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袁世凱
袁世凱 1859-1916
袁世凱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世凱
生日
1859年09月16日
卒日
1916年06月06日
籍貫
河南省項城縣
組織
老北洋系
學歷
相關事件
袁世凱,字慰亭(又作慰廷、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政治、軍事人物,為清末北洋新軍領袖,在辛亥革命中迫使清帝退位,曾擔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企圖恢復帝制失敗。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與淮軍關係深厚。袁世凱幼年過繼給叔父袁保慶,並隨之至濟南、金陵讀書,1876年袁保慶逝世後,袁世凱改投堂叔袁保恆,至北京讀書,但袁世凱應科舉屢試不中,於袁保恆去世後回鄉,結識徐世昌。1881年袁世凱棄文從武,投淮軍吳長慶(袁保恆之義兄弟)部。1882年,袁世凱隨吳長慶赴朝鮮處理政爭,任職於前敵營務處,並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交涉通商事宜。1884年朝鮮開化黨人勾結日本發動政變,為袁世凱所鎮壓,因功擢升清朝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袁世凱曾有意要求清廷吞併朝鮮,但不了了之。

甲午戰爭時袁世凱並未參戰,隨軍撤回天津。1895年授浙江溫處道,透過李鴻章提拔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曾與維新派接觸,但在最後關頭並未響應,間接造成戊戌變法失敗。1899年袁世凱任山東巡撫,鎮壓當地義和團,並在庚子事變中加入東南互保。1901年李鴻章逝世,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在保定創設北洋軍政司(後改為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編練北洋常備軍,後又兼任辦商務、電政大臣、鐵路、練兵處會辦大臣等,1907年升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宣統帝繼位後,袁世凱遭攝政王載灃罷免,以足疾回鄉養病。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只願接受袁世凱指揮,迫使被清廷起用袁世凱出任湖廣總督,不久又任内閣總理大臣;然而袁世凱與革命軍邊打邊談,與孫中山交換條件,決定逼迫清帝退位,並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並未至南京就職。1913年,國民黨在宋教仁領導下贏得國會勝選,但旋即遭暗殺,孫中山將矛頭指向袁世凱,發起二次革命,袁世凱則以「善後」為名,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借款充做軍費,鎮壓了二次革命,並就任正式大總統。其後,袁世凱以國會人數不足為由而解散之,並頒布《新約法》作為統治基礎,逐步收攏權力。

1915年,日本佔據山東的德國地盤,袁世凱既不願得罪日本,又無法接受《二十一條》,最後於當年5月9日簽訂一折衷版本,卻也因此背上罵名。中日交涉同時,袁世凱的親信也積極推動帝制,最終於12月12日正式宣布稱帝,改年號「洪憲」。但由於蔡鍔率先發難反對,南方各省先後響應,北洋將領也不願支持,使袁世凱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回任大總統。同年6月6日,袁世凱於北京病逝。著有《圭塘唱和集》、《洹邨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