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時間
1911年10月10日 ~ 1912年02月12日
地點
中國全國
相關人物
孫文黃興黎元洪袁世凱宋教仁張謇、趙鳳昌、伍廷芳段祺瑞、隆裕太后
辛亥革命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為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的全國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隆裕太后下詔袁世凱組織建立中華民國臨時共和政府前後這段時間在中國發生的一連串革命事件,若從廣義上解釋,則可涵蓋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中國一系列以推翻滿清統治為目標的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中國帝制,開啟民主共和新紀元,並對中國國內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產生重要影響。

背景:

一、新式教育的影響

19世紀末,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由於教育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培養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成為日後領導革命及國家建設的主力。

二、變法、立憲均失敗,轉向激進革命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原本期望逐步改革走向君主立憲的維新派遭到守舊派緝捕殺害,1900年7月,譚嗣同的摯友唐才常組織自立軍,擬在長江沿岸武漢等五地同時發動勤王起義。事敗,唐才常等12位起義領導人在漢口被捕,在武昌紫陽湖畔被斬首。許多原本主張變法人士因此對滿清政府感到寒心,轉向認同革命主張。

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實質卻加強了皇族的權力,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繼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漢族僅佔四名,滿族人佔九名,其中更有七名是皇族,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清廷的連串動作讓立憲派大失所望,部分人士因此加入革命行列。

三、多次起義行動,震撼民心

從1895年至1911年,興中會、華興會以及後來的中國同盟會,還有光復會、岳王會等各種革命團體,聯合三合會、洪江會等會黨勢力,共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維新派的自立會也在1900年與興中會合作勤王起義。雖然這十多次起義僅是曇花一現,但卻在國內及海外子續散播革命的種子。隨著清廷政府愈來愈失去民心,支持革命的勢力從知識分子擴及一般民眾,並滲透到軍隊,革命團體的勢力和武裝實力也更加提升。