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時間
1912年01月01日 ~ 1912年04月01日
地點
武昌;上海;南京;漢陽;
相關人物
孫文
、
黎元洪
、
黃興
、
袁世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乃是辛亥革命期間,獨立各省代表協調各方利益下折衷的結果。武昌起義爆發後短短兩個月內,獨立省份已有十七省,雖然各方均在中華民國名號下各建軍政府,但上層無統一的機構,在處理全國性事務、對外交涉,以及對付清廷方面,有諸多不便。
袁世凱復起後,北洋軍攻下漢陽,武昌岌岌可危,組建中央領導機構的計畫因而無法再拖延。但黃興、黎元洪之間因大元帥、副元帥的爭議,使得局面遲遲無法定案。1911年12月底,孫中山返回上海,適時填補了缺乏中央威望人選的問題,遂在獨立各省代表組織的臨時總統選舉會上,獲選為臨時大總統。
背景:
12月4日,當獨立各省代表赴武昌時,正是漢陽失守、人心惶惶之際。留上海代表以設立中央機構不宜拖延為由,暫議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選舉大元帥、副元帥。選舉結果,黃興得16票,當選大元帥,黎元洪得15票,當選副元帥。在武昌的各省代表得知消息後,表示不予承認,並由黎元洪電上海撤銷。後來因時勢要求,復予承認。但當時駐南京代表的蘇浙兩軍,屬意黎元洪為大元帥,於是各省代表在12月16日,有大元帥副元帥倒置的建議。12月17日,黃興力辭大元帥之職,並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而各代表公決,黎元洪為大元帥。
另一方面,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和漢口兩地的十七省代表來到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事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此時代表們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黃興兩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獲悉袁世凱贊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
Top
發生過程:
武昌革命次日,孫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獲悉消息,之後起程前往英、法等國交涉,最後再從馬賽登船返回中國。12月25日,孫文抵達上海,次日各省代表會即通告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定於12月29日上午在南京舉行。由於孫文較具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立憲派和舊勢力也認為孫文是在爭取袁世凱反正之前的總統人選。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蘇諮議局會議廳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選出。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文獲得十六票,黃興得一票,由孫文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文由上海前往南京,於當日十時在江蘇諮議局舊址,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誓詞中,孫文表明其任務乃是與北方清廷及袁世凱的勢力周旋,以實現「推翻帝制」與「創立民國」的目標。1月3日,各省代表會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黎元洪於1月8日在武昌就職。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袁世凱等人的意見,下詔宣布清帝退位。次日,孫文即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呈,並推薦袁世凱繼任。2月15日袁世凱獲選為臨時大總統,並議決臨時政府仍設在南京,袁世凱應南下就職,未就職前,政府仍由孫文執行。袁世凱以北京兵變為由,無法南下。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解職。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以北京臨時政府為代表,南京臨時政府解散。
歷史影響:
一、整合革命勢力
在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組建臨時政府後,革命勢力才有統一的機構與清廷對峙,並派伍廷芳為議和代表,與清廷代表唐紹儀議和於上海,有助於之後清帝退位與南北統一。
二、樹立開國規模
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間雖然很短,卻頒布許多具有改革性、開創性的措施,諸如建立平等觀念、革除社會陋息、尊重言論自由、提倡女權等,樹立了宏大的開國規模。
三、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在臨時政府與袁世凱協商獲得初步成果後,孫文認為國家即將統一,國家大權應歸於內閣以求國家長治久安,建議臨時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此後臨時約法受到不同政治勢力的操弄,時廢時復,直到1931年國民政府制訂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才終止臨時約法的效力。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