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軍閥割據
軍閥割據
時間
1916年06月06日 ~ 1928年12月29日
地點
全國各地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段祺瑞
、
黎元洪
、
馮國璋
、
張作霖
、
張學良
、
曹錕
、
吳佩孚
、
閻錫山
、
唐繼堯
、
蔡鍔
、
顧品珍
、
資料來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軍閥割據」泛指20世紀初,中華民國初建時期,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各種地方勢力,名義上雖歸「中央政府」領導,但實際上卻在根據地以各種手段建立及擴大自己的勢力,掌握行政、財政、軍政等絕對權力,尤其以軍隊作為主要的政治資本,勢力最強大者即可掌握當時中國的正式主導政府(北洋政府)。主要勢力早期為北洋軍閥、滇系軍閥、粵系軍閥等,後期則由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桂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等取代。
狹義而言,軍閥割據時期可限縮於1916年袁世凱死後直到1928年東北易幟的13年期間。但1928年之後,雖然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各路新舊軍閥依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或有收斂但不曾停止,直到1930年中原大戰也未能消滅,導致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也沒有徹底建立統一的國家軍政體系,大大影響作戰能力。
背景:
一、軍閥勢力的起源
民國軍閥的地域性起於清朝末年,由於中央軍隊八旗和綠營戰鬥力低下,在征討太平天國等民間勢力時,必須依靠地方團練,最著名的是湘軍和淮軍。隨著清廷的衰落,地方團練的勢力日趨擴大,足以影響中央的政策決定,形成地方領導人的威勢、軍力都凌駕中央的現象。
清朝末年,由於庚子拳亂引發的八國聯軍,清廷受到嚴重打擊,慈禧太后體認到面對西方勢力的衝擊訴諸傳統武力乃毫無作用,因此開始主導新政,建立新軍,核心部隊由袁世凱建立,即日後的北洋六鎮。新軍原先計畫在全國建立36鎮,大約五十萬正規軍,成為全國主要武力核心,但國庫為了應付庚子賠款已經空虛,除了北洋六鎮之外再無經費可建設各地新軍,因此交由各省自行辦理,於是各地新軍便成為地方自籌自招自練的軍隊,中央根本無法掌握,也註定了日後各地軍閥割據、各自為政的結果。
即使位於中央的北洋六鎮,也未必能受到清廷政府指揮。北洋新軍的核心架構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所訓練的軍官,對於袁世凱個人的忠誠度高於對清廷政府。辛亥革命發生時,清廷下令北洋六鎮討伐革命黨,但新軍卻不肯動作,清廷只能再重用袁世凱以抵抗革命。這些原屬清廷的北洋新軍高階軍官,在民國成立後就成為北洋軍閥,而地方新軍則成為各地軍閥的基礎。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一時無法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統合地方權力,必須取得各地軍事將領及仕紳領袖的支持以維持安定,因此直接委派各省都督進行軍政治理,於是各省都督名正言順地同時掌握軍政經濟大權,儼然一地之王。
二、時勢造就軍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將領們群龍無首,內部的派系爭鬥直接浮現,各地有實力的人物為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紛紛組建軍隊劃分勢力範圍,形成北洋軍閥。
經濟方面,而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時期,建立了完善且實力強大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土地為生產資源、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只要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就能形成完整的經濟體系並獨立發展,為軍閥割據提供有利的經濟條件。
社會方面,由於中國有大批在地的地主與紳商,對全國性的市場沒有興趣,只保護自己所處範圍內的利益,在勢力範圍內利用工會、商會抵制外來經濟。辛亥革命時他們擔心自己的既有利益受到侵害,害怕民國政府的土地改革與限制私人資本發展,因此支持當地實力派人物尋求保護,成為當地軍閥有力的統治支持者與經濟來源之一。
三、外國勢力的扶植利用
辛亥革命後,列強擔心中國取得獨立地位,會影響各國在華利益,必須在各地尋求、建立統治當地的代表,因此樂於向軍閥提供經濟、技術上的支持。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相互利用,各取所需。華盛頓會議後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重新洗牌,美國勢力上升,民國軍閥的勢力更加膨脹。帝國主義在華分贓不均,直接影響了不同軍閥的戰爭,導致中國內亂不斷。
Top
發生過程:
一、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當時,北洋政府是中華民國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的唯一合法政權,取得北洋政府的領導權意味著可以獲得關稅收入和外國貸款。因此,三系最重要的爭奪目標是北洋政府的控制權。在整個軍閥割據時期,北洋政府的控制權經歷了從皖系到直系再到奉系的更迭。
1916年至1920年為皖系控制北洋政府的時期。在第一次府院之爭中,作為總理的段祺瑞與總統黎元洪矛盾重重。在張勳復辟之後,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壓力下被迫下臺,總統職位由馮國璋續任。在之後的第二次府院之爭中,段祺瑞與馮國璋在對護法運動和西南軍閥的意見上不合,段祺瑞和馮國璋兩人於1918年10月共同下野,由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選出徐世昌接任總統一職,而段祺瑞則通過安福國會在背後操縱政權。
1919年12月馮國璋去世,直系軍閥開始由曹錕領導。由於曹錕落選副總統、吳佩孚反對安福國會,直皖矛盾激化。1920年4月,曹錕與奉系等八省軍閥結成反皖同盟,同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直系和奉系獲勝。戰後,安福國會被解散,其主要成員的徐樹錚、王揖唐、段芝貴等10人被通緝,皖系勢力被嚴重削弱,從此一蹶不振。
然而,直皖戰爭後,直系與奉系由於戰果分配問題發生摩擦,第一次直奉戰爭於1922年爆發,張作霖被擊敗,退出關外,直系取得北京政權。1923年6月,曹錕通過賄選當選總統。1924年,?了反對直系的領導地位,奉系聯合皖系殘部和孫中山的廣東軍政府共同討伐直系,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將領馮玉祥受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五十萬獻金,遂倒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導致直系潰敗。然而,馮玉祥與奉系的合作並未長久。北京政變後,馮玉祥邀段祺瑞和孫中山進京,並改編其部為國民軍,坐鎮北京,與奉系分裂。
1925年,敗將吳佩孚發動反奉戰爭,驅逐蘇皖等地的奉系勢力。1926年,張作霖聯合日本勢力揮師南下入關,馮玉祥退出北京至昌平南口防守,奉系佔領京城。此時,張作霖與吳佩孚實現了直奉聯合,組成「討赤聯軍」,將馮玉祥的勢力趕至綏遠。然而事後,張作霖並未給予吳佩孚好處,北洋政府自此之後一直都被奉系所控制,直到北伐結束。
1926年7月,蔣介石開始北伐戰爭,吳佩孚,孫傳芳等被擊敗,馮玉祥、閻錫山等加入國民革命軍。1928年6月4日,張作霖撤離北京,退往關外,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名義上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南京國民政府得到國際承認成為代表中國的合法中央政府,實現形式上的統一,北洋軍閥勢力退出歷史舞臺,但各地方軍閥勢力依舊盤根錯節,各懷鬼胎。
二、西南軍閥
在南方,桂系、滇系、粵系、和親孫中山勢力圍繞著兩廣地區和廣州政府的控制權爭鬥。
在廣西,清朝廣西提督陸榮廷藉由支持辛亥革命和「桂人治桂」的政策成為了廣西都督,之後更通過參與護國戰爭鞏固了其在廣西的統治地位,史稱舊桂系。護國戰爭勝利後,黎元洪大總統任命陸榮廷為廣東督軍,但原廣東督軍龍濟光不願退職。陸榮廷遂派桂軍進攻,擊敗龍濟光,廣東成為舊桂系的勢力範圍。由於不滿黎元洪被架空和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陸榮廷宣佈兩廣自主。
同時,滇系統帥蔡鍔於1916年護國戰爭勝利不久後去世,唐繼堯掌權,坐鎮雲南和貴州,與川系軍閥時有摩擦。1921年,滇系將領顧品珍叛變,滇系分裂為顧品珍部和唐繼堯部。
1917年7月護法運動開始。在陸榮廷與唐繼堯的支持下,孫中山南下廣州,組建軍政府和粵軍,任大元帥,擁軍二萬。陸榮廷和唐繼堯則任元帥。然而,三人漸生嫌隙。1918年4月,滇系和桂系開始排擠孫中山,改大元帥首領制為七總裁合議制,邀西南各省軍閥為總裁,致使孫中山被迫於5月下臺,後赴上海。之後,桂系想要除掉滇系在廣東的影響力,於1918年5月逮捕滇系將領張開儒、槍殺崔文藻。由此,滇系被從廣東逐出,陸榮廷的桂系勢力達到其權力之頂峰。
1920年,直皖戰爭在北方爆發,與此同時,桂系發動第一次粵桂戰爭,派兵攻打親孫中山的粵軍陳炯明和許崇智部,卻被擊敗,退回廣西。孫中山遂從上海返回廣州,於1921年4月改組軍政府為正式政府,召開非常國會,就任非常大總統。6月,桂系為奪回對廣東的控制權,發動了第二次粵桂戰爭,卻再次敗於粵軍。二次的戰敗導致了桂系的分裂,桂系下級軍官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混亂中崛起,於1925年擊敗陸榮廷和沈鴻英,再次統一廣西,成為桂系的新首領,是為新桂系。
另一方面,1922年,孫中山在第二次粵桂戰爭勝利後,要求陳炯明北伐,陳不從,被免職。然而,在北方,直奉戰爭後,黎元洪再次就任大總統,護法運動目的達成,各方要求孫中山卸下其非常大總統一職。陳炯明部下葉舉為迫使孫中山下野,出兵圍攻廣州總統府,孫逃亡,再赴上海,史稱「陳炯明叛變」。
1923年1月,孫中山聯合滇系楊希閔部(顧品珍派)、桂系劉震寰部、及倒戈的粵軍,共同討伐陳炯明。2月陳被擊敗,退守東江。孫中山也於2月回到廣州,再任大元帥。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兩次東征陳炯明。此時,滇系唐繼堯部支持陳炯明,欲聯合新桂系統帥李宗仁,南下進攻廣州國民政府。李宗仁不從,唐繼堯遂派軍入桂,卻被桂軍擊潰,退回雲貴,是為滇桂戰爭。失去援助的陳炯明最後被蔣介石擊敗,被迫解散軍隊,退居香港。
北伐開始之後,桂系和滇系均在名義上統一到了蔣介石的廣州國民政府。1926年,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1928年,滇系龍雲在二六政變中推翻唐繼堯,並打敗對手胡若愚後,也於名義上歸順蔣介石,任雲南省主席。西南軍閥割據時期結束。
歷史影響:
一、政治方面:
各地軍閥的割據混戰,輪流執政,始終無法建立穩定的政權,國家四分五裂,行政措施混亂,政治風氣腐敗。剛萌芽的民主共和體制淪為形式,實際上仍為軍閥專制統治。
在此情況之下,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思考西方民主共和體制的缺失,尋求更適合中國的政治體制,共產主義思想也藉機萌芽。
為了促成統一,孫中山一方面改組國民黨,在南方培養革命力量,並成立黃埔軍校培植武裝力量,以期對抗北洋軍閥。一方面應段祺瑞之邀,北上會談,可惜不幸病逝,南北和談無望。雖然以武力北伐完成統一,各地擁兵自重的習慣始終存在,經歷數十年內憂外患也無法削減,直到中共政權成立,才完全瓦解。
二、經濟方面:
割據軍閥以擴充軍隊為首要,不考慮開放經濟發展,甚至將商人視為敲詐對象,任意索賄,阻礙實業發展。
由於內戰頻繁,不僅破壞地方建設,也讓經濟陷入危機。軍閥為了維持龐大軍費,徵收重稅,濫發紙幣,財政一片混亂。
三、社會方面:
「地方軍事化」成為當時社會普遍現象,唯有槍桿子才能掌握政權,專制軍人不顧民間生計,隨意收稅、強拉軍伕,導致人民生活困苦,甚至淪為盜匪流寇,影響治安。
四、外交方面:
各地方軍閥背後往往依靠列強的支持,如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親英,馮玉祥親俄,奉系張作霖親日。列強藉此繼續擴張,進一步操控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而部分軍閥為了維護自己的勢力,也經常屈辱妥協,出賣國家主權。
而國民政府為了取得支援,也必須與國外交涉合作,例如國民黨採行聯俄容共政策,取得蘇俄的援助,增強實力以進行北伐。然而蘇聯心懷不軌,國共分分合合也造成更多亂局。
Top
中外雜誌 297
‧
閒話張學良的功過
中外雜誌 363
‧
追憶與永懷:我的父親高振庠
中外雜誌 425
‧
中外名人傳(八十八)張彝鼎;西元寺公望;祁宗漢;海爾賽;李濟琛
‧
祖國江山戀登泰山而小天下(二)
中外雜誌 428
‧
中外名人傳(九十一)謝肇齊;馬可尼;張惠良;
中外雜誌 429
‧
中外名人傳(九十二)黃珍吾;洛克;谷正倫;海森柏格;賀國光;
東方雜誌 814
‧
歷代治亂的因果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