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白朗之亂
白朗之亂
時間
1911年11月 ~ 1914年08月03日
地點
河南、安徽、湖北、陝西、甘肅
相關人物
白朗之亂
資料來源:鳳凰網
簡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曾在陸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手下充當參謀軍官的白朗(綽號白狼),在吳被刺身亡後,在河南寶豐起兵。起初僅有二十餘士兵和一支步槍,後很快招募周圍團練,至1912年,已有500餘人。1913年5月31日,白郎發動農民攻佔唐縣,反對袁世凱政權。袁世凱調集湖北、河南和陝西三省聯軍對白朗進行圍剿,不料軍中陣前譁變,不少人參加白朗軍,使得白朗軍的軍力和裝備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白朗遂自稱「中華民國扶漢討袁司令大都督」,全軍一度發展到2萬餘人,聲勢滔天。此後,因袁世凱政府多方圍剿,白朗決意西進,入陝後多次擊敗當地駐軍,但輾轉甘肅後仍返回河南,途中損失慘重,白朗也於1914年8月3日的寶豐戰鬥陣亡,白朗之亂遂平。

背景:

河南和湖北邊區,是個貧困歉收的地方,由於人民衣食兩缺,所以易於鋌而走險,加上清末民初時天下大亂,導致白朗軍的組成和發展,在這種條件下很順利而迅速。袁世凱認大總統後,派其表弟張鎮芳任河南都督,以秀才出身而曾任津海關道,革命時管理皇族捐,後來擔任直隸都督。由於河南是袁的故鄉,所以袁才把自己的表弟從直隸調來。但張是個聚斂之臣,只懂搜刮,這樣一來便更增加了白朗軍的聲勢。另一方面,白朗的崛起,恰遇袁世凱對南方用兵,當時北洋軍主力都調到南方去打國民黨,因此後防空虛,白朗遂糾合退伍軍人和樊棗一帶的潰兵,縱橫於舞陽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