。出川計劃破滅,被迫留居宣漢城。
11月
※中原混戰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結束。
1931 年
春
※蔣電邀吳到南京會晤。
5月下旬至7月下旬
※起程出川,沿途經綏定、廣安、順慶、潼川、成都,至灌縣。
7月下旬
※由灌縣西行,進入甘南。
9月
※"九一八"事變發生。吳借抗日之名,用川、甘、寧、青、新五省軍政頭目名義,發表"擁吳出山抗日"的通電,妄圖重整旗鼓。
12月
※蔣介石密令楊虎城驅吳出甘南。
1932 年
初
※到達北京,住東城什錦花園。
4月
※國民黨政府聘吳為"國難會"議員。
1933 年
1月
※蔣邀吳南下居住,遭吳拒絕。 創辦"救世新教會",在家設置"正一堂",開始扶乩念經活動。
1937 年
7月7日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7-8月
※與日本駐京陸軍助理武官今井武夫暗中往來,表示希望借助日本勢力而東山再起。
1938 年
6月
※日本設立特務頭子土肥原為首的"對華特別委員會",負責開展政治誘降和建立全國性傀儡政府的工作,制定代號"吳佩孚工作"的計畫。
下半年
※與日本當局頻頻就"出山"條件,進行商議。
12月
※汪精衛公開投降賣國。
1939 年
1月
※吳公開自己"出山"條件:"有地盤、有實權、有軍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雙方和愛國人民,積極開展爭取吳的不附逆的工作。
3月
※與土肥原會晤,重申自己"出山"的條件。
5月
※汪精衛寫信給吳,表示願意同吳在"組織統一有力、自由獨立政府"過程中"共謀挽救"。
6月上旬
※復信給汪精衛,表示自己"委質國家,誓與國家生存,同其命運"的態度。
6月16日
※日本內閣五相會議通過汪精衛擬定的《收拾時局具體辦法》,指示汪精衛"首先與臨時、維持兩政府首腦及吳佩孚等各方面開始折沖。"
6月18日
※日本當局向吳佩孚提出:"汪吳合作"的意見。
6月下旬
※表示自己"出山"後組成的政府"若與'臨時','維新'兩政府相似,寄人籬下,未敢從命出山,而決心抗戰到底"的態度。
7月上旬
※汪精衛到北京,約吳會晤,但沒成功。
9月
※汪精衛幾次電邀吳參加偽政權,並提出:"汪主政,吳主軍,平分春色"的方案。
10月
※拒絕與汪精衛書信往來。日本侵華派遣軍總參謀長坂垣征四郎出面,再一次向吳勸誘"汪吳合作",遭到拒絕。
11月24日
※突患牙疾。此後幾天,一直沒癒,且引起發燒,精神恍惚,雖經中西名醫治療,仍無效。
12月4日
※在吳宅,由日本牙醫寺田施行手術,當晚就一命嗚乎。時年六十二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