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人物
-> 段祺瑞
段祺瑞
1865-1936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段
名字
祺瑞
生日
1865
卒日
1936年11月02日
籍貫
安徽省合肥縣
組織
皖系
學歷
天津武備學堂砲兵科
相關事件
府院之爭
、
辛亥革命
、
直皖戰爭
、
直皖戰爭
、
山東問題
、
護國之役
、
西原借款
、
第一次直奉戰爭
、
第二次直奉戰爭
、
參戰案
、
督軍團叛變
、
第二次解散國會
、
馮國璋代理大總統
、
法統之爭
、
安國軍政府
、
徐世昌任大總統
、
北京政變
、
首都革命(北京政變)
、
白朗之亂
、
名流內閣
、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
袁世凱解散國民黨
、
鄭家屯事件
、
外蒙撤銷自治
、
白朗起義(白朗之亂)
、
煙台兵變
、
1919年南北和談
、
臨時執政
、
第一屆國會
、
三一八慘案
、
北京三一八事件(三一八慘案)
、
軍閥割據
、
護法運動
、
張勳復辟
、
齊盧戰爭(江浙戰爭)
、
甲子兵災(江浙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二屆國會(安福國會)
、
江浙戰爭
、
民元國會(第一屆國會)
、
安福國會
、
秦皇島劫械事件
、
護法軍政府
、
袁世凱逝世
、
西山會議派
、
北平一枝筆
、
鐵肩辣手
、
新聞界頭號角鬥士
、
金佛朗案
、
北京女師大
、
槍殺劉和珍
、
海陸軍大元帥
、
收復外蒙古
生平
期刊
專書
照片
年表
其它
段祺瑞,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皖系軍閥首領,三度出任國務總理、臨時執政。段祺瑞出身軍人家族,家中多人於淮軍中任職,段祺瑞早年隨祖父於軍中讀書;1881年投山東威海軍營為哨官,1884年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7年畢業後曾被派至旅順監修炮臺。1889年,段祺瑞赴德國軍校見習一年;歸國後加入袁世凱部下,甲午戰爭後被調至天津,協助袁世凱訓練新軍,成為袁世凱的親信;歷任陸軍炮隊統領、炮兵學堂總辦、武衛右軍學堂總辦、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北京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等,1904年升為陸軍第三鎮統制,後又調任第四鎮、第六鎮,由於才能突出,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段祺瑞為其中之「虎」。在辛亥革命之前,段祺瑞曾出任北洋武備學堂監督、保定軍官學堂總辦、署理江北提督等。
1911辛亥革命爆發,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負責統領湖北前線對抗革命黨,但他卻奉袁世凱指示,率同42位將領電籲請清廷退位,民國成立後出任陸軍總長,並曾短暫代理國務總理。二次革命期間,段祺瑞負責統領河南、湖北各軍
,並授將軍府建威上將軍兼管理將軍府事務。1915年段祺瑞因反對《二十一條》而辭職,在洪憲帝制中也公開反對,間接促成帝制的失敗。帝制結束後,段祺瑞重新出山擔任國務總理、陸軍總長等。1917年因參加一戰問題與總統黎元洪爆發第一次府院之爭,遭到免職;同年張勳復辟,黎元洪棄職逃走,段祺瑞被推舉為討逆軍總司令,擊敗張勳,與馮國璋分任大總統、國務總理。然而段、馮兩人在南北和戰問題上發生矛盾,爆發第二次府院之爭,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轉任參戰事務處督辦,透過「西原借款」組織軍隊,後又回任總理。1918年馮國璋任期屆滿,段、馮二人約定同時下野,但段祺瑞仍透過安福系議員控制國會與大總統徐世昌,引起國內各派系不滿。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自任定國軍總司令,但被直系軍隊擊敗,下野隱居天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段祺瑞被張作霖、馮玉祥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負責善後,但無實權,故不斷試圖聯合奉系、直系對抗馮玉祥國民軍。1926年爆發反對日本干政的學運,遭段祺瑞下令鎮壓,為「三一八慘案」,馮玉祥以此為藉口驅逐段祺瑞,段自此退隱天津。1933年段祺瑞移居上海,任國民政府委員,但未就職,1936年11月2日病逝於上海。段祺瑞因呼籲清帝退位、反對洪憲帝制、討伐張勳復辟而有「三造共和」之譽。
Top
中外雜誌 5
‧
又談吳佩孚
中外雜誌 6
‧
梁啟超小傳
中外雜誌 20
‧
吳佩孚榆關喪師記(二)
中外雜誌 22
‧
吳佩孚榆關喪師記(續完)
中外雜誌 35
‧
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護國之役梁啟超扮演的角色〈續〉
中外雜誌 36
‧
泥水匠的兒子倒戈將軍馮玉祥
‧
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護國之役梁啟超扮演的角色(二續)
中外雜誌 37
‧
戴笠先生二十四年祭
中外雜誌 38
‧
吳玉帥與我
‧
段祺瑞、徐樹錚與孫洪伊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
北洋政府財政界怪現象
‧
段祺瑞、徐樹錚與孫洪伊(一續)─民國五年府院之爭大政潮全貌
中外雜誌 40
‧
段祺瑞、徐樹錚與孫洪伊(續完)─民國五年府院之爭大政潮全貌
中外雜誌 41
‧
六十年來的中國(四)
‧
東川行腳-大學時期以前的回憶錄終篇
‧
將軍與詩人(三)-吳佩孚.楊雲史遇合悲歡
‧
黃埔當年鐵與血(一)-四十五年前陸軍官校學生
‧
黎元洪傳(一)
中外雜誌 43
‧
黎元洪傳(三)
中外雜誌 44
‧
出川見聞(三)-抗戰採訪錄第一章
‧
黎元洪傳(四)
中外雜誌 45
‧
黎元洪傳(五)
中外雜誌 46
‧
黎元洪傳(六)
中外雜誌 48
‧
近代風雲人物(二)
‧
孫中山先生抵南京
‧
滿清新軍誌
‧
黎元洪傳(八)
‧
憶昔懷今─從開國看到今天
中外雜誌 49
‧
楊永泰龍蛇起陸
‧
鄧家彥口述革命珍聞錄
中外雜誌 53
‧
現代徐霞客──丁文江(二)
‧
蔡松坡鳳仙戀(一)
中外雜誌 57
‧
北洋之虎段祺瑞
‧
瑾妃力阻張勳復辟
中外雜誌 58
‧
護國軍苦戰川南記(二)
中外雜誌 59
‧
段祺瑞傳
中外雜誌 60
‧
段祺瑞傳(二)
中外雜誌 61
‧
段祺瑞傳(三)
中外雜誌 62
‧
北洋猛士徐樹錚 (一)
‧
段祺瑞傳(四)
中外雜誌 63
‧
段祺瑞傳(五)
‧
艱難開濟十二年─中國現代史最重要之一章
中外雜誌 64
‧
中州奇俠樊鍾秀(二)
‧
北洋猛士徐樹錚(二)
‧
段祺瑞傳(六)
中外雜誌 65
‧
北洋猛士徐樹錚(續完)
‧
段祺瑞傳(七)
‧
鐵馬金戈大西南(五)
中外雜誌 66
‧
汪偽政權群魔亂舞-滬上往事之七
‧
段祺瑞傳(八)
‧
馬君武文采風流
中外雜誌 67
‧
金山憶舊(三)
‧
段祺瑞傳(九)
中外雜誌 68
‧
段祺瑞傳(十)
中外雜誌 69
‧
段祺瑞傳(十一)
中外雜誌 70
‧
李碎玉在比京
‧
段祺瑞傳(十二)
中外雜誌 72
‧
于右任傳─第三章關中奮戰寶島星殞
‧
段祺瑞傳(十三)
中外雜誌 73
‧
段祺瑞傳(十四)
中外雜誌 74
‧
段祺瑞傳(十五)
中外雜誌 75
‧
段祺瑞傳(十六)
‧
鄒魯襟懷高朗
中外雜誌 76
‧
徐永昌協調南北(續完)
中外雜誌 77
‧
段祺瑞傳(續完)
中外雜誌 81
‧
戎馬生涯(三)
中外雜誌 89
‧
綠林都督陸榮廷
中外雜誌 90
‧
革命回憶
中外雜誌 91
‧
萬耀煌回憶錄﹙三)
中外雜誌 94
‧
國父北上記─天津歡迎實況
‧
眾家老闆黃金榮﹙十)
‧
戴傳賢的一生﹙三)
中外雜誌 96
‧
張宗昌下江南-奉軍南下搜密錄
‧
萬耀煌回憶錄(六)
中外雜誌 97
‧
民初霸才徐樹錚
‧
記皮以事女士
‧
張宗昌下江南(續完)-奉軍南下搜秘錄
‧
慷慨悲歌吳祿貞
中外雜誌 105
‧
休休有容譚延闓
‧
西北軍事史話﹙一)
‧
東南大學易長風潮追憶
‧
陳炯明反覆無常
中外雜誌 106
‧
休休有容譚延凱﹙續完)
中外雜誌 107
‧
閒話江浙戰爭-記民國十三年齊燮元與盧永祥之戰
中外雜誌 108
‧
西北軍事史話﹙三)
‧
風雲際會袁世凱﹙三)
中外雜誌 109
‧
一位傑出的情報員-山西勇士史春森
‧
劉鎮華與鎮嵩軍-西北軍事史話之四
中外雜誌 111
‧
百戰功高黃克強﹙四)
‧
西安八月之圍:楊虎城苦戰劉鎮華
中外雜誌 112
‧
百戰功高黃克強﹙五)
‧
麻將面面觀
中外雜誌 113
‧
王照‧盧贛章‧勞乃宣‧吳敬恆
中外雜誌 115
‧
百戰功高黃克強(七)
‧
馮玉祥與西北軍(二)
‧
遜清廢皇下堂妾
中外雜誌 116
‧
馮玉祥與西北軍(三)
‧
趙熙二三事
中外雜誌 117
‧
俺娘(二)
‧
張作霖的故事
中外雜誌 118
‧
張作霖的故事(續完)
‧
梁啓超功過是非
‧
馮玉祥與西北軍(五)
中外雜誌 119
‧
俺娘(四)
‧
恭聆 國父演講三民主義憶述
‧
馮玉祥與西北軍(六)-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0
‧
七十年前大會操
中外雜誌 121
‧
俺爹爹(一)
‧
馮玉祥與西北軍(七)-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2
‧
俺爹爹(二)
‧
徐樹錚新傳
‧
海濱先生之生平與著述(下)-紀念海師九十三歲冥誕
‧
馮玉祥與西北軍(八)-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3
‧
俺爹爹(三)
‧
馮玉祥與西北軍(九)-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4
‧
俺爹爹(四)
‧
馮玉祥與西北軍(十)-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5
‧
馮玉祥與西北軍﹙十一﹚- 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6
‧
抗日情報站-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
傀儡帝與東北王-溥儀與奉張之間
‧
馮玉祥與西北軍-西北軍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7
‧
北京政變一局棋:馮玉祥與西北(十二)
中外雜誌 129
‧
追懷馬超俊先生
中外雜誌 130
‧
吳佩孚的一生﹙二﹚
中外雜誌 131
‧
開國盛況追記-民元領導中心建立經緯
‧
馮玉祥遊俄-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六
中外雜誌 132
‧
張作霖父子與楊宇霆
中外雜誌 133
‧
「保皇復辟」真象-先父(康有為)晚年的政治主張
中外雜誌 135
‧
楊宇霆禍變始末
中外雜誌 139
‧
北洋大學的回顧
中外雜誌 141
‧
狀遊八十年(五)-一個工程師的自述
中外雜誌 144
‧
大書法家張伯英先生-先翁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文
‧
江山萬里行(一)-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中外雜誌 145
‧
也談馮玉祥(下)
中外雜誌 146
‧
江山萬里行(三)-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中外雜誌 148
‧
江山萬里行(五)-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
東征北伐四大戰役(一)-從何應欽將軍獲頒國光勳章談起
中外雜誌 149
‧
『中國民主同盟』內幕(一)
‧
許世英與國是會議
中外雜誌 153
‧
追懷吳鼎昌主席-貴州政壇憶往之九
中外雜誌 156
‧
馮玉祥逼宮「劫寶」內幕(上)
中外雜誌 157
‧
馮玉祥逼宮劫寶真相
中外雜誌 158
‧
是非功過說陳宦
中外雜誌 161
‧
武士敏壯烈千秋
中外雜誌 164
‧
唐繼堯傳
‧
孫傳芳與『五省聯軍』(上)
中外雜誌 165
‧
千里眼順風耳(一)-通訊老兵憶當年
‧
護國討袁幕後人物:王伯羣與王文華(下)-貴州政壇憶往之十二
中外雜誌 168
‧
許世英軼聞趣事
‧
憶許世英
中外雜誌 170
‧
徐道鄰之一生
中外雜誌 174
‧
為戴笠先生白謗辯誣
中外雜誌 175
‧
憶說韓復榘
中外雜誌 176
‧
我所認識的宋慶齡
中外雜誌 188
‧
武昌首義五大檢討(上)
中外雜誌 189
‧
武昌首義五大檢討(下)
‧
魯迅看報罵人的怪招(上)
中外雜誌 190
‧
八十述略(一)
中外雜誌 191
‧
北師大八十年
‧
民主在中國的曲折行程-紀念中華民國的第七十二個元旦
‧
地方自治史話(一)
中外雜誌 194
‧
孫中山病逝考述(上)
中外雜誌 200
‧
張宗昌外傳(一)
中外雜誌 202
‧
張宗昌外傳(三)
中外雜誌 203
‧
張宗昌外傳(四)
‧
糊塗省長風流事
中外雜誌 204
‧
段祺瑞二三事
‧
張宗昌外傳(五)
中外雜誌 208
‧
楊森與吳佩孚
中外雜誌 210
‧
傳奇人物趙倜
中外雜誌 213
‧
清末民初兩梟雄
中外雜誌 214
‧
馮玉祥槍斃李彥青
中外雜誌 215
‧
丁惟汾傳
‧
劉峙的故事
中外雜誌 217
‧
風流神童潘大道
中外雜誌 218
‧
也談周佛海
‧
于右任的故事(九)
‧
居正高風亮節
中外雜誌 219
‧
五四前後新思潮澎湃(上)-民族之覺醒與自救
‧
李大釗的悲劇
中外雜誌 220
‧
莫德惠的風範
中外雜誌 221
‧
于右任的故事(十二)
中外雜誌 222
‧
于右任的故事(十三)
中外雜誌 223
‧
于右任的故事(十四)
中外雜誌 224
‧
于右任的故事(十五)
‧
陳儀伏法記
中外雜誌 226
‧
于右任的故事(十六)
中外雜誌 227
‧
政海浮渣
‧
閒話張作霖
中外雜誌 228
‧
于右任的故事(終篇)
‧
平劇雜耍-從北平、臺灣到海外老戲迷的見聞
中外雜誌 229
‧
吳佩孚開府洛陽記(一)-八方風雨會中州
‧
袁寒雲反對父親稱帝
‧
鄒魯其人其事
中外雜誌 230
‧
吳佩孚開府洛陽記(二)-八方風雨會中州
‧
湖北十大廉吏
中外雜誌 231
‧
謎中謎 刺汪案的始末(三)-孫鳳鳴刺汪精衛的真象
中外雜誌 232
‧
康南海與我
‧
馮玉祥傳真(一)
‧
謎中謎 刺汪案的始末(四)-孫鳳鳴刺汪精衛的真象
中外雜誌 233
‧
馮玉祥傳真(二)
中外雜誌 239
‧
徐樹錚徐道鄰父子(上)
中外雜誌 240
‧
徐樹錚徐道鄰父子(下)
中外雜誌 247
‧
閒話抗戰前的海軍
中外雜誌 249
‧
又談黃紹竑(一)-閒話桂系人物第二部
中外雜誌 251
‧
少年英豪崛起黔中-何應欽傳之二
‧
少年遊(一)
‧
少帥剪除老帥愛將-楊宇霆、常蔭槐被殺內幕
‧
王揖唐與王克敏
中外雜誌 252
‧
蔣介石元帥學歷之謎
中外雜誌 254
‧
軍頭時代的仇殺-循環報應真實故事
中外雜誌 255
‧
雲龍契合首建奇勳-何應欽傳之四
中外雜誌 256
‧
丹心照千古-蔡公時遭日寇活剁記
‧
王克敏的醜劇
中外雜誌 257
‧
無所不談的箚記(二﹚
中外雜誌 259
‧
熊希齡的生平
中外雜誌 260
‧
國父業師程君海
‧
張君勱傳奇(上)-組黨不是兒戲,是賭性命的事
中外雜誌 261
‧
怪力亂神一束-夢兆與籤卜奇談
中外雜誌 262
‧
為馮國璋洗冤
中外雜誌 267
‧
唐繼堯、蔡鍔、龍雲-小鳳仙之戀-政海秘聞之六
中外雜誌 268
‧
政海秘聞第七:英雄無用武之地-唐繼堯與護國軍興衰
‧
梁鴻志的悲劇
中外雜誌 277
‧
豔星李香蘭(五)
中外雜誌 279
‧
我的父親袁世凱(二﹚
中外雜誌 281
‧
我的父親袁世凱(四)
中外雜誌 282
‧
段祺瑞的生與死
中外雜誌 285
‧
許世英別傳
中外雜誌 286
‧
民初政壇秘辛
中外雜誌 287
‧
雕塑家劉開渠
中外雜誌 289
‧
段祺瑞與吳清源-圍棋掌故軼聞
‧
袁世凱與汪精衛
中外雜誌 290
‧
東北風雲錄(一)-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
溥儀出宮前後
中外雜誌 291
‧
林長民二三事
中外雜誌 293
‧
伍廷芳與陳其美
‧
東北風雲錄-張學良張作霖傳奇(四)
中外雜誌 294
‧
東北風雲錄-張學良張作霖傳奇(五)
中外雜誌 295
‧
東北風雲錄(六﹚
‧
梁鴻志與黃秋岳
中外雜誌 297
‧
彌留悔不當初
中外雜誌 298
‧
東北風雲錄(九)
‧
槍王拳磨父子蔡桂勤與蔡龍雲
中外雜誌 300
‧
梁啟超的憾事-梁濟、梁漱溟與梁啟超
中外雜誌 301
‧
東北風雲錄(十二)-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
閒話軍校高教班
中外雜誌 302
‧
賀龍被害真相
中外雜誌 304
‧
多情種子梁啟超
‧
東北風雲錄(十五)-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5
‧
東北風雲錄 張學良、張作霖傳奇(十六)
中外雜誌 314
‧
吳鑄人回憶錄(一)
中外雜誌 321
‧
民國秘史 轟動中外的間諜案(上﹚
中外雜誌 322
‧
西北名將孫連仲(一﹚
中外雜誌 323
‧
西藏政教滄桑(下﹚
中外雜誌 325
‧
談王揖唐與王克敏
中外雜誌 341
‧
王正廷軼事
中外雜誌 344
‧
中外名人傳(七)
中外雜誌 348
‧
北洋官場豪賭
中外雜誌 353
‧
中外名人傳(十六)
中外雜誌 354
‧
中外名人傳(十八)
‧
孫文的女兒女婿 孫琬與王伯秋
中外雜誌 355
‧
楊開慧歡喜冤家 戲說毛澤東之六
中外雜誌 364
‧
中外名人傳(二十七)
‧
書生報國不後人:江蘇才子劉英士
中外雜誌 366
‧
中外名人傳(二十九)
中外雜誌 372
‧
官場現形記 北洋政壇內幕(一)
中外雜誌 373
‧
官場現形記 北洋政壇內幕(二)
中外雜誌 374
‧
官場現形記 北洋政壇內幕(三)
中外雜誌 379
‧
兩廣軍頭和伶界大王 陸榮廷進京與譚鑫培之死
中外雜誌 380
‧
智勇雙全一豪傑 張羣風雲(一)
‧
程潛的毀譽(上)
中外雜誌 397
‧
中國首位民選縣長 吳鐵城傳奇
中外雜誌 399
‧
中外名人傳(六十二)
‧
慈善將軍義行揚 韓國贈勳朱慶瀾(下)
中外雜誌 400
‧
紅粉巧助渡關山 傳奇人物張學良軼事(一)
‧
舉重若輕 朱慶瀾協建粵軍始末
中外雜誌 403
‧
民初風雲人物 趙恆惕其人其事(上)
中外雜誌 405
‧
中外名人傳(六十八)
中外雜誌 410
‧
中外名人傳(73)
中外雜誌 413
‧
小人物與大將軍 敬懷孫立人(上)
中外雜誌 416
‧
中外名人傳(七十九)
‧
張彞鼎的光身哲學 涵游法政.一生坦蕩
中外雜誌 426
‧
中外名人傳(八十九)白雲梯;佛萊明;蔣光鼐;
中外雜誌 427
‧
融東西智慧貫古今決學幽默大師林語堂(下)
中外雜誌 431
‧
笑談「狗肉將軍」張宗昌
中外雜誌 433
‧
民初西南風雲人物 唐繼堯的故事
中外雜誌 449
‧
在台波逐五十餘載(一) 從沒有家的家鄉流浪到有家的異鄉
中外雜誌 461
‧
台灣憶往之二
東方雜誌 99
‧
內外時報 各國務員之政見 五月十三日在參議院宣布
東方雜誌 102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03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04
‧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慶紀事
東方雜誌 105
‧
十年以來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10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38
‧
法令
東方雜誌 145
‧
法令-職官任免令
東方雜誌 146
‧
中國大事記
‧
法令-職官任免令
東方雜誌 148
‧
中國大事記
‧
法令-職官任免法
東方雜誌 150
‧
中國大事記
‧
帝制運動始末記
東方雜誌 153
‧
內外時報-民國春秋
東方雜誌 156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59
‧
法令-職官任免令
東方雜誌 160
‧
中國大事記
‧
法令-職官任免令
東方雜誌 164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486
‧
帝國主義分割中國之過去與現在
東方雜誌 489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06
‧
中華民國憲法起草意見
東方雜誌 525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58
‧
民六中國參戰之外交
東方雜誌 563
‧
外人在華投資之回顧與我國今後之對策
東方雜誌 580
‧
段祺瑞病故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復刊 870
‧
景印四庫全書珍本第三集序
東方雜誌復刊 903
‧
張勳復辟與段祺瑞
東方雜誌復刊 978
‧
建國七十年來中國民主憲政的發展
東方雜誌復刊 987
‧
武昌首義與 國父就任臨時大總統
Top
書名:
孫中山傳
‧
代序 孫中山愛國主義思想的特徵
‧
附錄一 孫中山年譜簡編
‧
第五章 掀起國民革命高潮 第一節 歷史的轉折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一節 「永絕反革命的根株」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二節 為謀和平統一離粵北上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三節 巨星隕落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四節 袁世凱的敗亡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二章 在孫中山身邊 第二節 協助孫中山南征北戰
‧
第二章 在孫中山身邊 第四節 承孫中山的革命遺志
書名:
人物春秋 第一集
‧
民初霸才徐樹錚
‧
休休有容譚延闓
書名:
人物春秋 第四集
‧
徐樹錚新傳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吳佩孚新傳
‧
汪精衛的悲劇
‧
陳獨秀新傳
書名:
壯遊八十年
‧
四、四年唐山一年上海之交大生活
書名:
風流人物
‧
「喜艷親王」劉喜奎
‧
末代狀元三角愛
‧
蔡松坡鳳仙戀
書名:
無所不談雜記
‧
民初政壇秘辛
‧
袁世凱的悲劇
‧
無所不談札記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一集
‧
「喜艶親王」劉喜奎
‧
蔡元培和而不同
‧
蔡松坡鳳仙戀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二集
‧
北洋猛士徐樹錚
‧
馬君武文采風流
‧
蔡松坡與我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三集
‧
末代狀元三角愛
‧
突梯滑稽辜鴻銘
書名:
傳記精華 第四集
‧
吳玉帥與我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五集
‧
徐永昌協調南北
‧
閻錫山執兩用中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史春森搶運食鹽
‧
姜紹謨策反多奇謀
書名:
公元一九二七
‧
引子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
第九章 情定美齡 聯盟煥章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10.困頓豫南
‧
14.北京政變
‧
15.第一旅長
‧
16.赴日觀操
‧
17.第一師長
‧
19.拱衛京畿
‧
2.二十鎮與馮玉祥
‧
31.首占北京
‧
4.再赴戎行
‧
60.張宗昌之死
‧
7.討伐張勳
‧
8.武穴屯兵
Top
由於段祺瑞拒絕恢復約法,…
以「討逆」(張勳)之名宣佈…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
1865 年
3月6日
※生於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韞山)早年曾與劉銘傳販過私鹽、辦過團練,鎮壓捻軍有功,官淮軍統領,領兵在外,父段從文在家務農,以租地耕種為生,母親范氏。
1869 年
年初
※段從文為避劉姓土豪報復(土豪劉楠、劉樞橫行鄉里,段佩仗義誅殺,遂結下仇怨),舉家搬遷到壽州炎劉廟。
1870 年
是年
※段佩回鄉探親,決定遷至合肥城西橋大陶崗(今肥西縣三十崗鄉陶崗村)農村定居,購置了百餘畝田地。
1872 年
是年
※祖父段佩時任銘軍直屬馬隊三營統領,段祺瑞隨到江蘇宿遷兵營裡,到附近私塾讀書。
1879 年
4月22日
※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去世,段祺瑞哭護靈柩歸葬合肥城西鄉大陶崗,從此家道中落,到侯大衛村續讀了一年私塾後輟學。
1881 年
是年
※段祺瑞怀揣一塊銀元徒步數十天二千餘里,來到山東威海投奔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收留在軍營中作哨書。
1882 年
10月1日
※父親段從文在看望他的歸途上被同行的兩人害死,段祺瑞請假奔喪未獲准,只得致函合肥知縣,請求緝兇,不久案破,兇犯被正法。
1883 年
5月10日
※母親范氏因悲傷過度去世,拋下大妹啟英十二歲,二弟啟輔十歲,小弟啟勳九歲,段祺瑞返鄉治喪後回軍營。
1885 年
6月
※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
9月
※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砲兵科。 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1886 年
是年
※段祺瑞與宿遷舉人吳懋偉之女吳氏在合肥結婚。
1887 年
11月
※段祺瑞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砲台。
1888 年
冬
※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1889 年
春
※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學習一年半砲兵,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
1890 年
秋
※段祺瑞學成回國,派任北洋軍械局委員。
1891 年
是年
※調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
1894 年
7月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段祺瑞與學生一道為陣地搬運砲彈,抗擊日軍。
1896 年
年初
※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砲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砲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1898 年
9月9日
※以北洋新建陸軍創設隨營武備學堂期滿告成,清廷給予砲隊學堂監督段祺瑞等升敘加銜。
12月
※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段祺瑞仍統領砲隊,並赴日本觀操。
1899 年
12月
※隨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是北洋三傑(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馮國璋)之一。
1900 年
5月18日
※段祺瑞原配吳氏在濟南病故。
1901 年
5月31日
※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張芾之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
11月7日
※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
1902 年
5月
※參與鎮壓廣宗縣景廷賓起義。
6月
※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面主持編練新軍。
7月9日
※昇“道員留直隸補用,並加二品銜”。
8月9日
※因鎮壓直隸廣宗、威縣反洋教團眾“勞績”,被袁世凱保奏,準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勇號。
1903 年
12月4日
※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徐世昌為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
1904 年
6月
※“武衛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標(統帶張國泰)。
1905 年
5月
※洋常備軍第四鎮成立,段祺瑞調任統制官,轄第七協(統領楊善德)、第八協(統領陳光遠)、馬協(統帶孟恩遠)。
9月
※轉任第六鎮統制。
10月
※清北洋軍在河間府舉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軍”總統官。
1906 年
2月
※復任第三鎮統制,駐寶鼎,兼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
3月17日
※補授福建汀州鎮總兵,仍留北洋原任。
5月8日
※清在保定創辦“陸軍行營軍官學堂”,段祺瑞兼任學堂督辦,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
10月
※清政府在河南彰德舉行南北兩軍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擔任“北軍”總統官。
11月20日
※清廷準袁世凱開去各項兼差,陸軍第三鎮等收歸陸軍部統轄。
1907 年
9月
※清政府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
10月16日
※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
1908 年
10月17日
※段祺瑞任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
11月
※慈禧和光緒先後病死,攝政王載灃欲殺袁世凱,段祺瑞製造假的兵變,致使載灃不敢動手。
1909 年
1月2日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被“著即開缺,回籍養疴”,袁世凱臨走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段祺瑞仍留軍中,常赴河南彰德與袁世凱密議。
12月29日
※又任陸軍第六鎮統制。
1910 年
5月25日
※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
12月18日
※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1911 年
1月17日
※清政府電命段祺瑞為湖廣總督,兼辦剿撫事宜。
10月10日
※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 武昌起義,給袁世凱一個難得的機會。清政府開始決定由陸軍大臣蔭昌赴鄂剿辦,然而,蔭昌手中無一兵一卒,好不容易調來一些軍隊,卻又不聽指揮。
10月11日
※漢陽光復。
10月12日
※武漢三鎮全部光復,接著,許多地方出現了動蕩的前兆。
10月14日
※面對分崩離析的局面,載灃束手無策,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乘機進言重新起用袁世凱,處在窘境中的載灃別無良策只好採納。武昌首義後第四天,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辦剿撫事宜。 段祺瑞接到袁世凱密電,去彰德開會。
10月20日
※徐世昌秘密趕赴彰德,和袁世凱密商後,帶著袁世凱提出的六個條件回到了北京。 這六個條件是:明年即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參與此次事件諸人;解除黨禁;須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制之全權;須予以十分充足之軍費。 清政府在一籌莫展之下,只好飲鴆止渴。
10月27日
※連續下四道上諭:召回陸軍大臣蔭昌,委任馮國璋和段祺瑞分別統率第一軍和第二軍,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海陸各軍等。
10月29日
※北方發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聯合部分將領,屯兵灤州,發動了兵變。 袁世凱對此大發其火,對段祺瑞說:“我說過北方不能亂。我最擔心的也在此。現在張紹曾果然鬧起來了。朝廷上下,為之震動,京畿直隸,人心不安。此事必須盡快解決!”
10月30日
※下罪己詔。
11月2日
※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大權在握,夙願已償,立即電令馮國璋向漢口發動進攻,同時電令段祺瑞的第二軍由洛陽向前推進,並沿途佈置。
同日
※為了穩住二十鎮,清政府特派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前往灤州撫慰,誰知吳祿貞是個比張紹曾更為激進的革命黨人。 他在娘子關正太鐵路車站與閻錫山秘密會晤,商定組織燕晉聯軍,三路夾擊北京,吳被推為聯合大都督兼總司令。 袁世凱收買人刺殺了吳祿貞,二十鎮兵變也隨之失敗。
12月8日
※又讓馮段對調,馮為第二軍軍統,段為第一軍軍統。 正當馮國璋莫名其妙時,袁世凱又調馮國璋回北京,任命段祺瑞為第一軍軍統兼第二軍軍統。
12月29日
※南方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段祺瑞極為震驚。
1912 年
1月1日
※就在孫中山宣誓就職的那一天,段祺瑞糾合馮國璋、段芝貴等北洋將領,聯名通電反對共和,主張立憲,聲稱“若以少數意見採用共和政體,必誓死反抗”。在各方面的壓力下,孫中山妥協了。 袁世凱在得到南方“清室退位後,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承諾之後,開始向清王朝施加壓力。
1月16日
※袁世凱在去外交部的途中,有人向他投擲炸彈。 袁世凱雖然秋毫無損,卻藉機不再上朝,躲在幕後,指使部下一個個跳出來逼宮。
1月20日
※段芝貴到了湖北前線。
1月23日
※湖廣總督兼第一軍軍統段祺瑞從前線發來電報,一方面報告軍隊傾向共和,軍心不穩;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將盡力而為,但“成敗利鈍未敢料也”,藉此給清王朝以威脅。
1月25日
※段祺瑞致電內閣,赤裸裸地開始了逼宮。 他在電報中聲稱,前方將領及各地將領均表示贊同共和(這時的段祺瑞似乎忘了不久前表示要誓死反對共和維護立憲),聽說載灃、載澤阻撓共和,多憤憤不平,甚至揚言“立即暴動”。 此間恫嚇之心,溢於言表。
同日
※段祺瑞領銜、北方諸軍統兵將領42人、士兵40萬人聯名要求清廷宣布共和的通電已經公之於眾。 這封電報,宛如一顆巨大的炸彈,掀起了狂波巨瀾。 當內閣會議還在為共和和立憲喋喋不休時,袁世凱一言不發,出示了這封電報,人人變色,大局遂定,連素來強硬的良弼也在讚成共和的名單上簽名。
1月30日
※隆裕太后召開御前會議,自動頒布共和,授予袁世凱全權與南方商酌退位條件。
2月5日
※段祺瑞趁熱打鐵,率武漢戰區十將官再次逼宮,催發共和詔旨。段祺瑞居然要率軍入京,清王朝一片混亂,人人自危。
2月13日
※清帝退位。
2月15日
※袁世凱在參議院選舉中以全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儼然成為共和的締造者,參議院甚至稱其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我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而段祺瑞也因為逼宮有功,被人視為“一造共和”的英雄。
3月
※袁世凱想當皇帝的謠言開始流傳。
6月25日
※他專門為此通電闢謠。
10月初
※袁世凱當選為正式總統。
10月10日
※在太和殿舉行了總統就職和開國紀念的盛大慶,下午,北洋軍舉行了盛大閱兵式,由段祺瑞作檢閱總指揮長。
1913 年
9月
※二次革命被鎮壓下去後,袁的親信就有人進言,隱隱地提到實行帝制。
1914 年
5月19日
※袁世凱決定在原來總統府軍事處的基礎上,建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由他親自掌握,陸、海、參謀三部總長均為辦事處的大辦事員,實際上是收回了分散於三部的軍權。
10月
※模範團成立了,袁世凱自兼團長,但到第二期時,便把團長讓給了袁克定。 模範團一事,加深了袁氏父子和段祺瑞之間的裂痕。
是年
※大姨太病死,三姨太、四姨太先後被遣回家。
1915 年
11月
※袁世凱公開暗示了自己對帝制的態度,他說:“宣統滿族,業已讓位,果要皇帝,白屬漢族,清係自明取得,便當找姓朱的,最好是明洪武的後人,如尋不著,朱總長(朱啟鈐時任交通總長)也可以做。
12月12日
※袁世凱帝制自為,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
12月13日
※袁在居仁堂匆匆登基。 段祺瑞沒有參加“登基大”
12月23日
※袁世凱仿照歷代皇帝在天壇舉行了祭天儀式,把復古浪潮推向了頂峰。
12月13日
※袁在居仁堂匆匆登基。 段祺瑞沒有參加“登基大”
1916 年
是月
※袁世凱派人手持親筆信函赴段公館邀請段祺瑞,來人還帶口信說,總統讓轉告總長,請看在多年的老交情上,務必前往一敘。 段祺瑞不再推辭,到中南海拜晤袁世凱,袁世凱躺在病榻上,面色赤紅,但說話正常。 見到段祺瑞,袁表示自己後悔沒有聽段的話,以致今日內外交困,希望段念及小站的情分,出來穩定局面。 段祺瑞看到袁世凱又老又病的樣子,並且又認了錯,於是慨然答應竭力相助。
2月
※段祺瑞和黎元洪因為對德問題再次產生尖銳的衝突,並導致了兩人之間的徹底決裂。
3月20日
※袁世凱召集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三巨頭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看到誰也不肯先發言,袁世凱只好自己先說:“事至今日,帝制已不可為,只有取消了。取消帝制後,可以恢復從前的樣子。”袁世凱的意思是想繼續擔任大總統,撤銷帝制是最後的讓步,在總統問題上絕不妥協。 “芝泉,你說說吧?”
段祺瑞自見到了袁世凱,便開始考慮穩定時局的措施,這時不慌不忙地說出了幾點,主要意思是首先取消帝制,寬容西南起事人員,採取和平姿態達到停戰目的,其主張與袁世凱出山時向清廷提出的條件有驚人的相似處。 袁世凱有些不快,然而說道:“芝泉的意見很
3月21日
※袁世凱又召集有關人員,討論撤銷帝制問題,並通過了關於取消帝制的電稿,送往印鑄局,準備當天晚上通電全國。 可是直到第二天,也沒有見到通電。 段祺瑞急了,連忙打電報詢問,印鑄局說電稿送來後不久又被袁世凱派人取回去了。 段祺瑞吃驚不小,連忙會同徐世昌直奔中南海。
袁世凱面容平靜,淡淡地說:“哦,是我叫人取回的。”停了一會,又解釋道:“裡頭有幾個字,我想改動一下,改好後就讓人送回去。 ”段祺瑞和徐世昌都明白事情絕不會如此簡單。
據說袁克定知道電稿後,對袁世凱說,西南方面不讓你做皇帝,你便取消帝制,若不滿你做
3月22日
※袁世凱還是發表了撤銷帝制的通電,宣布廢除洪憲年號,83天的皇帝夢結束了。
3月24日
※段祺瑞與徐世昌商議,以黎、徐、段三人的名義致電西南護國軍首腦,表示“帝制取消,公等目的已達,務望先戢干戈,共圖善後”之意,黎元洪也表示同意。 但段祺瑞沒有將電稿立即發出,而是想觀望一下,暗中摸摸西南方面的底。
3月28日
※在他毫不知曉的情況下,電報竟然已經發了出去。段祺瑞簡直氣歪了鼻子,他打電話給徐、黎二人,二人皆不知情,再打電話給總統府,才知道是袁世凱指示發出的。 原來,袁見段遲遲不發這份電報,惟恐他態度有變,就指示把電稿發了。段祺瑞覺得自己又被袁世凱愚弄了。
4月1日
※袁世凱親擬了一份關於議和條件的電稿,派人送給段祺瑞徵求意見,段祺瑞原封不動地將此退回,袁世凱又派人送來,段對來人說:“總統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好了,不必來問我。”北邊袁、段出現新矛盾,南方卻咄咄逼人,要求袁世凱退位。
4月中旬
※鍔、唐繼堯等聯名提出六項條件,這六項條件極其嚴厲:袁退位後貸其一死,但必須逐出國外;誅帝制禍首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天下;大籌備費用及用兵費六千萬,應查袁氏及帝制禍首十三人的財產賠償之;袁氏子孫三世應剝奪公民權;依照民國約法,推舉黎元洪副總統繼任大總統;除國務外,文武官吏照舊供職,但關於軍隊駐地,要接受擴軍都督的指令。
4月21日
※他下達了恢復責任內閣的電令。
4月22日
※段祺瑞就任國務卿,開始大刀闊斧地干起來。
6月5日
※袁世凱病情陡然惡化。 於夫人哭著告訴了張夫人,總統病危,急欲見段祺瑞一面。 段祺瑞火速趕到懷仁堂。聽到段祺瑞來了,袁世凱睜開眼,微微點頭示意。 段祺瑞彎下腰,壓低聲音問道:“總統,有何吩咐?”袁世凱半晌不做聲,而後對段祺瑞說:“芝泉,今後一切都要靠你了。”
6月6日
※上午,袁世凱病逝。
6月23日
※段祺瑞以總理身份主持政府公祭,各國使節、文武大員盡數到場。 靈車用的是當年運送慈禧太后棺柩的豪華膠輪車,並派近兩個團護送,段祺瑞親自扶樞送至前門車站。
1917 年
2月3日
※美國宣布與德國絕交,段祺瑞和黎元洪一致贊成對德宣戰。
2月9日
※內閣通過了對德國潛艇政策提出抗議的決定,這是中國對德國採取的第一個外交步驟。
3月3日
※在段祺瑞的主持下,內閣會議又順利地通過了對德絕交案。
3月4日
※段祺瑞率全體閣員到總統府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咨文上蓋印,黎元洪卻一反以前贊同的態度,拒絕蓋印。
3月6日
※段祺瑞在副總統馮國璋和眾議院議長湯化龍的勸說下,回到北京。
3月14日
※北京政府宣布對德絕交。
4月25日
※督軍會議在京召開。 各省督軍和代表一致贊成段內閣外交政策,並在寫有“贊成總理外交政策”的紙上簽了名,給黎元洪施壓。
5月1日
※內閣舉行會議,督軍團居然要求參加。 有人說軍人干政,傅良佐卻辯解道:“軍人也是國民的一員,對國事發表意見,怎能說是乾政?大總統這麼害怕軍人的意見,難道是心中有鬼不成?”參加內閣會議的閣員可憐只有三人: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軍人倒有一大班,於是宣戰案順利通過。 段祺瑞趁熱打鐵,利用督軍團使國會和總統屈服。 黎元洪這裡順利通過了,但國會卻出了問題。本來國會通過宣戰案問題並不大,湯化龍、梁啟超早就在議員中活動支持段祺瑞,但是傅良佐卻幫了倒忙。
5月8日
※段祺瑞到國會解釋對德政策並接受質詢,他矢口否認中國參戰背後有著中日幕後交易,聲稱宣戰是本著正義的需要。 當兩院即將討論提案的時候,各地人民團體紛紛來電支持宣戰,北京城中也出現一些“自發”的群眾的代表強烈要求對德宣戰,段祺瑞聞之十分滿意,殊不知這是傅良佐背著他搞的把戲,一些外地人民團體的電報實際上都是傅良佐派人從北京電報局發出的。
5月10日
※下午,成群的“自發公民”包圍了眾議院大樓,他們或搖旗吶喊,或散發“請願書”,有的甚至闖進議長辦公室,要求湯化龍允許公民代表列席討論。 “公民團”的行徑引起子眾議員的義憤,大家集體罷會,以示抗議,並準備離開會場,於是一場騷亂發生了。
傅良佐急於求成,結果弄巧成拙,反而使段祺瑞的宣戰案中途告吹,內閣總長紛紛辭職,只剩下一個光桿總理了。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軟弱可欺的黎元洪突然挺直了腰桿,下令免去了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
段祺瑞決定堅持下去,他一面醞釀新的閣員,一面授意滯京的部分督軍和代表們,繼續對
5月23日
※張國淦聽說黎元洪要免段,剛想開口勸說,站在一邊的金水炎衝了過去,拔出手槍對準張國淦:“不許開口!開口我就打死你!”
段祺瑞氣得鼻子又歪了,他的鼻子惟有盛怒的時候才會歪,這種情況少得很,而像這次鼻子居然向左邊歪了二指多則更是少之又少,不但是空前,或許也是絕後的了。
黎元洪的強硬是因為他意外地得到一位實力派人物的支持,這位實力派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號稱十三省大盟主的辮子大帥張勛。 張大帥明確向黎總統表示,隨時準備奉召入京,維護治安,黎元洪得此許諾,腰桿頓時硬了,信心大增,覺得可以藉
6月7日
※張勛率6000辮子軍向北京進發。 在民初軍界中,張勛是一大怪物,民國六年了,他依然垂著一條辮子,並且聲稱:“誰敢碰一碰我的辮子,我就和他同歸於盡。”自然,他的定武軍也是名副其實的“辮子軍”了。 張勛一向目空一切,以前輩自居,不將段祺瑞和馮國璋放在眼裡,這次支持黎元洪,自然有他的小九九。
張勛是想藉帶兵入京調停之機,行複闢之實,把溥儀從紫禁城中重新請出來。 張勛主張復闢一事,已是眾人皆知,但關鍵是什麼時候幹這件事。 張勛入京經過天津時,曾和段祺瑞有幾次會晤。 段祺瑞曾不止一次勸他不要搞復辟,並且鄭重地表
7月1日
※北京的大街小巷飄起了大清國的龍旗。
7月2日
※張勛不聽勸告,抬出了溥儀。 段祺瑞敲著桌子說:“只有打了,這可是他逼我這樣做的。”段祺瑞來到了駐在馬廠的李長泰第八師。 下午,梁啟超也風塵僕僕地趕到馬廠,段祺瑞親自迎接,寒暄道:“任公上任,軍威大振。
同日
※元洪秘密簽署了免去李經羲總理的命令,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並命其討伐張勛,同時,簽發了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務的電報。
7月3日
※自己躲進了東交民巷。
7月4日
※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出討伐張勛的通電和發布討逆檄文,馮國璋在南京通電響應。
7月5日
※先頭部隊向天津迸發,梁啟超手書一聯贈李長泰,聯雲:“上將軍段祺瑞討叛國逆張勛。”
同日
※戰鬥打響了。 討逆軍以壓倒優勢猛攻,辮子軍倉皇失措,向城裡潰敗。 航空學校的兩架飛機也奉命飛到辮子軍陣地投擲炸彈,之後又飛臨紫禁城上空進行轟炸。 據說這是中國軍事史上首次使用飛機作戰。
7月12日
※晨,全城只剩下南河沿張勛住宅仍在抵抗。 這時,一輛插著荷蘭國旗的車通過陣地駛進張勛的公館,這輛汽車是來接張勛的。 車上有一德國人,兩個荷蘭人和一個翻澤。 張勛家人已經避往荷蘭使館,只剩下張勛和二太太邵夫人。 張勛死活不肯上車,幾個外國人急了,不由分說架著張勛上了車。北京城又飄起了五色國旗。平定張勛复腫,是段祺瑞一生頗為自得的事,繼他發電威脅清帝退位“一造共和”後,段祺瑞在六年後又“再造共和”了。
8月18日
※對德宣戰案以總統令順利發布。 然而,好景不長,馮、段之間的分歧日益明顯,虎犬之間開始鬥法。問題就出在段祺瑞的武力統一上,段祺瑞主張對西南用兵,實行武力統一,馮國璋斷然反對。袁世凱死後,北洋系統分化為三塊: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張作霖遠在東北,一時與中原無爭,而馮、段二人為了誰執牛耳互相爭鬥,耳不相讓。 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是有其打算的,想藉機擴大皖系力量,既消滅南方異己,又打擊直系勢力。 馮國璋明白這點,自然反對對西南動用武力。正當總統和總理陷入僵局之際,“長江三督”
11月15日
※段祺瑞腹背受敵,只得暫避風頭,提出辭呈。段祺瑞以退為進,馮國璋的日子也不好過。 首先,他居然找不著一個能繼任段祺瑞的人。 其次,直隸督軍曹錕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主戰的急先鋒。 曹錕態度驟變據說是由於徐樹錚許諾給他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副總統職位。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馮國璋只得被迫下了對西南的討伐令。 一比一,段祺瑞和馮國璋前兩個回合打了個平手。
然而,討伐令剛發布10天,馮國璋又宣布停戰。 因為,長江三督和馮玉祥堅決反對“討伐”,並且不讓南下的部隊通過防區,如果硬要通過,北洋內部就會大動干戈。 何況,布販子
1918 年
1月26日
※晚,馮國璋以南下巡閱軍隊為由,乘專車離開天津。 殊不知段祺瑞已經斷了他的退路,倪嗣沖在蚌埠以保護安全為由截住了馮國璋,馮國璋只好調頭回北京。
1月30日
※馮國璋被迫再次下達了對西南的討伐令。 這時在湖南前線,北洋軍連連取得勝利,馮國璋只好通電辭職。
3月9日
※ 在馮國璋辭職的第三天,內閣總理王士珍掛冠而走,避往天津。
3月23日
※段祺瑞出山就任內閣總理。 這位下野四個月零幾天的北洋之虎終於壓倒了北洋之狗,再次榮登總理寶座,威加海內,勢力極盛。
4月20日
※段祺瑞南下犒師,親臨漢口,規定總理車隊經過時,臨街商舖、居民住宅一律關門閉窗。段祺瑞重新上台,馮國璋已無用處,於是決定“合法驅馮”。 馮國璋的總統任期是10月10日屆滿,到時通過合法的手段把他選掉。 最終,馮國璋讓位於徐世昌,回到直隸河間老家,從此不問政事。其實,在馮國璋下台之前,段祺瑞已經辭職下野。 這次辭職,逼迫他的不是別人,乃是小字輩吳佩孚。吳佩孚是曹錕手下的一號大將,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屬於段祺瑞的學生。 吳佩孚此人多謀善斷,他勸曹錕在段祺瑞和馮國璋之間大耍兩面手法,先是主戰,而後又
1920 年
7月
※醞釀已久的直皖戰爭爆發了。 戰爭開始前,段祺瑞充滿信心,他認為張作霖向來與曹錕不和,也曾當面保證嚴守中立,這樣,自己已無後患之憂。 剩下直、皖單獨較量,皖軍無論在數量、質量上都高出一籌,段祺瑞白以為勝券在握。
然而事情大出段祺瑞意料,首先,張作霖根本不是嚴守中立;其次,前線皖軍雖然初戰告捷,但不久西路皖軍全線潰敗,段祺瑞失敗已成定局。
7月19日
※段公館一片愁雲,左右隨從力勸段祺瑞離開北京,段祺瑞暴跳如雷,喊道:“要走你們走!我不走,我倒要看看他們能把我怎麼樣! ”
曹錕、吳佩孚自然不敢怎麼樣,曹錕和張作霖還派人去段府慰問,吳佩孚也親自登門,口口聲聲以“老帥”相稱。
1921 年
是月
※為了打倒直系軍閥,孫中山聯絡段祺瑞、張作霖形成“反直三角同盟”。曹錕和吳佩孚也意識到危機,決定拉攏段祺瑞,瓦解三角同盟。 他們不僅撤銷了對徐樹錚及安福係要人的通緝令,而且直接派人拜謁段祺瑞,表示負荊請罪。
4月14日
※張作霖揮師入關,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結果奉軍大敗,連張學良也掛了彩,不得不退到關外。
1924 年
3月13日
※段祺瑞六十壽辰,在曹餛、吳佩孚的鼓動下,直系將領不顧段祺瑞公開拒絕祝壽,蜂擁而至,獻禮祝賀。
9月4日
※張作霖調集東三省的所有兵力20餘萬,分三路大軍入關,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這次戰爭在北洋軍的內戰史上是空前的,雙方出動的兵力約達50餘萬。 戰鬥一開始,直系便處於劣勢,在這緊要關頭,直系第三軍指揮馮玉祥突然倒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錕,趕清廢帝溥儀出紫禁城,給吳佩孚以致命打擊。
在吳佩孚處於險境之際,段祺瑞以第三師老師長身份送了一封信紿吳佩孚,勸他“速離去,否則被擒耳”。 當時有人勸吳佩孚避往租界,以引起外國干涉。 段祺瑞說:“你是中國最優秀的軍人,為什麼要惹出同際問題呢?我看你先休息幾天吧!”
11月10日
※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在天津段公館召開了著名的天津會議,決定推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總執政,該職集總統、總理職務於一身。
11月22日
※段祺瑞在衛隊的保護下抵達北京。
11月24日
※他在鐵獅子胡同陸軍部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 這樣,段祺瑞在任國務總理三上三下之後,又一次成為北京政府的最高領導者,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顯赫的職位!
執政府建立後,張作霖、馮玉祥準備繼續南下,掃清直系勢力。 但段祺瑞堅決反對,他看得很清楚,張、馮二人想藉掃清直系勢力之名,搶奪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說:“窮寇莫追,不如就此罷兵。”張、馮就也就無可奈何,收起了南下的打算。
張作霖提出召開“六巨頭”會議來進行權力的再分配。 所謂“六巨頭”指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盧永祥、唐繼堯。 段祺瑞則主張召開
1925 年
1月30日
※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國民黨正式做出了不參加善後會議的決定。
1月31日
※孫中山帶病入京。 在京期間,孫中山與李大釗等積極聯絡,發起召開了國民會議促進會全國代表大會,共同抵制善後會議。
3月12日
※孫中山溘然長逝。噩耗傳來,舉國悲痛,北京政府也明令舉行國葬。 段祺瑞手下也多次勸段祺瑞出殯之日務必親往哀悼,以緩解國民黨方面的感情,段祺瑞表示要親自到場進行主祭。 誰知臨到那一天,段祺瑞卻以腳腫為由改變了主意,只是派代表前往。 當時北京一家報紙曾諷刺說:“難道偌大的北京城,就找不到一雙合適的靴子嗎?”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安福系在段祺瑞面前撒謊說天安門前有可疑人物,欲對段祺瑞不利,段祺瑞於是臨時改變了主意。這時的段祺瑞如同坐在火山口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運動已進入高潮,這座火山隨時隨刻都可能爆發。
1926 年
年初
※馮玉祥和張作霖之間失和,又發生戰爭。
3月初
※張宗昌部在海軍的配合下,從大沽口登陸,進逼天津。 國民軍鹿鍾麟、孫岳親赴前線督戰,好不容易奪回失地。 為了防止敵軍從海上捲土重來,國民軍封鎖了大沽口,嚴禁任何船隻出入,日本驅逐艦卻公然向砲台守軍開砲,國民軍被迫還擊,雙方都有傷亡。 事件發生後,簽訂《辛丑條約》的八國公使居然聯合向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
3月13日
※北京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學潮。
3月18日
※下午,北京大學、高等師範學堂等十幾所高等、中專學校學生,以及一部分工人群眾,共約兩千餘人,在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 會後沿著東長安街、東單牌樓、米市大街、東四牌樓,然後進入鐵獅子胡同門口,在執政府門前廣場列隊請願,市民也趕來支持學生們的愛國行動。執政府的衛隊如臨大敵,全副武裝的士兵一層一層地圍住大門。 學生代表要求見執政段祺瑞,衛兵回答段祺瑞生病了,不在這裡。 學生代表又要求國務總理賈德耀接見,也被拒絕。 正當群情激奮之際,執政府門樓的窗戶裡突然響起了幾聲清脆的槍聲,示威群眾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只見前排執
3月下旬
※馮玉祥因幾面受敵,準備下令國民軍放棄京津,向西北退卻。 鹿鍾麟從北京撤退前,曾計劃武裝劫持段祺瑞。 但段祺瑞門生故舊滿天下,鹿鍾麟的行動還沒開始,消息就走漏了出去。
4月9日
※段祺瑞接到曾毓雋的條子,上面寫著:“今夜鹿鍾麟恐有舉動,要發生事變。”接著,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也從鹿鍾麟手下的一位師長那裡得到消息。 大家都感到事情不妙,勸段祺瑞離家躲避。 段祺瑞大發雷霆:“鹿鍾麟他敢!他敢這樣胡鬧嗎!我不走,來就同他打!”晚上10時許,段宏綱打電話給國務總理賈德耀,發現電話線已被切斷。 事情緊迫,段祺瑞於是離家去東四八條胡同他的副官崔子良家中躲避。
4月20日
※通電下野,回到天津。段祺瑞下野後,住在日租界須磨街魏宗翰的公館。 段祺瑞生性不愛財,因而不斂財,沒有什麼家底,連合肥老家也無房產和地產,北京的公館還是當年袁世凱贈送給他的。
1930 年
2月
※馮玉祥和閻錫山聯合反蔣,日本人認為有機可乘,密謀策動“北洋派大同盟”,擁戴段祺瑞和吳佩孚為領袖,試圖在華北製造混亂。 在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的安排下,段祺瑞與溥儀在天津有過一次秘密會晤,但兩人都很不愉快。“九·一八”之後,日本扶持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又企圖利用段祺瑞的威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這一動向引起了蔣介石的不安。 自北伐以後,蔣介石就極力籠絡段祺瑞。 蔣介石還安排與段宏綱會晤,親切地對段宏綱說:“我亦是保定陸軍學堂學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師。我因公務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事後,蔣介
1933 年
1月19日
※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受蔣介石之託,持蔣氏親筆信去見段祺瑞。 蔣介石在信中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以便隨時請教。 這時傳來日本要劫持段祺瑞的消息,段祺瑞於是決定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南下,他對錢永銘說:“我已老,不中用了,如介石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就道。”
1月21日
※凌晨,段祺瑞在吳光新、魏宗瀚、段宏綱的陪同下悄悄離開了天津。 蔣介石對段祺瑞的到來十分重視,通令南京少將以上的軍人過江到浦口車站迎接,他本人也親往下關碼頭恭候。 段祺瑞到達時,全副戎裝的蔣介石立即迎上前敬禮,然後攙扶他下船。 當晚,蔣介石設宴招待段祺瑞,南京的軍政要員也都出席作陪。
1月23日
※段祺瑞在蔣介石、何應欽、孫科的陪同下,拜謁了中山陵,然後乘快車去了上海。到了上海,段祺瑞住在法租界霞飛路1487號的一座公館裡,由蔣介石每月贈送一萬元供作生活之用。 段祺瑞在寓居期間每日下一局圍棋,然後靜坐誦經或閱讀舊書。
1934 年
春
※段祺瑞由於胃潰瘍引起胃部出血住院治療。 出院之後,由於年事已高,身體日益衰弱,醫生和友人都勸他開葷以增加營養,但他執意不肯
1936 年
11月1日
※段祺瑞因胃病又一次發作,出血不止,於次日晚在上海的醫院去世,時年72歲。
11月5日
※舉行大殮,林森、居正、於右任、吳忠信、張治中均親臨弔唁。
12月7日
※移靈北京,暫厝西山臥佛寺後殿。
1963 年
是年
※移葬於香山附近萬安公墓。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