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時間
1911年10月10日 ~ 1912年02月12日
地點
中國全國
相關人物
孫文
、
黃興
、
黎元洪
、
袁世凱
、
宋教仁
、
張謇
、趙鳳昌、
伍廷芳
、
段祺瑞
、隆裕太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為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的全國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隆裕太后下詔袁世凱組織建立中華民國臨時共和政府前後這段時間在中國發生的一連串革命事件,若從廣義上解釋,則可涵蓋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中國一系列以推翻滿清統治為目標的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中國帝制,開啟民主共和新紀元,並對中國國內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產生重要影響。
背景:
一、新式教育的影響
19世紀末,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由於教育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培養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成為日後領導革命及國家建設的主力。
二、變法、立憲均失敗,轉向激進革命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原本期望逐步改革走向君主立憲的維新派遭到守舊派緝捕殺害,1900年7月,譚嗣同的摯友唐才常組織自立軍,擬在長江沿岸武漢等五地同時發動勤王起義。事敗,唐才常等12位起義領導人在漢口被捕,在武昌紫陽湖畔被斬首。許多原本主張變法人士因此對滿清政府感到寒心,轉向認同革命主張。
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實質卻加強了皇族的權力,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繼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漢族僅佔四名,滿族人佔九名,其中更有七名是皇族,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清廷的連串動作讓立憲派大失所望,部分人士因此加入革命行列。
三、多次起義行動,震撼民心
從1895年至1911年,興中會、華興會以及後來的中國同盟會,還有光復會、岳王會等各種革命團體,聯合三合會、洪江會等會黨勢力,共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維新派的自立會也在1900年與興中會合作勤王起義。雖然這十多次起義僅是曇花一現,但卻在國內及海外子續散播革命的種子。隨著清廷政府愈來愈失去民心,支持革命的勢力從知識分子擴及一般民眾,並滲透到軍隊,革命團體的勢力和武裝實力也更加提升。
Top
發生過程:
一、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復,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公佈軍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佈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用黃帝紀元,宣統三年改?黃帝紀元4609年。軍政府建立參謀部、軍務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諮議局大樓為辦公地,十八星旗為軍旗。謀略處以軍政府名義發佈《布告全國電》,《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電全國。
10月12日,革命黨人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光復漢陽;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佔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
二、各省響應
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後,清政府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攻擊武漢三鎮的江北漢口(夏口)和漢陽,隨後啟用早先被罷黜的原北洋軍首領袁世凱,以穩定北洋新軍。革命軍開展陽夏戰爭,最終戰敗,11月27日退守江南武昌。在47天作戰中傷亡約萬餘人,但仍能隔江堅守武昌。因此在這七個星期之內,中國15個省陸續宣佈脫離清室獨立。內地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三省效忠大清朝廷。獨立各省主要以各省諮議局成員為主要領導,少數地區由革命黨主導。
10月18日晚,宜昌新軍第四十一標第一營排長、文學社會員唐犧支發動起義並光復宜昌。為減輕清軍對武昌壓力,唐於11月19日兵分四路直逼清駐防將軍荊州將軍府,25日圍困荊州,12月13日,荊州將軍連魁投降。
10月22日,湖南共進會會員焦達峰、陳作新,按照早先與湖北共進會立下相互響應起義約定,率領以會黨和新軍組成的隊伍在長沙起義。湖南巡撫余格誠逃走,巡防營統領黃忠浩被斬首。起義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推舉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並發布《討滿清檄文》。隨即派兵支援武昌。
10月22日,陝西同盟會會員井勿幕、錢鼎、景定成等人同陝西哥老會聯合,發動會黨和新軍革命分子同時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護理巡撫錢能訓逃走,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西安滿族居住區「滿城」遭遇種族屠滅,慘況空前。起義軍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推舉原日知會會員,新軍隊官張鳳翽被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會會員林森、蔣群、蔡蕙等人策動九江新軍舉行起義,勝利後即宣告獨立,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推舉第二十七混成協第五十三標標統馬毓寶為九江軍政分府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會會員蔡公時等人率領新軍發動起義並獲成功,建立江西軍政府,推舉李烈鈞為都督。
10月29日,山西同盟會會員、新軍標統閻錫山聯合姚以階、黃國梁、溫壽泉、趙戴文、南桂馨、喬熙等人發動新軍在太原起義,殺死山西巡撫陸鍾琦,宣布成立山西軍政府,推選閻錫山為都督。12月12日,革命軍因抵抗不住清軍曹錕部進攻,撤離太原。
10月29日,直隸發生灤州兵諫與灤州起義。新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聯合第三十九協協統伍祥禎、四十協協統潘?楹、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第三鎮第五協協統盧永祥等,在直隸灤州打電報向清政府提出類似最後通牒的十二條,要求在本年內召集國會,由國會起草憲法,選舉責任內閣,並規定皇族不得充當國務大臣。
10月30日,雲南同盟會會員李根源聯合新軍標統蔡鍔、羅佩金及管帶唐繼堯等人率領新軍發動重九起義,次日佔領昆明,成立雲南軍政府,將雲貴總督李經羲禮送出境,推舉蔡鍔為都督。
11月3日,上海同盟會、光復會、上海商團的陳其美、張承槱、李平書、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發動武裝起義,主要力量有張承槱、劉福標等人組織的青幫洪幫敢死隊,李平書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團武裝,李燮和聯絡的吳淞地區起義軍警,朱家驊、徐霽生等人組織的中國敬死團。4日,最後攻佔江南製造局,上海光復;8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滬軍都督府,推舉陳其美為都督。
11月4日,貴州革命黨人張百麟等的領導和發動新軍和貴州陸軍小學堂學生舉行起義,隨即攻佔貴陽,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推舉貴州新軍第一標教官兼講武堂堂長及貴州陸軍小學堂總辦楊藎誠為都督,趙德全為副都督。
11月4日,浙江光復會會員駐杭州新軍八十一標標統朱瑞,同盟會會員新軍八十二標周承菼部軍官吳思豫、呂公望、蔣百里、蔣百器、楊廷棟、吳肇基人等,及光復會王文慶率領從上海趕來的敢死隊發動起義,從筧橋、南星橋出發進攻省城杭州。朱瑞、吳思豫、呂公望等率八十一標及光復會王金髮敢死隊攻佔軍械局。周承菼統八十二標和同盟會蔣中正、光復會尹銳志(女)所屬敢死隊攻佔撫台衙門。楊廷棟率兵包圍了巡撫府,巡撫增韞被俘,5日,杭州光復。浙江諮議局議長陳黻宸、副議長沈鈞儒及馬敘倫等人,推舉立憲派、前諮議局議長湯壽潛為都督。
11月5日,江蘇的立憲派及紳商慫恿江蘇巡撫程德全在省城蘇州宣布獨立,成立江蘇革命軍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11月5日,安徽同盟會會員吳暘谷等率標炮營等也在當日起義,並向省城安慶進攻。立憲派則勸說安徽巡撫朱家寶獨立,11月8日,安徽諮議局出面宣布獨立,推舉朱家寶為都督,王天培為副都督。
11月6日,廣西諮議局在省城桂林作出決定,與清政府脫離關係,宣布廣西獨立,原廣西巡撫沈秉?擔任都督,幾天後清軍提督陸榮廷發動兵變奪取都督之位。
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會員鄭祖蔭、彭壽松、許崇智、新軍第十鎮統制孫道仁率領所部在福州起義,向清軍發起進攻,清總督松壽自殺,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復,福建軍政府成立,推舉孫道仁為都督。
10月底,廣東同盟會會員陳炯明、鄧鏗和彭瑞海等人在廣東化州、南海、順德、三水等地組織民軍起義。11月8日,在胡漢民勸說下,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和新軍第二十五鎮統制龍濟光同意反正,民軍聲勢浩大,兩廣總督張鳴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廣東諮議局討論廣東獨立問題,決定次日宣布廣東獨立。11月9日,陳炯明率部光復惠州,同日,廣東宣布獨立,成立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推舉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經各方支持,組成一支北伐軍共約8,000人,姚雨平任總司令,馬錦春為副總司令。
11月12日,山東煙台同盟會欒鍾堯、宮錫德等「十八豪傑」同盟會會員發動起義,佔領煙台海防營,煙台道台徐世光聞變攜家眷逃到東海關稅務司英國人梅爾公館尋求保護。11月13日,「十八豪傑」致電上海都督陳其美,宣布煙台獨立,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稱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推舉清海軍舞鳳艦艦長王傳炯為煙台軍政分府總司令。
11月13日,在山東革命黨人丁惟汾的勸說和代理新軍第五鎮統制賈賓卿等部分軍官的脅迫下,山東巡撫孫寶琦同意山東獨立,推舉孫寶琦為都督。11月24日,孫寶琦又取消獨立。
11月17日寧夏同盟會支會發動寧夏會黨起義,23日在銀川成立支那寧夏革命軍政府。1912年3月11日,黃鉞聯合革命黨人向燊、陳貞瑞等發動了秦州起義,在秦州宣布獨立,成立甘肅臨時軍政府,黃鉞被舉為都督。
11月21日,廣安州組成大漢蜀北軍政府。22日,蜀軍政府在重慶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開四川官紳代表大會,決定獨立並派出蒲殿俊等11人與四川總督趙爾豐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銀行進行談判,27日四川宣布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趙爾豐發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將權力交給新政府。立憲黨人蒲殿俊擔任都督,趙爾豐的嫡系部將朱慶瀾任副都督。27日,進入四川的鄂軍在資中反正,殺死上任途中的代理四川總督端方。
12月22日,河南開封同盟會會員張鍾端領導的河南仁義會起義行動被破獲,次日張鍾端被殺害。
11月17日奉天聯合急進會成立,公推張榕為會長,柳大年、李德瑚、張根仁為副會長。
11月下旬,奉天聯合急進會首領、同盟會會員張榕、張根仁派趙元壽來吉林組建吉林聯合急進會分會。1912年3月15日,趙爾巽和陳昭常宣布承認「共和」,改東三省總督為東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撫為吉林都督。
11月16日,黑龍江巡撫周樹模秉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旨意,成立黑龍江國民保安公會並自任會長。黑龍江全省中學堂學生在革命黨人策動下成立黑龍江國民聯合會要求宣布獨立。奉天聯合急進會首領、張榕、張根仁等和保安會進行鬥爭。12月11日,革命黨人組織省城學生到省屬衙門前遊行,高呼「黑龍江獨立萬歲」;12月18日,用全體名義要求巡撫周樹模宣布獨立。此後在民政司長宋小濂應對下,革命活動被瓦解,黑龍江獨立運動失敗。
12月28日,革命黨人劉先俊、萬象春、馬萬榮等率軍中100多名哥老會會眾在迪化(今烏魯木齊)起義。1912年1月7日(農曆辛亥年)晚,伊犁起義取得勝利。1月8日上午9時,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清朝黃龍旗。
11月8日,在同盟會會員策劃和支持下,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於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關宣布起義。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軍將領商定組建聯軍會攻南京,徐紹楨任總司令。11月11日,聯軍司令部在鎮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總司令徐紹楨的統一指揮下,聯軍相繼攻佔烏龍山、幕府山、雨花台、天堡城等據點。後黃興趕來加入指揮。12月2日一舉攻佔南京城(南京之戰)。至此,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據有。
三、列強保持中立
武昌起義後,鄂軍都督府成立軍事外交科、外交局等部門,最終合併為外交部,胡瑛任部長,王正廷任副部長,胡朝宗、夏維崧、石龍川、劉鳳書、江華本、姚勉之、陶宗漢等分任秘書、科長、參議等職務,余日章為外交部駐漢交涉局局長。胡瑛向各國駐漢口領事館送交了照會。隨著民軍在漢口的軍事成功,各國態度逐漸轉變,10月17日上午,英、俄、法、德、日五國駐漢口領事推舉英國領事葛福向鄂軍都督府遞交會銜公文,承認民軍為國際法上的交戰團體,各國將嚴守中立。10月18日,五國領事(英國總領事葛福Herbert Goffe、俄國總領事敖康夫A.N.Ostroverkhow、法國領事侯耀(時又稱「羅氏」)Ulvsse-Raphael Reau、德國領事米雷爾Max Muller、日本總領事松村貞雄)發布會銜布告。
四、清廷的反擊
10月12日,清廷派蔭昌率領北洋第一軍(由陸軍第四鎮和陸軍第二鎮的陸軍第三混成協、陸軍第六鎮的陸軍第十一混成協編成,總統官由蔭昌兼)、第二軍(由陸軍第五鎮、陸軍第三鎮的陸軍第五混成協、陸軍第二十鎮的陸軍第三十九混成協編成,總統官為馮國璋)開往湖北鎮壓武昌起義(參謀長易乃謙,副官長兼總執法官丁士源),同盟會會員蔡德辰、陳雄等企圖在京漢鐵路正陽門西車站刺殺蔭昌未果。10月15日,蔭昌途經彰德會見袁世凱時,袁告訴蔭昌切勿輕戰。10月17日蔭昌到達信陽指揮,但由於北洋兩軍系袁世凱舊部,不聽指揮,鎮壓並不得力,同時湖南、山西、江西、陝西等省相繼宣告獨立。10月27日,清廷召回蔭昌,派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督辦湖北剿撫,並改任馮國璋為北洋第一軍總統官,任命段祺瑞為北洋第二軍總統官,蔭昌隨陸軍第八鎮留在前線參加反攻。11月1日,袁世凱內閣成立,蔭昌被任命為軍諮府大臣暫管陸軍大臣事務。
武昌事變後,清廷分為兩派:一派主張用親貴督師,嚴征力討;一派則主張起用袁世凱,最後隆裕太后決定採用後者。於是清廷對革命的態度產生了重大變化,由原本的「一致主剿」,轉而出現了「撫」的呼聲。
五、南北議和[
袁世凱在被清廷起用之前,已會見過來訪的革命黨人朱芾煌。朱勸告袁世凱同南方議和以換取大總統之位,袁世凱權衡利弊,上台後採取了剿撫兼施的策略,進而準備和南方開始談判。
11月26日,袁世凱通過英國公使朱邇典爵士(Sir 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及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葛福(Herbert Goffe,1870-1939)向軍政府和各省代表提出議和三條件:停戰,清帝退位,選袁世凱為大總統。11月30日,各省代表自上海彙集至武漢,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各省代表第一次會議,同意與袁世凱議和。12月1日,南北雙方簽訂《武漢地區停戰協定》,武漢地區於12月3日上午8時至12月6日上午8時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漢地區停火,進行休戰談判。此後南北雙方先後簽署過五次協議,將停戰最終延續到1912年1月29日。
12月8日,袁世凱發布內閣咨文,派唐紹儀為總理內閣大臣的全權代表。12月9日,唐紹儀等離京赴武漢與黎元洪或其代表商談大局。而南方各省內部則紛爭不斷。12月7日,黎元洪提名伍廷芳為議和全權代表,溫宗堯、汪兆銘、王寵惠、鈕永建為參贊,胡瑛、王正廷為湖北特派代表,組成議和代表團。
12月18日,在上海南京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南北議和會議開幕,參加會議的除南北議和代表外,還有英、日、美、德、法、俄6國駐滬總領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在這第一次會議上,雙方很快就承認共和達成一致,並在「召開國民大會表決國體」即所謂「和平解決」辦法上達成共識,但對國民會議的召集、召開時間與地點、組成等問題爭執不下。12月20日,雙方舉行第二次會議。
同時,清軍主和派將領由段祺瑞的參謀長靳雲鵬派出私人代表廖宇春赴上海與黃興談判。參與談判者有江浙聯軍參謀長顧忠琛,聯軍先鋒隊長朱葆誠、洪承點,文明書局經理俞復,北軍紅十字會會員夏清貽。12月20日,雙方在文明書局簽訂五項條款:一、確定共和政體;二、優待清皇室;三、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四、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並不負戰時害敵之責任;五、同時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之秩序。
12月28日,袁率內閣大臣上奏,請召集臨時國會公決國體。清廷召開御前會議,最終隆裕太后下懿旨,同意召集臨時國會。12月29日,南北議和第三次會議召開,伍廷芳提出經過修訂的《關於清皇帝之待遇》、《關於滿蒙回藏之待遇》兩項提議案,當日議決多項條款,其中首條即為「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從多數取決。決定之後,兩方均須依從」。
同盟會方面不滿南北雙方達成的召開國民會議議決國體,選袁為民國首任總統的共識。黃興、陳其美、宋教仁遂於12月26日在上海哈同花園公宴總理孫文之時,醞釀舉孫為大總統,並由馬君武喚起輿論。12月27日,黃興、宋教仁等赴南京,連夜召集各省代表會議,提出成立政府、採用總統制、改行中華民國紀年並用陽曆等事宜,籌備選舉臨時大總統。
12月31日,南北雙方代表唐紹儀、伍廷芳等召開最後一次會議,雙方簽署協議,袁支持清帝退位,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召開國民會議議決國體。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孫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得知孫就任臨時大總統後,1月1日致電唐紹儀,表示唐12月30日、12月31日以來行動超越許可權,不能獲得政府承認。唐紹儀當即請辭。1月2日,袁世凱准唐紹儀辭去和談代表一職,並致電伍廷芳,否認伍、唐所訂條款。
此後經張謇、趙鳳昌斡旋,南北雙方繼續議和,主要討論清室優待條件和南方履行承諾問題。此時南方議和的要角是孫。孫保證清帝退位,宣布共和之後,舉袁為大總統。
六、清帝退位
1月22日,孫文發表聲明,只要袁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袁得到這個保證後,便加緊逼宮。袁以利害遊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劻和那桐,並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后身邊受寵太監張蘭德,威嚇隆裕太后稱大勢已去,如果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生命難保,而若同意讓位,則可有優待條件。 1月22日,英國公使朱邇典會同法、俄、日公使聲明贊成清室退位。美國不願干涉內政,不曾參加。
1月29日,召開清廷御前會議,會上決定退位,以取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全權,與南京臨時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條件。2月10日,南京參議院通過《清室優待條件》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隆裕太后發布《遜位詔書》,宣佈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至此,辛亥革命大功告成,大清帝國正式終結,被中華民國取代。
歷史影響:
一、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主共和體制並未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二、思想影響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三、經濟影響
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即便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再次統一,也未能實質掌握整個中國的統治權。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四、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打倒了統治階層的滿人權貴,卻未能衝擊地方社會的軍人將領、士紳及官僚。辛亥革命的成功,大部分來自這些地方領導威權的響應與帶領,因此在革命後不僅繼續掌握權力,更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之後陷入軍閥割據,戰亂使士紳官僚力量漸衰,取而代之的是具軍事背景的統帥及剽悍的地方土匪惡霸。
五、對民族關係和邊疆地區的影響
辛亥革命爆發前的革命組織,多以漢族為本位。他們提出「驅除韃虜」後所建的民國,往往指單限於以漢族為主的十八行省(武昌起義時所用的十八星旗即為佐證);滿洲(當時已經成立了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內蒙古、外蒙古、新疆(時已為新疆省)和西藏都被排除在外。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自顧不暇,列強趁機支持邊疆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
六、對海外華僑華人的影響
孫文於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許多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轉而支持孫。馬來亞和新加坡各地華人開始剪掉辮子。在同盟會和孫號召下,當地華人也積極捐款支持革命。
由於民族主義思想鼓吹,數以千計當地華人青年回到中國參加推翻清朝,給予革命黨金錢援助。同時,也促進反對殖民統治的意志,不斷壯大。
1912年8月13日,國民黨成立。在得到英國殖民政府許可後,國民黨在馬來亞成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由於英國殖民政府認為國民黨並非與殖民政府對抗,1912年12月18日,又許可在新加坡成立國民黨星洲聯絡支部。北京的國民黨於1913年被解散後,其後繼各黨派在馬來亞繼續進行合法活動,直到1925年中國國民黨註冊被英國殖民政府吊銷,理由是未根據社團法令提供所需資料。儘管如此,中國國民黨並未停止活動,而是繼續以秘密形式存在。中國國民黨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活動,為日後中國抗日戰爭、馬來亞和新加坡政治運動等帶來深遠影響。
Top
中外雜誌 2
‧
西藏漫談(續)
中外雜誌 18
‧
湖南伢子進馬尾(記孫道仁;譚曙卿;劉建緒)
中外雜誌 20
‧
五十年來記者生活之片段
‧
我親歷武昌起義
中外雜誌 21
‧
大學時期以前的回憶錄
中外雜誌 35
‧
吳佩孚英雄難過美人關 ─孚威將軍傷心婚姻事
‧
狀元總長‧戲子博士張謇‧袁世凱‧梅蘭芳
中外雜誌 38
‧
吳玉帥與我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
北洋政府財政界怪現象
中外雜誌 41
‧
黎元洪傳(一)
中外雜誌 42
‧
出川見聞-抗戰採訪錄第一章
‧
黎元洪傳(二)
中外雜誌 44
‧
花谿憶語
中外雜誌 45
‧
黎元洪傳(五)
中外雜誌 47
‧
民國前後讀書生活
‧
百齡翁談養生
中外雜誌 48
‧
近代風雲人物(二)
‧
滿清新軍誌
中外雜誌 50
‧
辛亥開國臺胞抗日怒潮(一)─臺籍志士響應辛亥革命光復臺灣史話
中外雜誌 51
‧
飛離四川迎向光明
中外雜誌 54
‧
宋子文早年軼事
中外雜誌 56
‧
辛亥女傑張竹君──兼及胡漢民‧馬君武‧黃興
‧
譚延闓通而有節
中外雜誌 58
‧
吳祿貞遇刺始末
中外雜誌 61
‧
為開國歷史作一證
中外雜誌 65
‧
段祺瑞傳(七)
中外雜誌 66
‧
深仁我有終身感-朱騮先先生八十冥誕日作
中外雜誌 68
‧
早期留美史話(續完)
‧
劉公.黎元洪-辛亥首義之憶
中外雜誌 69
‧
末代狀元三角愛
‧
段祺瑞傳(十一)
‧
船山名師錄-我所記憶的船山學社與船山中學
中外雜誌 70
‧
段祺瑞傳(十二)
中外雜誌 89
‧
綠林都督陸榮廷
中外雜誌 91
‧
先室馬育英女士之生平
中外雜誌 92
‧
眾家老闆黃金榮﹙八)
中外雜誌 93
‧
戴傳賢的一生﹙二)
中外雜誌 95
‧
不平凡的中山大學五十年
‧
戎馬生涯(十七)
中外雜誌 96
‧
我的早年(二)
‧
苦行高僧 虛雲和尚傳(二)
‧
戴傳賢的一生(五)
中外雜誌 98
‧
孫中山先生與台灣(續完)-國父五次來台考
‧
清末民初留美九年(一)-從密大到哈佛
中外雜誌 99
‧
戴季陶先生與中山大學(續完)
中外雜誌 103
‧
眾家老闆黃金榮﹙十九)──黃埔江奇案錄
中外雜誌 104
‧
春申風雲﹙一)──辛亥上海光復見聞錄
‧
將軍外長吳鐵城
‧
粵海舊聞錄﹙三)
中外雜誌 105
‧
春申風雲﹙二)──辛亥上海光復見聞錄
‧
陳炯明反覆無常
中外雜誌 106
‧
春申風雲﹙三)──我所見的上海光復之役
中外雜誌 114
‧
粵海舊聞錄(九)
中外雜誌 119
‧
馮玉祥與西北軍(六)-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
粵海舊聞錄(十三)
中外雜誌 120
‧
杜月笙的趣事
中外雜誌 122
‧
永懷萬耀煌先生
‧
徐樹錚新傳
‧
馮玉祥與西北軍(八)-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3
‧
粵海舊聞錄(十六)
‧
憶舅丈萬耀煌先生
中外雜誌 124
‧
粵海舊聞錄(十七)
中外雜誌 125
‧
沈寐叟與李梅-民初兩大書畫家之隱事
中外雜誌 128
‧
趙爾豐‧端方‧田徵葵-辛亥在川被殺的滿清三大員
中外雜誌 132
‧
天竹.蠟梅.水仙之憶
‧
抗日情報戰(十四)-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中外雜誌 133
‧
憶說蔡元培
中外雜誌 136
‧
北伐前後的西北軍-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九
‧
讀「臺海風雲人物」
中外雜誌 138
‧
幽默小品(一)
中外雜誌 139
‧
狀遊八十年(三)-一個工程師的自述
中外雜誌 140
‧
粵海舊聞錄(二十四)
中外雜誌 142
‧
勞工運動三十年
‧
蔡鍔的故事
中外雜誌 143
‧
新聞教育四十年(上)
中外雜誌 145
‧
紀念戴傳賢先生
中外雜誌 146
‧
譚延闓父子軼事(續完)
中外雜誌 149
‧
『中國民主同盟』內幕(一)
中外雜誌 150
‧
中國革命女英雄 秋瑾
中外雜誌 152
‧
首義與開國
中外雜誌 153
‧
粵海舊聞錄﹙終篇)
中外雜誌 154
‧
哀憶先父蒓漚府君
中外雜誌 155
‧
柳亞子與「三聯會」-中國黨派滄桑錄之三
中外雜誌 158
‧
中國早期的飛行家
中外雜誌 159
‧
我所認識的張知本先生
‧
愛國老人楊森先生
中外雜誌 162
‧
中國洪門民治黨的興衰-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十
‧
但悲不見九州同-魯莽書生李萬居之七
中外雜誌 163
‧
中國中和黨浮沉記-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十一
中外雜誌 164
‧
中國致公的故事-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十二
中外雜誌 165
‧
千里眼順風耳(一)-通訊老兵憶當年
中外雜誌 166
‧
妻唱父隨光復會-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十四
中外雜誌 167
‧
農民自由黨的興衰-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十五
中外雜誌 170
‧
一代霸才張譽(四)
中外雜誌 172
‧
林獻堂與梁啟超(下)
‧
孫中山各名號考釋(上)-四十個本名、化名、筆名、綽號的由來掌故
中外雜誌 173
‧
宋慶齡的一生(上)
中外雜誌 174
‧
馬君武博士的志業
中外雜誌 177
‧
辛亥武昌軍政府首任外交部長:我的外祖父胡瑛
中外雜誌 180
‧
我所認識的馮玉祥
‧
張作霖興亡記(一﹚
中外雜誌 190
‧
八十述略(一)
中外雜誌 191
‧
水利大師李儀祉
中外雜誌 192
‧
民初兩大詩人:冒鶴亭與楊雲史
中外雜誌 193
‧
『廚子將軍』閻錫山
中外雜誌 195
‧
張大千擺龍門陣(上)
中外雜誌 198
‧
王伯羣的生平
中外雜誌 200
‧
「日本通」王芃生的感情世界(一)
‧
察哈爾抗日戰役紀實
中外雜誌 201
‧
王寵惠傳略
‧
朱德與女人及其他
‧
憶楊雲史
中外雜誌 203
‧
記憶中的毛澤東
‧
張宗昌外傳(四)
中外雜誌 204
‧
段祺瑞二三事
中外雜誌 205
‧
田炯錦的志操
中外雜誌 206
‧
三湘女傑張默君
中外雜誌 209
‧
將軍詩人左曙萍
中外雜誌 211
‧
于右任的故事(三)
‧
清末民初三怪
中外雜誌 212
‧
于右任的故事(四)
‧
四川保路革命歷程
‧
江東才子楊雲史
‧
張大千外傳(一)大千居士的形象與風範
中外雜誌 214
‧
于右任的故事(六)
‧
功在國家,利及世界
中外雜誌 215
‧
由大兵到省長:傳奇人物周西成(上)
‧
宋教仁被刺內幕
‧
劉峙的故事
中外雜誌 217
‧
張軫投共之謎
中外雜誌 218
‧
近代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博士的貢獻
中外雜誌 221
‧
大家族的沒落-人間閒話之七
‧
女博士之戀
中外雜誌 222
‧
于右任的故事(十三)
‧
黃季陸的生平
中外雜誌 223
‧
柳亞子恃才傲物
中外雜誌 225
‧
大將風標-悼念孫上將德操先生
中外雜誌 226
‧
范紹增風流慷慨
中外雜誌 227
‧
亡命大臣羅振玉
‧
紀念金維繫委員
‧
當代人物趣事軼聞(終篇)
中外雜誌 228
‧
蘇曼殊外傳(一)-曼殊和尚的錦繡人生
中外雜誌 229
‧
華僑文教繽紛-僑務叢談之六
中外雜誌 232
‧
吳鐵城軼事
中外雜誌 234
‧
西湖受驚遁走南洋-蘇曼殊外傳之七
中外雜誌 236
‧
辛亥革命史話
中外雜誌 245
‧
怪誕不稽的辜鴻銘
中外雜誌 246
‧
將軍哭陵的事與人
中外雜誌 247
‧
名將凋謝-紀念父親王士俊將軍
中外雜誌 248
‧
辛亥四川革命的歷史探討
‧
臺灣工業發展之父:尹仲容死而未已(下)
中外雜誌 250
‧
耕讀瑣記(下)
中外雜誌 251
‧
王揖唐與王克敏
‧
孫文與南洋(下)
中外雜誌 252
‧
奇人異事葉德輝
‧
梁啟超的感情世界
中外雜誌 253
‧
貴陽政變昆明被刺-何應欽傳之三
中外雜誌 256
‧
丹心照千古-蔡公時遭日寇活剁記
‧
謙謙君子王宣
中外雜誌 257
‧
何應欽傳奇(一﹚
中外雜誌 260
‧
茅台酒滄桑
‧
梁漱溟特立獨行
中外雜誌 261
‧
記李品仙將軍
中外雜誌 262
‧
政海秘聞(二)-從唐繼堯到龍雲
中外雜誌 263
‧
完美的典型-懷念戴傳賢先生
中外雜誌 267
‧
辛亥革命秘辛-趙爾豐玩火自焚
中外雜誌 268
‧
北京大學傳奇(上)
中外雜誌 276
‧
一代學人梁漱溟
中外雜誌 277
‧
宋教仁軼聞拾遺
中外雜誌 278
‧
于右任趣事
‧
我的父親袁世凱(一)
‧
還我外蒙河山
中外雜誌 279
‧
集金石詩畫於一身的:國畫大師黃賓虹
‧
愛國高僧熱振活佛
中外雜誌 280
‧
政治大俠陳家鼎
中外雜誌 288
‧
于右任與復旦大學
中外雜誌 289
‧
梁漱溟舌戰毛澤東
‧
智慧女神吳貽芳-中國婦女的驕傲
中外雜誌 290
‧
性博士傳真:張競生的故事
‧
溥儀出宮前後
中外雜誌 291
‧
抗日救亡運動躍馬當先:章太炎傳奇
‧
劉湘傳奇(三)
中外雜誌 292
‧
中國唯一私人氣象臺長:末代狀元張譽
‧
連雅堂別傳
中外雜誌 293
‧
東北風雲錄-張學良張作霖傳奇(四)
中外雜誌 299
‧
民初羣豪-傳奇人物.人物傳奇
‧
民國革命烈士 彭家珍傳奇
中外雜誌 300
‧
愛國老人張瀾
中外雜誌 301
‧
也談泰戈爾
中外雜誌 302
‧
賀龍被害真相
中外雜誌 303
‧
上海影戲大王(上)-張善琨的興起和沒落
中外雜誌 304
‧
四川幽默大師 劉師亮傳奇
‧
多情種子梁啟超
‧
東北風雲錄(十五)-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
學海軼聞趣事(五)
中外雜誌 307
‧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二)
中外雜誌 308
‧
西陲守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中外雜誌 313
‧
王寵惠與「好人內閣」
中外雜誌 314
‧
透視郭沫若(上)
中外雜誌 315
‧
西藏與中原關係
中外雜誌 343
‧
丁慰慈回憶錄(一)
‧
掌故奇談(六) 張宗昌被殺真相
中外雜誌 344
‧
抗戰的時代 一夫當關在墨國
中外雜誌 345
‧
風流人物,非關風月 名人學者軼聞錄(一)
中外雜誌 353
‧
中外名人傳(十六)
中外雜誌 354
‧
中外名人傳(十八)
‧
文壇舊事 周作人失足恨
‧
民初風雲人物 張譽傳奇
中外雜誌 356
‧
風流人物黃仲涵 「顧維鈞婚姻傳奇」讀後補正
中外雜誌 357
‧
風流軍師四處留情 戲說毛澤東之八
中外雜誌 363
‧
世界歷史悠久的大學:南庸薪火不息
‧
追憶與永懷:我的父親高振庠
中外雜誌 364
‧
中外名人傳(二十七)
‧
金蘭之交甘苦共嚐:蔣介石的盟兄弟(上)
‧
真性情‧生死交:馬一孚與謝無量
中外雜誌 367
‧
中外名人傳(三十)
‧
柳亞子和毛澤東
中外雜誌 370
‧
王國維的學術生涯
中外雜誌 372
‧
西北英雄馬步芳
‧
官場現形記 北洋政壇內幕(一)
中外雜誌 374
‧
中外名人傳(三十七)
‧
宋美齡傳奇
中外雜誌 378
‧
李根源傳奇
中外雜誌 379
‧
兩廣軍頭和伶界大王 陸榮廷進京與譚鑫培之死
中外雜誌 380
‧
智勇雙全一豪傑 張羣風雲(一)
中外雜誌 385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八)
中外雜誌 386
‧
九十回憶 情繫台灣
中外雜誌 391
‧
澳門煙雲(下) 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會
中外雜誌 392
‧
中外名人傳(五十五)
中外雜誌 403
‧
中外名人傳(六十六)
中外雜誌 424
‧
茅盾的創作和幻滅(上)
中外雜誌 429
‧
中外名人傳(九十二)黃珍吾;洛克;谷正倫;海森柏格;賀國光;
‧
西陲手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
長江文化交流之旅
中外雜誌 430
‧
中外名人傳(九十三)希特勒;程天放;伽利略;陳烱明;
中外雜誌 437
‧
客籍抗日烈士-羅福星殉難經過
中外雜誌 438
‧
無限高山喬木思-永懷張維翰先生
中外雜誌 441
‧
一代霸才張謇
中外雜誌 447
‧
陳明律灌唱江定仙的歌
中外雜誌 457
‧
為中國音樂教育鞠躬盡瘁的蕭友梅
中外雜誌 467
‧
抗戰時期中山艦金口喋血記 虎口餘生陳鳴錚含悲憶往
中外雜誌 469
‧
追憶海軍奇才傅成及海軍教育發展
東方雜誌 121
‧
內外時報-中國財政論
東方雜誌 140
‧
石遺室詩話續編卷六
東方雜誌 141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47
‧
天意與民意
東方雜誌 148
‧
帝制運動始末記
東方雜誌 150
‧
帝制運動始末記
東方雜誌 157
‧
內外時報-非立賓之華僑
東方雜誌 158
‧
內外時報-民國行政統計彙報(續)
東方雜誌 160
‧
內外時報-關於復辟之各方文電
‧
日本對華貸款之時機
東方雜誌 472
‧
二十年來中國制憲工作的回溯
‧
二十年來中國的國際關係
‧
二十年來之國家財政
‧
二十年來政治組織的演進
‧
辛亥革命的意義
‧
卷頭語
東方雜誌 501
‧
生產教育的意義之估定
東方雜誌 510
‧
最近三十年的中國財政
東方雜誌 511
‧
中西接觸後社會上的變化
‧
東方論壇
東方雜誌 515
‧
中國現代教育之史的檢討
東方雜誌 517
‧
憲法草案評
東方雜誌 530
‧
西班牙大政變與右傾政治的抬頭
東方雜誌 588
‧
我國政黨政治之蛻變及其對於近代文化之影響
東方雜誌 603
‧
婦女與民主政治
東方雜誌 678
‧
中國學術的進展
東方雜誌 679
‧
建國三十年與中國婦女運動
東方雜誌 715
‧
政黨政治與以黨治國
‧
戰後我國首都地理位置的商討
東方雜誌 716
‧
西安建都之研究
東方雜誌 748
‧
中山先生的革命論
東方雜誌 801
‧
憲法中的省制問題
東方雜誌 807
‧
民國以來的政治演變
東方雜誌復刊 844
‧
從社會組織看國人合群精神
東方雜誌復刊 845
‧
海軍教育與近代中國
東方雜誌復刊 847
‧
晚清今文學家之進化思想
東方雜誌復刊 849
‧
振興經世致用的學風
東方雜誌復刊 855
‧
中國革命與我
‧
東方論壇─仁政義師‧壽國淑世
東方雜誌復刊 860
‧
東方論壇─國父的革命方略
東方雜誌復刊 867
‧
從辛亥至辛亥
東方雜誌復刊 870
‧
重印東方雜誌全部舊刊五十卷序
東方雜誌復刊 894
‧
五權憲法有無國會?
東方雜誌復刊 897
‧
寄園存稿自序與目錄
東方雜誌復刊 918
‧
馬相伯先生與聖經
東方雜誌復刊 933
‧
蔣公逝世二週年感言
東方雜誌復刊 939
‧
自覺.自信.自尊
東方雜誌復刊 950
‧
東南亞洲華僑社會的嬗變(下)
東方雜誌復刊 959
‧
民法親屬篇修訂的曲折
東方雜誌復刊 975
‧
謝冠生先生傳
東方雜誌復刊 987
‧
辛亥革命與地方勢力
東方雜誌復刊 1051
‧
晏陽初九十自述(二)
東方雜誌復刊 1074
‧
清談歷史的-紀年與年號
東方雜誌復刊 1075
‧
基督教與近代儒生之接觸及其反響(上)
東方雜誌復刊 1078
‧
關於「五四運動與中共」
Top
書名:
孫中山傳
‧
代序 孫中山愛國主義思想的特徵
‧
附錄一 孫中山年譜簡編
‧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一節 家世探源
‧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三節 在黑暗中探索
‧
第二章 推翻封建帝制,創建共和民國 第七節 堅持武裝鬥爭
‧
第二章 推翻封建帝制,創建共和民國 第二節 流亡中矢志不移
‧
第二章 推翻封建帝制,創建共和民國 第三節 努力開拓革命新局面
‧
第二章 推翻封建帝制,創建共和民國 第六節「兄弟鬩於牆」
‧
第二章 推翻封建帝制,創建共和民國 第四節 創建中國同盟會
‧
第三章 中國第一個總統 第一節 辛亥革命
‧
第三章 中國第一個總統 第三節 被迫讓位
‧
第五章 掀起國民革命高潮 第一節 歷史的轉折
‧
第五章 掀起國民革命高潮 第二節 開闢國共合作之路
‧
第五章 掀起國民革命高潮 第三節 首次國共合作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一節 「永絕反革命的根株」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一節 致力於建設事業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二節 艱難的「二次革命」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三節 傳奇的愛情故事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五節 求索,再求索
‧
結語
書名:
宋慶齡傳
‧
附錄一 宋慶齡大事紀年
‧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三節 激揚文字
‧
第二章 在孫中山身邊 第三節 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
書名:
人物春秋 第一集
‧
陳炯明反覆無常
書名:
月是故鄉明
‧
耕讀瑣記
書名:
同光風雲錄
‧
下篇之九 章炳麟
‧
下篇之二十五 楊圻
‧
上篇之三十八 丘逢甲
書名:
壯遊八十年
‧
二、仙女鎮小學三年
書名:
風流人物
‧
「喜艷親王」劉喜奎
‧
末代狀元三角愛
‧
蔡松坡鳳仙戀
書名:
張大千外傳
‧
仿石高手‧聳動藝林
‧
黑猿轉世‧虎肉開葷
‧
源頭活水‧秋英揚名
書名:
無所不談雜記
‧
民主運動的新階段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一集
‧
辛亥女傑張竹君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二集
‧
白面霸王唐繼堯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三集
‧
丘逢甲海天孤憤
‧
末代狀元三角愛
‧
臺灣革命先烈羅福星
書名:
傳記精華 第四集
‧
近代風雲人物
‧
重慶市長驚風駭浪
‧
羅福星與烈女張佑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五集
‧
徐永昌協調南北
‧
閻錫山執兩用中
‧
轉戰全川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虎穴游龍劉戈青
書名:
蔣復璁先生傳記
‧
第一輯 家世.足跡.貢獻 第四章 在台時期的文化成就
書名:
公元一九二七
‧
引子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
第九章 情定美齡 聯盟煥章
‧
第五章 黃埔博奕 政變前奏
書名:
中醫同仁堂
‧
第三章 四房共管同仁堂(一九一一—一九三七)
書名:
經典女人-孟小冬
‧
第一章 冬皇出世 ‧ 童年時代
‧
第二章 大器早成 ‧ 加盟大世界
‧
第二章 大器早成 ‧ 梅開二度
書名:
經典女人-林徽因
‧
第一章 愛情萌芽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1.身世與家世
‧
3.辛亥灤州起義
‧
4.再赴戎行
‧
48.省府參議
‧
5.第十六混成旅
書名:
梅蘭芳回憶錄
‧
舞臺生活四十年-第三集 第七章 「承華社」時期
‧
舞臺生活四十年-第三集 第四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時期
書名:
閱讀經典女人─阮玲玉
‧
第二章 躲不過的是孽緣
Top
辛亥革命形勢
辛亥革命前革命運動形式圖。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