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時間
1912年01月01日 ~ 1912年04月02日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孫文
、
袁世凱
、
宋教仁
、
黃興
、
黎元洪
、
馮國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國辛亥革命期間,由獨立各省和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的政府機構,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簡稱臨政。其存在時間約3個月。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月5日舉行內閣第一次會議,其組織方法依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1912年3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11日公布實施,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實施後,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即宣告解散,由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承,權力歸入不同機關。
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引起全國響應,各省紛紛獨立,推翻帝制改行共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以孫中山為首,在南京成立臨時管理機構,成為中華民國建立以來的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但因各項組織約法均未建立, 因此以南京臨時政府稱之,孫中山也宣示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改用民國紀年,宣告中華民國正式建國。
Top
發生過程:
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和以滬軍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上海集團,同時展開了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要求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11月11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等三省軍政府都督電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開會。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舉行會議,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參加。由於武昌最先發動起義,多省代表已抵達武漢,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人也在武漢,武昌集團堅持會議要移到武昌召開。最後,上海集團讓步,議決各省代表赴武漢,定於30日在漢口召開會議,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制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但每省在上海仍須留1名代表作?通信聯絡機關。
11月21日,各省代表陸續到達武昌。此時恰值清軍攻陷漢陽,武昌危急。各省代表於11月30日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十四省代表二十四人,推湖南代表譚人鳳為議長。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中央軍政府職權,鄂軍都督代中央軍政府大都督。12月2日,決定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雷奮、馬君武、王正廷為組織大綱起草員。並作出了「如袁世凱反正,當共舉為臨時大總統」的決定。12月3日,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分三章共二十一條,即日由全體省代表簽名宣布。同時決定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各省代表於七天內齊集南京,如有十省以上代表到達,即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卻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長民、馬良、王照、歐陽振聲、居正、陶鳳集、吳景濂、劉興甲、趙學臣、朱福詵在上海江蘇省教育總會舉行會議,列席會議的還有章炳麟、趙鳳昌、章駕時、蔡元培、王一亭、黃中央、顧忠琛、彭錫范。大會以投票的方式,議決公電孫文歸國主持大政,推舉黃興為假定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由大元帥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議決黃興對於大元帥一職再三推辭,黎元洪卻不願屈居黃興之下,表示反對,17日改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和漢口兩地的17省代表來到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事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此時代表們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黃興兩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獲悉袁世凱贊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
12月25日,孫文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由於孫文較具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立憲派和舊勢力也認為孫文是在爭取袁世凱反正之前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蘇諮議局會議廳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臨時大總統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選出。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文獲得十七張有效票中的十六票,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歷史影響: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遜位詔書》,宣佈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宣統退位後,1912年2月13日孫提出辭呈,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薦袁接任。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袁任臨時大總統,議決臨時政府仍設在南京,並電袁前來受職;未受任前,政務仍由孫總統繼續執行。袁世凱以北京兵變為由,堅持遷都北京。
3月8日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試圖通過內閣制對大總統的權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此時,孫中山在南京仍未解任,而袁世凱在北京已經宣誓就職,形成了南北兩個臨時大總統的局面。
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以北京臨時政府為代表,南京臨時政府宣告解散,原本期望的共和政體,也隨臨時政府落入懷有稱帝野心的袁世凱及其後繼之北洋軍閥的掌握。
Top
孫中山為內務次長居正題詞
孫中山發佈的關於剪辨、禁…
為解決財政問題,一九一二…
中華民國成立的各種紀念章…
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南京臨時政府重要成員
一九一二年一月五日,孫中…
一九一二年一月九日,孫中…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