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時間
1918年05月16日 ~ 1918年09月16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段祺瑞
、
章宗祥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18年3月3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無視其他盟國而對德國單獨講和,為此3月8日,日本決定對中國求防敵之協定,3月25日於東京,中國與日本就共同防敵進行換文,4月30日,西原龜三給段祺瑞政府二千萬日元的有線電信貸款,同時又施以軍事威脅。
在日方壓力下,段祺瑞政府於5月16日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協定》,又於十九日簽訂《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5月30日,中日雙方在北京互換批准書,並公佈《中日共同防敵換文》,而對陸、海軍的兩個軍事協定內容隻字未提。
9月16日,雙方於北京簽訂實施細則,規定「凡在軍事行動區域之內,中國地方官吏對於該區域內之日本軍隊,須盡力協助,使不生軍事上之窒礙:日本軍隊須尊重中國主權及地方習慣,使人民不感受不便。」等條文。
9月28日,日本向段祺瑞提供參戰之借款。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俄國發生共產革命後,即單獨與德、奧媾和,退出戰團。日本因應形勢大變,乃一面援助西伯利亞境內白俄軍,一面強迫中國與之簽訂共同防敵協定,其藉口為防止俄、德入侵中國疆土。
因中國當時政府亦鑒於俄、德媾和後,中俄邊境頗感危弱,且以如日本單獨出兵與俄或德在中國境內作戰,彼時則拒之不能,聯之不及;乃同意日本要求。雙方各派軍事代表團協商。
Top
發生過程:
協定主要內容為,基於中日兩國均為參戰國,應共同參加英、美、法三國以解救在西伯利亞二十萬名之捷克斯拉維亞俘虜為名,出兵西伯利亞。
中日雙方關於軍事行動,彼此所處地位與利害,應互相尊重其平等。在軍事行動區內,中國應對日軍盡力協助,日軍應尊重中國之主權及地方習慣。
日軍於戰事終了時,即由中國一律撤退。並規定行動區內之中國軍隊亦應歸日本軍司令官指揮。
此協定於中日兩國對德、奧敵國戰爭狀態終了時,即失效力。同時亦簽訂大致內容相同之海軍共同防敵協定。此等協定,中日政府分別於五月二十九、三十兩日加以承認;並接受日本主張,保守祕密。
全文如下:
第一條 中日兩國陸軍,因敵國實力之日見蔓延於俄國境內,其結果將使遠東全局之和平及安寧受侵迫之危險;為適應此項情勢及實行兩國參加此次戰爭之義務起見,取共同防敵之行動。
第二條 關於協同軍事行動,彼此兩國所處之地位與利害,互相尊重其平等。
第三條 中日兩國當局,基於本協定開始行動之時,對於各自本國軍隊及官民在軍事行動區域之內,當命令或訓告,使彼此推誠親善,同心協力,以期達成共同防敵之目的。
凡在軍事行動區域之內,中國地方官吏對於該區域內之日本軍隊,須盡力協助,使不生軍事上之窒礙:日本軍隊須尊重中國主權及地方習慣,使人民不感受不便。
第四條 為共同防敵,在中國境內之日本軍隊,俟戰事終了時,即由中國境內一律撒退。
第五條 中國境外派遣軍隊時,若有必要,兩國協同派遣之。
第六條 作戰區域及作戰上之任務,適應於共同防敵之目的,由兩國軍事當局,量各自本國之兵力,另協定之。
第七條 中日兩國軍事當局,在協同作戰期間,為圖協同動作之便利起見,應行左記事項:
一 關於直接作戰上軍事機關,彼此互相派遣職員,充當往來聯絡之任。
二 為圖謀軍事運動及運輸補充敏活確實起見,陸海運輸、通信諸事宜,須彼此共謀利便。
三 關於作戰上必要之建設,例如行軍鐵路、電信、電話等項。應如何設備,由兩國總司令官臨時協定之。俟戰事終了,凡臨時之建設工程,均撤廢之。
四 關於共同防敵所需之兵器及軍需品並其原料,兩國應互相供給,其數量以不害各自本國所需要之範圍為限。
五 在作戰區域之內,關於軍事衛生事項,應互相輔助,使無遺憾。
六 關於直接作戰上之軍事技術人員,如有互相輔助之必要時,經一方之請求,應由他方輔助之,以供任使。
七 軍事行動區域之內,設置諜報機關,並互相交換軍事所要之地圖及情報,關於諜報機關之通信聯絡,彼此互相輔助,圖其便利。
八 協定共用之軍事暗號。
本條所列各項其須預先計書及應先施行者,在作戰未實行之前,另協定之。
第八條 為軍事輸送使用中東鐵路之時,關於該鐵路之指揮、保護、管理等,應尊重原來之條約;其輸送方法,臨時協定之。
第九條 本協定實行上所要詳細事項,由中日兩國軍事當局指定各當事者協定之。
第十條 本協定及附屬本協定之詳細事項,中日兩國均不公布,按照軍事之秘密事項辦理。
第十一條 本協定中中日兩國陸軍代表者簽名蓋印,經各自本國政府之承認時,發生效力;其作戰行動,俟適當之時機,經兩國最高統率部商定開始之。
本協定及基於本協定所發生之各種細則,俟中日兩國對於德奧敵國戰爭狀態終了時,即失其效力。
第十二條 本協定以漢文及日本文各繕二份,彼此對照,簽名蓋印,各保一份為證據。
歷史影響:
此事構成事實上之日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引起中國國民憤怒。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東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中國面臨被日本獨占為附屬國的危險。留日學生彭湃等在東京遊行抗議,繼而罷學歸國,在各地組織救國團體,進行愛國宣傳。北大等校學生2000余人赴總統府,要求廢約。天津、上海、福州等地學生也起而要求廢約。全國各地工人和工商業者,也紛紛譴責段祺瑞政府賣國。
此次出兵西伯利亞,英、美、法、日原同意共派兵八千名,日本應派二千名,而後來竟增派多達七萬三千名,引起其國內及國際間反對。因此日方與當時蘇俄遠東共和國開始談判撤兵,該共同防敵協定,遂於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廢止。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