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皖系軍閥首領,三度出任國務總理、臨時執政。段祺瑞出身軍人家族,家中多人於淮軍中任職,段祺瑞早年隨祖父於軍中讀書;1881年投山東威海軍營為哨官,1884年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7年畢業後曾被派至旅順監修炮臺。1889年,段祺瑞赴德國軍校見習一年;歸國後加入袁世凱部下,甲午戰爭後被調至天津,協助袁世凱訓練新軍,成為袁世凱的親信;歷任陸軍炮隊統領、炮兵學堂總辦、武衛右軍學堂總辦、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北京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等,1904年升為陸軍第三鎮統制,後又調任第四鎮、第六鎮,由於才能突出,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段祺瑞為其中之「虎」。在辛亥革命之前,段祺瑞曾出任北洋武備學堂監督、保定軍官學堂總辦、署理江北提督等。

1911辛亥革命爆發,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負責統領湖北前線對抗革命黨,但他卻奉袁世凱指示,率同42位將領電籲請清廷退位,民國成立後出任陸軍總長,並曾短暫代理國務總理。二次革命期間,段祺瑞負責統領河南、湖北各軍

,並授將軍府建威上將軍兼管理將軍府事務。1915年段祺瑞因反對《二十一條》而辭職,在洪憲帝制中也公開反對,間接促成帝制的失敗。帝制結束後,段祺瑞重新出山擔任國務總理、陸軍總長等。1917年因參加一戰問題與總統黎元洪爆發第一次府院之爭,遭到免職;同年張勳復辟,黎元洪棄職逃走,段祺瑞被推舉為討逆軍總司令,擊敗張勳,與馮國璋分任大總統、國務總理。然而段、馮兩人在南北和戰問題上發生矛盾,爆發第二次府院之爭,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轉任參戰事務處督辦,透過「西原借款」組織軍隊,後又回任總理。1918年馮國璋任期屆滿,段、馮二人約定同時下野,但段祺瑞仍透過安福系議員控制國會與大總統徐世昌,引起國內各派系不滿。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自任定國軍總司令,但被直系軍隊擊敗,下野隱居天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段祺瑞被張作霖、馮玉祥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負責善後,但無實權,故不斷試圖聯合奉系、直系對抗馮玉祥國民軍。1926年爆發反對日本干政的學運,遭段祺瑞下令鎮壓,為「三一八慘案」,馮玉祥以此為藉口驅逐段祺瑞,段自此退隱天津。1933年段祺瑞移居上海,任國民政府委員,但未就職,1936年11月2日病逝於上海。段祺瑞因呼籲清帝退位、反對洪憲帝制、討伐張勳復辟而有「三造共和」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