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袁世凱解散國民黨
袁世凱解散國民黨
時間
1913年11月04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孫文
、
熊希齡
、
梁啟超
、
汪大燮
、
段祺瑞
、
李烈鈞
、
湯化龍
、
黃興
資料來源:Yuan Shikai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袁世凱解散國民黨,指1913年11月4日,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以國民黨議員參與二次革命為由,下令將其解散,連帶造成國會法定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
宋教仁遇刺後,孫中山力主武力討伐,因而發動二次革命,但旋即失敗。袁世凱並未因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即將其定為非法組織,因他尚需要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而國民黨是國會多數派,將其解散即是令國會癱瘓。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
背景:
1913年9月,袁世凱成功鎮壓了二次革命,但北京卻還存在著國民黨占多數的國會。為了讓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袁世凱聲言要尊重議員的權利。這些國民黨議員與進步黨議員合作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
為了進一步拉攏進步黨,袁世凱還任命該黨熊希齡為國務總理。進步黨人聲稱要組成第一流的「名流內閣」。9月,內閣組成,只有司法、教育、交通、農工商各總長之職由進步黨人梁啟超、汪大燮、周自齊、張謇分別擔任,財政由熊希齡兼理,而外交、內務、海軍、陸軍等重要部門則牢牢控制在孫寶琦、朱啟鈴、劉冠雄、段祺瑞這些袁世凱的嫡系軍閥、官僚手中。
憲法尚未制定,袁世凱便對國會施加壓力,於1913年10月10日當上正式大總統。10月14日,《天壇憲法草案》完稿,對總統權力頗多限制,令袁世凱大為不滿,強令修改,但由於憲法起草委員會中國民黨議員占多數,故並未採納袁世凱所提的各項要求。10月30日,憲法完成三讀,並於11月3日提交憲法會議,準備公佈。
Top
發生過程: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以京師大學堂戒嚴處查獲李烈鈞與國民黨議員數十封往來密電為由,藉口國民黨參與叛亂,下令解散國民黨。按《臨時約法》規定,大總統的命令必須國務總理簽字才能生效。因此,在此之前,袁世凱即逼迫熊希齡在他發布的命令上副署。
當天下午,北洋軍警即查封國民黨本部。5日又包圍國會,收繳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證章。兩天之內被收繳證書、證章的議員達430餘人,超過國會半數,致使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停開。10日,憲法起草委員會自行解散。12日,袁世凱政府下令,取消各省議會中國民黨議員的資格。14日,參議院議長王家襄、會議院議長湯化龍聯合發表聲明,宣佈國會停會。26日,袁世凱組織御用的政治會議,以篡奪國會的職權。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宣佈解散國會,將議員資遣回籍。2月28日,袁世凱又下令解散各省議會。
歷史影響:
袁世凱解散國民黨,可以說是其集權、擴權,甚至日後稱帝的第一步。解散國民黨後,連帶使得國會中超過半數的議員失去資格,憲法計畫擱置、國會因而停開、解散,也都順理成章了。而熊希齡內閣在協助袁世凱完成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的任務不久,亦因熊希齡的醜聞案而於1914年2月12日倒臺。
此後,袁世凱在政治上已無牽制力量,在過渡時期他尚會成立名義上的諮詢機關──政治會議,取代國會功能,到了後期則已明目張膽的公開稱帝。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內陷於分裂,主張武裝的孫中山、黃興等人被取消黨籍,孫中山赴日成立中華革命黨,重回革命道路。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